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渔的窗子

李渔的窗子

  • 字数: 1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小西
  • 出版日期: 2022-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802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古人大约是笃信:有月,有窗子的人生才够完整——天、 人,合一。”(小西)“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贝律铭)从一扇窗,我们便可一窥古人的浪漫。传统建筑之所以令人怀念,不仅在于其巧夺天工,更在于其超越实用价值之上的美学意义。所以2014年度“中国好看的书”《匠心随笔——牛腿》的作者陈炜在接受采访时说:“牛腿一开始是力学的支撑,结构的支撑,到今天,它也许更是一个文化的支撑。”深以为然。尽管在现代建筑中仍然能够看到某些传统建筑元素的影子,如窗、栏、亭等,但其实已经远远不同于传统的形式,而更多的建筑元素已经退居幕后,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不可否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种文明的源头,它们来之不易,也不应轻易远去。我想这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要知道李渔的扇面窗是什么样子,要认识罘罳、扊扅和鸱吻是什么,要明白传统建筑到底美在哪里的意义所在吧!
内容简介
传统建筑到底美在哪儿?这本《李渔的窗子》带你一探究竟。这是一部建筑文化随笔集,也是一堂传统生活美学课。作者从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亭一栏入手,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史,发掘建筑细节里隐藏的古人智慧与生活美学。对每一个建筑元素的解读都佐以古诗词、名人逸事、文化典故等,带你多维度了解传统建筑。书中配以50幅全彩图片,带领读者具体而微地感知传统建筑之美。
作者简介
小西,本名郭琳,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曾于杭州日报社从事文化记者工作长达十年。
目录
辑一瓦上听风
窗:李渔的窗子
亭:就这么亭亭独立着
影壁:不是一道普通的墙
台阶:玉阶空伫立
墙: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瓦:瓦上听风
砖:宋人与砖
辑二门内门外
门:门内门外
门闩:关门,落闩
门槛:没有过不去的“槛儿”
门枕:好一个里应外合!
门环:门环当当,有客到
辑三无用之用
牛腿:无用之用
挂落:“傻瓜,是美啊!”
栏杆:春风拂槛露华浓
花街铺地:春从何处是
辑四今夕何夕
月梁:梁上有虹
斗拱:四两,拨千斤
垂花柱:何陋之有?
柱础:山云蒸,柱础润
鸱吻:今夕何夕
藻井:顶上有乾坤
摘要
     李渔的人生有一大恨。 当年他住在西湖边,很有些想法:买只画舫,旁的不求标新立异,只需在画舫的窗子上做做文章。 在《闲情偶寄》里,李渔把他的设想写得清清楚楚:画舫四面包裹严实了,只在左右两侧留下虚位,“为便面之形”。“便面”这个词听起来很有些费解,说白了就是“扇面”。 于是舟行湖上: 则两岸之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以及往来之樵人牧竖、醉翁游女,连人带马尽入便面之中,作我天然图画。 不只如此,对于往来的游人,舫内的浅吟低唱、醉酒高谈、走棋观画,也是一幅鲜活的扇面画。 还有更厉害的:无论这边的人物或是那边的山水,都在不断变换着,风一摇水—动,一这一秒的画面顷刻也就不同于上一秒了。 这不正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说起来,船上带窗子本也算不得稀罕——船原本就是移动的房屋。高级些的,恨不能雕梁画栋——有一件据传是北宋张择端所绘的小画《金明池争标图》,画中象征天子的那艘大龙舟由众多小龙舟牵引,拉开龙舟赛的序幕;方寸之间,奢华扑面而来:那龙舟上,生生就是一个规模可观的建筑群! 行走在风高浪急江面上的大船,则是另一般模样。北宋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中,大船一侧的栏槛钩窗精巧华丽,外面加装了不透明的支摘窗,支起时采光,放下时保暖。江上之雪霁不能辜负,温度也要有。 李渔的高级在于,他将画舫的窗子设计成了扇面形,并为此得意扬扬——似乎很不起眼,但那么多能工巧匠、设计人才,哪个想到了?身为文人的手边物,扇子原本天生就是画的载体,更何况,那画还是活动的——如果将之比作今天的摄像取景框,实在又埋没了其中那一分迷醉。 李渔终没能如愿。在杭州时财力不逮,有心无力;后来移居南京,再无可能。或许只能长叹一声:何时能遂此愿啊,渺茫,渺茫。 建筑目前,窗子从来不是省油的灯。 不妨就从一个字——“明”,追溯追溯它的历史。 两千年前的某个晚上,酒喝到刚刚好的曹操对着月色,思绪万千,长吟一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人类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心思,大概从古至今从没断绝过,那里面是种种渴望:现世的江山,让人“沉吟至今”的“君”,求之不得的内心平静。 在这一点上,造字的古人倒是显出了他们的豁达和不争:夜阑人静时,明月在窗,清辉入室,月亮难道不是只因世间的我而存在? 于是因为一个“明”字,便有了这样的设计:窗前之月。 没错,不是今人脱口而出的“日月明”,却分明是“囧”(jiong)和“月”的组合——甲骨文中的“囧”,就是妥妥的将月亮定格的窗子。 古人大约是笃信:有月,有窗子的人生才够完整——天、人,合一。 当然,窗子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久远太多。最原始的窗子,不过是古人洞穴(茅草篷)上的一个小洞。这个建筑顶上的小洞,责任重大:室内的通风、采光,都要靠它。 后来建筑水平往前跨了一步,“囧”也便与时俱进地出现了分化:专门用来排放烟火气的,成了“囱”;而“囱”上添个“穴”,就成了窗——天窗。功能性上的分道扬镳,又无端生出几分浪漫。 再后来,更普遍意义上的、开在墙上的窗终于出现——“牖”(you)。墙上开窗,不仅有效解决了漏雨问题(有大屋檐挡着),采光能力也大大提高。 汉代继续进阶。在汉代明器上,大窗被置于门的两侧(或一侧),同今日的窗似乎并无二致。区别在窗棂——古时还没有合适的隔挡,窗棂被设计得密实:直棂、横棂、斜方格,通风透光的同时,也能抵挡风寒。 窗户纸是很久之后的事。 那么,用什么抵挡风寒?窗前有帷幔,材质轻薄,算作今日的“窗帘”大概没问题。风大,帷幔也不顶用?不怕,还有屏风。 汉代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里有一则说到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妹妹赵合德送来贺礼。三十五件厚礼中,有两件屏风,一件是琉璃材质,一件是云母。 自然都是王公贵戚之物。《世说新语》里的一则轶事,可以作个旁证: 晋武帝司马炎某回召见吏部侍郎满奋。满奋身材胖大,却很怕风,看到北窗前立着块半透明的琉璃屏风,弱不禁风的样子,便全无勇气再上前一步。于是被晋武帝嘲笑了一回。 琉璃屏风作为名贵的舶来品,即便对于吏部侍郎这样的高级官员,也是见所未见。 至于寻常人家,有草席麻布兽皮挡寒,大约就很满足了。 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