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画纸上的道境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

画纸上的道境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

  • 字数: 27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谢波
  • 出版日期: 2018-08-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08709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26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元季四家之首黄公望(1269-1354)及其巨制《富春山居图》,在中国山水画目前所获地位及评价之高,身后至今无人能及。故此,其始终是学界研究热点。围绕黄氏及其创作所展开的学术探究,从笔墨技法到画卷真伪,从画格画品到卷轴流传,等等,关涉众多亦成果斐然。然而,作为全真道于江南地区兴盛之际的重要弟子之一的大痴道人黄公望,其全真教徒身份在过往研究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之相关,黄公望的宗教信仰与艺术创作之关系也始终被割裂,悬而未论。

正是基于此背景,本书意欲在完整复建黄公望的生活际遇及信仰世界的基础上,探察成就黄公望及其艺术创作之至高地位与价值的特殊性何在,并进而于其信仰世界中为这种特殊性寻找根源,以重新解读和诠释大痴道人黄公望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富春山居图》,证明其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本书目的并非有且只有于此,更意欲力证中国古代山水画解读和诠释的新视角和可能性:利用山水元素及宇宙同构性原理,道教完成了其地上天堂和身中内景的空间建构,以及于此空间中发生的内丹炼养之理论,实现道教真假、虚实之境的区别与联系。更借助有着道教信仰的具备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之笔,完成自身内蕴的视觉化表达。

迄今为止,在中国山水画目前,这种基于道教信仰、借助山水之形完成的视觉表征之艺术传统及实践,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提供的诠释模式和角度及其可能性的展开仅仅是个开始,它不仅可以引领我们进入更深层、更全面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世界;也丰富和深入了道教研究领域的维度。
作者简介
谢波,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生,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
目录
   导论

第一章黄公望的山水——信仰视角的切入

第一节黄公望及其作品的艺术成就与评价回顾

第二节《富春山居图》的特殊性——艺术之外的诠释之必要性

第三节山水之境与信仰的道境——道教山水观与黄公望

1.真境——山水之中的道教

2.见所未见——洞天福地和山水

3.大宇宙和小宇宙——身体中的山水

4.通向道境之路——炼养过程的视觉化

第四节结论

第二章信仰修行作为艺术诠释的前提——黄公望的道教与艺术思想剖析

第一节由《道藏》所收三篇丹诀看黄公望的全真信仰:内丹与身体的视觉化

第二节写意之维——技法取舍的背后

第三节写出的山水之境——虚实之境与真假之境

第四节结论

第三章山居图象征意义分析——信仰作为一种诠释可能性的展开

第一节何以可能?道境与山居

第二节全真教——身体、山水与自然

第三节《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道境的构建模式

1.平淡天真——笔墨技法及作品气质

2.同异之间——自然之景与创作之物的断裂及成因

3.计划性或偶然性——连续完整的视觉效果

4.完成或未完成——玉虚道境之视觉化

第四节结论

附录一回归黄公望——鲜活的生活世界

第一节元代江南文人的仕途、文化、交游与信仰——黄公望的社会生活与信仰环境

第二节黄公望的交游

第三节“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腑臟”——黄公望的入仕与奉道

第四节结论

附录二黄公望年表

附录三黄公望文集

附录四黄公望画目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