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去西来

东去西来

  • 字数: 30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田心源
  • 出版日期: 2013-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96263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东去西来(跨文化风貌)》作者田心源是一位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者、有名的人口学专家。他1926年出生,童年在北平,抗战时攻读于四川,1947年东去美国,人口学博士后一直在大学教研。1973年开始西来频繁,陆续在国内各大学授课座谈。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一本自传体,是其多年心情与感悟的完整记录,有私语,也有面对社会的发言,但都忠实于内心。书中总结了他出生地北京层出不穷的变动格式与内涵,并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跨洲线、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跨世纪、跨种族的一生经历。作者以包容的立场,性情的文字,理性的思辨,关注社会民生、思考历史和未来。通过阅读,可以使读者在行云流水的故事中,触动些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是一位东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者、有名的人口学专家。他1926年出生,童年在北平,抗战时攻读于四川,1947年东去美国,人口学博士后一直在大学教研。1973年开始西来频繁,陆续在国内各大学授课座谈。本书可以说是作者的一本自传体,是其多年心情与感悟的完整记录,有私语,也有面对社会的发言,但都忠实于内心。书中总结了他出生地北京层出不穷的变动格式与内涵,并介绍了自己几十年来跨洲线、跨国界、跨文化、跨社会、跨世纪、跨种族的一生经历。作者以包容的立场,性情的文字,理性的思辨,关注社会民生、思考历史和未来。通过阅读,可以使读者在行云流水的故事中,触动些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
作者简介
田心源,1926年出生,童年在北平,抗战时攻读于四川。1947年东去美国,获得人口学博士后一直在大学教研。1973年开始西来频繁,陆续在国内各大学授课座谈,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经济学院、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工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学院、西安统计学院、四川统计学院、深圳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等等。出版大批专科书籍、论文。1991年退休,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荣誉教授头衔,开始文学创作,包括短篇《东去西来》,长篇《继王胡同一〇二号》,英文短篇小说《无从先知》(YOU JUST NEVER KNOW, Tales from Contemporary China),《沧海桑田》( BLUE SEAS, MULBERRY FIELDS),长篇已完稿。
目录
开卷白
第一卷 东去
千头万绪
从头说起
北京变动
当时情景
送别乾毛
回顾母亲
复员东去
庭园非旧
指腹成劫
东去美国
大学经历
异国成家
卷入旋涡
立业入籍
悲从喜来
再站起来
第二卷 西来
额手称喜
来来往往
没想到的
更没想到的
见一次,多一次
送别娘娘
九中60周年大庆
甭拿“不”为答
高速罗曼事
频繁东去西来
真无从先知
五下三峡
再访闽、贵、蓉
走投无路
天不作美
环球之游
70周年大庆
归来散记
老不死的幽灵
拍案惊奇海外关系案(一)
拍案惊奇海外关系案(二)
汽车文化
再忆母亲
事情就是这样
土归土,灰归灰,尘归尘
第三卷 领会感触东西合璧
跨世纪、跨文化透视
跨社会领悟
跨种族体验
附录 短篇故事
东去西来
第四者
田心源主要著作
摘要
    他们的环球旅程是――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挪威、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俄国、斯里兰卡、新加坡、中国香港(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我爷爷是随员之一。
     载泽一批人登上法国轮船“克利刀连号”也东去日本、旧金山、纽约、英国、法国、比利时,经苏伊士运河西来(载泽《考察政治日记》)。
     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元老伊藤博文与载泽一段对话如下:
     载泽问:我国考察各国政治,锐意图强,应该以什么为纲领?
     伊藤博文答:贵国欲变法自强,必以立宪为先务。
     问:我国立宪,应该师哪一国家为优选?
     答:各国宪政有两种:君主立宪国和民主立宪国。贵国数千年来为君主之国,主权在君不在民,实与日本相同。
     问:君主立宪与专制有何区别?
     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立宪国的法律必须经过议会议决,呈君主裁定,然后公布。不像专制国家的法律,君主一个人说的算数,不受法律的约束。
     他们还谈到人民的言论自由……
     1906年7月12日.载泽一批西来回到上海。7月17日戴鸿慈、端方一团谁抵达。少有的出洋考察结束。一个多月后,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宣布准备立宪法,是真心诚意,还是点缀?无从说起。总之,维新过迟,政体社会崩溃,挽救无方。同时,她和光绪相继弃世。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不需“移花接木”,起义队伍径自利用了从国外引进的汉阳兵工厂出的军火,它们极大地有助于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推翻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
     我爷爷出国考察是否有功有劳?当然多多少少是有,他那一代人我搞不出个仔细,但无疑他会“匹夫有责”地参与那年月的爱国斗争。
     爷爷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有的,是微妙的。我无缘见他的面,但见到了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一大批东西。七八岁时,我开始逐渐赏识了存留在后达里21号四合院里的这些外国东西。珍重的银刀叉、水晶玻璃不说,还有整套的银茶具和煮咖啡的用具。一个使我至今不忘、关怀下落的是一个美国磨咖啡豆的手摇机,玲珑可爱,那时,我试过几次,咖啡豆香味扑鼻。但读了爷爷的《生理卫生学》后,我猜测虽然他警惕别人少喝咖啡,但他自己是爱好它的。
     再就是一大堆来自不同国家城市的明信片,巴黎、伦敦、罗马、柏林、维也纳等,启发了我,使我对那些地方的文化、建筑、风景向往不已。它们无疑地启发了我后来出国的兴趣。
     当时情景
     其实,北京后达里21号四合院里头也在变。我自己当然毫无知觉一切在变,因为不管什么新东西、新看法和新的这个、那个,在我成长的感触里统统是自自然然的事。“新”和“旧”在我的经历里是一体的,只在成年后才辨认清啥是古老的风俗、习惯、道德、观点及用品等,才了解当年的那些新发展或演进是大势大变开路的“前行军”。
     难忘记的琐事可多了!小时候我和弟弟吃的是家里老妈子她们腌的肉和鱼、灌的香肠、养的鸡,也都是穿老妈子做的布鞋、棉鞋。我记得清清楚楚.每隔一段时间,她们铺下晒干了的,用米汤浆在一块的几层旧布和破衣服.叫我赤脚站在上面,画好了轮廓,她们老是故意地惊叫:“哎呀!少爷的脚啥会儿长得咋快呀!”她们利落地一针一针把几层裁剪好的材料紧紧地缝成鞋底。舒服是舒服,但不经穿,小孩子吗,特别费鞋!上小学时,穿破破烂烂的极不体面,娘娘给买了一双胶鞋,跟同学的不分上下,我雀跃如足球运动员一样。好不神气呀!
     无疑的,那双胶鞋是在后达里21号四合院“自给自足”如“小农经济”的体制上加了逗号的开端,正如“出洋考察”求援一举是清政府避免不了“破产”的铁证。
     “天不应,地无门”是清政府专制的结局。我能穿胶鞋,还到处扬头迈步可真是来自外边的无穷乐趣!
     回忆一段,后达里21号四合院其实远非一个“自给自足”的孤岛。自我了解铜板的价值后,我开始不时和来门口收旧货的打交道。院子里的破烂铁锅和器具、碎窗户玻璃、破玻璃杯、废报纸、空罐头等我都抢先收集起来。这和目前的收集废物再利用的绿色时尚运动毫不相关,我的动机:我仅是知道这些破烂废物可换几个铜子儿!有些收破烂的开始只给几盒“洋火”(北京人叫取灯儿),我不理他们,只搞现钱交易。
     一年四季,四合院大门口前的小贩走马灯似的旋转不息,他们吆呼,“冰淇淋哪,雪花酪,好喝凉口哦,酸梅汤”!“萝卜赛梨呀,辣了换”!春夏秋冬各有其季节水果和食品,杏、梨、桃、梅、枣、海棠、樱桃、荔枝、菱角、香瓜、石榴、苹果、葡萄、甘蔗、柿子等不说,硬面饽饽、豆汁、牛杂烩、炸豆腐、杏仁茶、糖麻花、山楂糕、烤红薯、冰镇西瓜、热玉米棒、葫芦冰糖接二连三,年年如是。还有摔跤的、耍猴戏的、说书的、瞎子算卦的、卖纸灯笼的、花鼓歌女和搞魔术的。
     小时候,娘娘给点零用钱,我只记得它是少得可怜。有了自己挣的铜子儿后,四合院外边巷子里好吃的可真是分外香呀!好玩的东西特引我入神,好看的小人书可多哪,特别有意思!
     四合院不是个孤岛,北平更早就不是个孤岛了!跟整个国家一样,旱在我出生前就从国外引进了双轨电车、汽车、电灯、煤油灯、洋炉、马路、马车、面包、牛油、果酱、、雪茄等。电影院里充斥好莱坞影片,大人小孩都熟悉了米老鼠、唐老鸭、娜赛、阿里巴巴、人猿泰山、灰姑娘、白马王子、独眼海盗和圣诞老人。
     P16-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