第一讲 世纪大师 建筑师贝聿铭 1935年8月13日,柯立芝总统号(President Coolidge)轮船自上海经日本航向旧金山,船上一位十八岁的少年――贝聿铭(Ieoh Ming Pei,俗称I.M.Pei, 1917-2019),憧憬着新大陆的生活,他于8月28日登陆旧金山天使岛(Angeles Island),接着搭上火车奔赴东岸,璀璨的生涯就此展开,未来的美国梦造就了世纪的建筑大师。 初抵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贝聿铭,对于法国学院式强调绘图训练的建筑教育不满,只在宾大停留两周,就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20世纪一二十年代,宾大建筑系是培育中国建筑师的摇篮,对中国建筑有极深远的影响。相对地,以工程学为强项的麻省理工建筑系虽然中国留学生不如宾大多,但他们的专业素养很强,毕业于麻省理工建筑工程系的第一位中国学生关颂声(Sung Sing Kwan, 1892-1960)回国后成立了基泰工程司(Kwan, Chu and Yang Architects),对中国建筑之贡献不可小视。麻省理工的建筑学院创立于1932年,威廉?爱默生(William Emerson, 1873-1957)出任首届院长,从上任至任期结束的1939年期间,他将建筑学所涉及的领域扩充,增设城市规划系,使得建筑不单只关注设计,还涉及公共政策与社会学等课题。受爱默生的鼓励,贝聿铭从建筑工程领域转至建筑设计专业学习。根据贝聿铭的自述,在校期间他在图书馆自修,从英国出版的《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杂志中吸取有关旧大陆的新建筑的信息,其中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的建筑拥有新意。“几乎我一半的建筑教育受益于柯布西耶的书。”1935年11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邀请柯布西耶至美国访问,爱默生院长特地邀请他到波士顿参观,柯布西耶逗留了两天,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以“现代建筑”为题发表演讲,“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最重要的两天……”贝聿铭如是说。柯布西耶作品以几何美感与混凝土呈现雕塑感,在贝聿铭作品中可屡见柯布西耶的影响,贝聿铭终生戴着的圆眼镜,就是典型的柯布西耶式眼镜。 1948年贝聿铭放弃哈佛大学教职,赴纽约加入房地产开发巨头威廉?齐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的韦伯纳普公司(Webb & Knapp Inc.)。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安置战后退役的军人、同时挽救日渐衰败的市中心区,杜鲁门总统于1949年颁布住宅法案(Housing Act of 1949),表示将由联邦政府提供资金援助,清除贫民窟,并计划建造八十万个住宅单元。齐肯多夫对这个项目的远景极为看好,积极地四处奔走致力建设。自1948年至1955年间,身为韦伯纳普公司建筑部主任的贝聿铭,全力陪同老板开发业务,到全美各大城市巡视勘查,参与重要会议,这些珍贵的经验,使他得以日后在面对权贵时气定神闲,自有一套得体的应对。 纽约基浦湾公寓大楼(Kips Bay Plaza, 1957-1963)项目,是贝聿铭开始尝试混凝土新工法的滥觞,这得归功于其手下大将阿拉多?寇苏达(Araldo Cossutta, 1925-2017),从早期的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科学馆大楼(Cecil & Ida Green Earth Science Building, 1959-1964)、夏威夷大学东西文化中心(East-West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1960-1963),到波士顿基督科学中心(Christian Science Center,1964-1972),寇苏达都担任了设计师,他凭借对混凝土的精巧运用为事务所建立了极为成功的建筑风格。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项目中,贝聿铭更上一层楼,将清水混凝土表面錾凿,营造出更富肌理质感的墙面,这之后的数个美术馆作品他莫不循此手法。贝聿铭对这种特殊的清水混凝土工法颇为自豪,自认对其的运用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项目中达到高峰,而到巴黎卢浮宫扩建项目中臻至完美。经贝聿铭处理过的混凝土,色泽可以与墙面的石材相同,达成空间和谐的整体效果。当然这种做法花费不菲,因为混凝土级配的骨材不是一般的砂石,用砂要经过精挑细选,而石料是将相同的石材碾碎磨细,形成全然定制化的级配。 按《贝聿铭全集》的资料所示,在韦伯纳普公司期间,贝聿铭亲自参与设计的住宅与都市更新项目达十四个。这些建筑项目的共同点是:以混凝土构筑,立面皆是连续网格;窗框整合成结构系统,以降低造价;大片的玻璃窗面,使得室内有充足的光线;窗帘全部采用白色,以上下垂直方式启闭,开启的幅度统一管制,避免造成斑驳混乱的立面效果。之所以采用混凝土,而摒弃现代建筑的主流建材钢,是因为受限于现实情况。当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钢是重要的军工材料,受政府严格管制,迫使承包商与建筑师不得不另寻取代钢的建材。此外,贝聿铭在设计时就已经将空调设备纳入,安排在窗户的下方,这也是大玻璃窗面没有落地的原因。这样处理空调设备,遭到部分住户抱怨,因为突出的设备占据了起居室的空间,为家具摆设增添困扰。大片的玻璃窗面自立面缩退,优点是连续网格的梁柱成为遮阳板,使得日光射入室内,热却被阻挡在外。另外,凹陷的连续网格形成阴影,大大丰富了建筑的立体感,提升了建筑的美感,有别于房屋市场的一般住宅。更重要的是免除阳台,建筑可用的面积得以扩增。根据联邦住宅署的规定,阳台计算为半个房间,而房屋贷款是以房间计价的,没有阳台,贷款相应的就减少,为此贝聿铭向联邦住宅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说明不设阳台的好处,并积极说服,突破官僚体系桎梏的规定,最终获得胜利! P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