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介石的晚年岁月

蒋介石的晚年岁月

  • 字数: 5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李松林
  • 出版日期: 2014-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212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民国人物晚年岁月系列之一:《蒋介石的晚年岁月》《蒋经国的晚年岁月》《宋美龄的晚年岁月》《何应钦的晚年岁月》本书从蒋介石兵败退台写起,兵败大陆来台的蒋介石率全家在日月潭,共度圣诞之夕。然而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崩溃的消息传至后,又给冬日的日月潭增添了几分寒意。蒋氏父子整日闷坐日月潭的涵碧楼中,除了兴叹“英雄的末路悲怀”之余,也在反省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一代枭雄失意后,在政治、军事、党务、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反思是看点。还有蒋宋在台湾的生活、娱乐、工作实况,晚辈的境况等都是看点。
内容简介
该书从蒋介石退台写起,直至病逝。真实记录了他在台湾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外交上采取的一系列施政方案。尤其是对失败做了痛彻的反省。蒋介石在台湾改造国民党,清除异己,依美求存不得后迎来外交危机,最后只能偏安自保。在政治上坚决打压“台独”。晚年病魔缠身,遗恨台岛。
作者简介
李松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高教学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台办海研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史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等职,多家高校客座教授。
目录
第一章兵败退台
三次下台又上台
大陆的最后岁月
痛切的反省
金门之战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章重登大宝
蒋、李斗法
李宗仁负气出走
复职视事
陈诚组“阁”
第三章改造国民党
痛下决心
“二陈”成替罪羊
从头做起
整肃毛邦初与刘航琛
国民党七大召开
第四章保卫大台湾
仿效克劳塞维茨
集兵保台
整军建制
实施戒严体制
“保密防谍”
“革命实践运动”
第五章依美求存
美蒋双簧
冷战思维与遏制中国
朝鲜战争改变美国对华政策
出兵朝鲜计划受阻
反对和谈与劫掠战俘
台美签约
第六章偏安自保
建设“三民主义模范省”
土地改革“三部曲”
改革币制
实施“四年经建计划”
进口替代
修补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革新”党务
第七章清除异己
追杀吴国桢
囚禁孙立人
罢黜阎锡山
冷冻何应钦
软禁白崇禧
第八章“反攻”梦破灭
“反攻”时间表
“反攻”方案的厘定
组织的加强
斥责“停火”说
金刚计划
关闭和谈大门
八大调整“反攻”方案
八二三炮战
“复国总体战”
“反攻”梦破灭
第九章终身“总统”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
万年“国代”
封杀雷震
蒋、陈失和
部署接班
第十章“外交”危机
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国共两党围绕代表权的斗争
对日媾和
五二四反美浪潮
“蜜月”难再
联合国被逐
台、日交恶
第十一章坚决反对分裂与“台独”
反对美国分裂中国
反对日本制造分裂
坚决打压“台独”
第十二章晚年情趣、轶事
有规律的日常生活
独敬耶稣
逗狗、养花
衣食住行
王阳明的信徒
蒋经国眼中的父亲
第十三章遗恨台岛
晚年病魔缠身
到死
“崩殂”
各方反响
空前“国葬”
移灵风波
反蒋与保蒋的较量
第十四章身后家事
蒋经国步步登高
宋美龄节节败北
蒋纬国权力受阻
第三代凋零
摘要
     第一章 兵败退台 伟大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理论创造与革命实践,他在理论上的优选贡献,就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在他的革命理论中,将中国民主进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中国国民党执政后,蒋介石认为北洋军阀已被打倒,军政时期已告结束,迅即从军政时期过渡到训政时期。虽然经过20年的所谓训政,但中国依然处在专制独裁的统治体制之下,濒临大败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竟置失败于不顾,居然在1948年打起了民主大旗,并将这一年称为“宪政年”。踌躇满志的蒋介石之所以在此时急于从训政体制向宪政体制过渡,其目的就是为了竞选“行宪”以来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终于如愿以偿,以2430票当选为“行宪”以来的第一届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在当天的就职演说中宣称: “我自从许身国事以来,一向只知道效忠服务是自己的天职,今天膺此名位,实非本怀。”“当前国家优选的需要,是统一、自由和进步,而称兵叛国、捣乱社会秩序的‘共匪’,则是国家统一的障碍和自由进步的敌人,我们对于制造分裂、破坏建设的反民主的恶势力,必须集合全国力量,予以根本的清除。” 明明是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腐败与倒行逆施,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但蒋介石却将代表民主与社会进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反民主的恶势力”要予以“清除”。无情的现实击破了身居六朝金粉之地的霸主蒋介石企图用3-6个月消灭中共的迷梦,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在战略决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成为导致蒋介石第三次下野的直接原因。 三次下台又上台 众所周知,在蒋介石一生中,有三次下台又上台,也可谓是“三落三起”。 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发生在1927年8月中旬。正当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深入中国腹地——长江中下游之际,身居北伐军总司令高位、手握重兵的蒋介石突然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共“清党”政变。4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中建立了南京国民党政权。3个月后,主政武汉的国民党另一巨头汪精卫也紧随蒋介石其后,宣布反共“清党”。尽管蒋介石与汪精卫之间有许多的恩恩怨怨,但在反共问题上二人却实现了合流。对此,蒋介石甚感欣慰,在7月28日日记中写到:“武汉崩溃,鲍罗廷驱逐。党国基础,转危为安。一年半来之苦斗,无时不在动心忍性中,今大憝祛除,此志已伸,可以对总理,可以言革命。可知上苍果不负苦心也。”蒋介石一方面对汪精卫的反共之举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致电汪精卫要其赴宁“炳权”。谁都知晓,孙中山先生去世时,将国民党大权交给了汪精卫,手握军权的蒋介石对此是不服气的。由于当时蒋介石羽翼未丰,加之廖仲恺等人还健在,未敢擅自行动,直到1926年3月,蒋介石在国民党右翼反共势力的影响与怂恿下,认为党内夺权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山舰事件”。过去对“中山舰事件”的认识,是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拉拢下,从左向右转发动反共的第一步。对于“中山舰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蒋介石当年宣称在我死后看我的日记好了。今天,蒋介石日记已经公之于世,加之学者深入研究,已经看到了事实真相:国民党右翼西山会议派出于反共与破坏国民革命的需要,千方百计挑拨蒋介石与共产党和汪精卫之间的关系,而具有反共倾向的蒋介石有意无意地迎合了西山会议派的意图,从而制造了破坏国共关系与国民革命的“中山舰事件”。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一石二鸟:左打共产党,右打汪精卫。一方面造成国共两党分裂,另一方面逼迫汪精卫出国。蒋介石则在这一事件中使自己的地位在党内得到迅速提升。南京政权建立后,蒋介石要汪精卫赴宁“炳权”,其目的就是企图不动干戈实现吞并武汉政府的目的。 汪精卫此时并没有忘记与蒋介石恩恩怨怨,在与蒋介石共同反共的同时,还将南京政府视为眼中钉,企图通过宁汉合流,夺取国民党第一把交椅。汪精卫深知,蒋介石不去他的目的无法达到,遂致信李宗仁,劝其“打倒蒋某人”。唐生智也配合汪精卫,于8月8日发表“倒蒋”通电。南京的国民党要员也致电武汉汪精卫,一方面称赞武汉反共,一方面表示赞同召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以谋党政的统一。8月10日,汪精卫复电南京,宣称武汉合法,意即南京不合法,并表示统一合作的前提是蒋介石必须下野。对于汪精卫的所作所为,蒋介石愤怒异常,他在8月8日日记中写到:“余以为对同志应退让,对敌人须坚持,而汪某乃异是,是诚非人类也。”南京政府内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西山会议派以汪精卫提出的条件为借口,提出“请总司令自决出处”,逼蒋下野。 蒋介石在无力抵御党内派系争斗的压力下,意识到需要寻找新的靠山以增强实力,故于8月12日的日记中写到:“时局纷扰,内部复杂,南北皆同,且有静镇谨守,持之以定,则待机而动,无不得最后胜利也。”同日,蒋介石命陈布雷起草《辞职下野宣言》,次日宣布下野。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