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左宗棠全传

左宗棠全传

  • 字数: 2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 作者: 林小光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55051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左宗棠全传》详述了左宗棠从少年求学、参加科举、自学到委身幕府、带兵平乱、兴办洋务,终成为一代名臣的成长经历,客观、全面地展示了左宗棠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同时也揭示了晚清政治的腐败与体制的陈旧,以及各派政治力量之间既联盟又彼此倾轧的黑幕,表明了清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目录
第一章科场受挫,潜心求学
年少有大志
艰难的科考之路
知行合一的"湘上农人"
第二章受荐入幕,初露锋芒
决意出山
两湖助解危局
备受信任的巡抚高参
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樊燮构陷风波
第三章襄办军务,独当一面
曾国藩纾解困局
奉命募练楚军
皖赣的"救火队员"
……
参考书目
摘要
     第一章 科场受挫,潜心求学 左宗棠在晚清名臣中是极具特色的一位。他出身书香门第,深受耕读家风的熏染以及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把读书、考取功名、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可惜他的科举致仕之路走得异常艰辛,三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在这种情况下,他将更多精力倾注于地理、农事等“有用之学”。事实证明,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在他日后的官宦生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少有大志 1812年(嘉庆十七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东乡左家圾(今属岳阳市湘阴县金龙镇)一个日渐衰败的地主家庭。湘阴位于湖南北部,南邻长沙,北接洞庭,西面港汊纵横,东面丘陵起伏,历来是湖南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 左氏在当地属于大姓,而且辈辈有名人。左宗棠的高祖左定师是县学生员(俗称秀才);曾祖左逢圣,字孔时,也是邑庠生,为人乐善好施,乾隆年间当地遭遇饥荒,他典当衣物,与乐善好施的富人一起在袁家铺施粥;祖父左人锦,字斐中,为国子监生,他经营有道、未雨绸缪,修建族仓,用以应对灾荒年月。到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时,家族境况大不如前。左观澜是县学廪生①,做了二十余年的教书先生。 左观澜育有三女三子,加上父母健在,全家共有十口人,生活负担十分沉重。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外出设馆授徒。遇到灾荒时,全家人只能以糠为饼充饥,勉强度日。对于这样“寒素”的生活,左宗棠后来常常忆起,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多有感慨。他说:“左家世代贫苦,先辈的困苦状况一言难尽。你母亲嫁给我时,我已经中举,家中境况稍有好转,但每与你母亲谈及先辈艰难穷困的生活,我经常泪湿衣襟。29岁生日时,我曾在小淹馆中作诗八首,其中一首提到父母的艰辛,有四句云:‘研田终岁营儿哺,糠屑经时当夕飧。……乾坤忧痛何时毕,忍属儿孙咬菜根。’至今读到这几句,仍然悲怆不能自已……由于家境贫寒,我生下来只能喝米汤,日夜啼哭不止,以致肚脐突出,至今腹大而脐不深。我母亲曾谈到育我之艰难、嚼米为汁之苦楚,今日想到这点,好像她的声音还在耳畔。” 左宗棠出生时,祖父左人锦已七十有四,视左宗棠如珍宝。左宗棠刚4岁,左人锦就教他读书写字,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左观澜举家迁往长沙左氏祠,在那里开馆授徒。5岁的左宗棠与仲兄左宗植跟随父亲学习。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天资聪慧的左宗棠6岁开始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9岁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章,为将来的科考做准备。他谨遵父教,刻苦攻读,从小就深受传统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熏陶。1826年(道光六年),15岁的左宗棠开始应童子试县试,次年应府试,名列第二。本应再参加学政主考的院试,但因母亲病危,他只好告归,也就没能取得秀才资格。同年,他的母亲余氏病逝。 道光年间,清王朝由盛而衰,程朱理学日益暴露出空谈义理、迂阔空疏的流弊,“经世致用”之潮逐步兴起。所谓“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它由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治学应有“救民于水火之心”“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黄宗羲则说:“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但随着清王朝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汉学盛行,经世致用的精神如昙花一现,隐而不彰。到嘉庆、道光年问,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 左宗棠和当时的读书人一样,一心企望迈人科举登第之途,但他又和别的读书人不同,科考失意后,他逐渐把心思从科举、“四书五经”、八股文转移到经世致用之学上。 1829年(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在长沙书肆中偶然发现一部清初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如获至宝,从中发现了与八股文章截然不同的知识天地。他反复阅读书中提到的山川险要、战守机宜,直到融会贯通。不久,他又读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眼界更为开阔,接触到了实用的知识。那时的学子都专注于科举,对左宗棠专注于实用之学嗤之以鼻,认为毫无用处。但左宗棠不为所动,依然攻读不辍,并将可用于实践的知识记录下来。也正是这些“离经叛道”的学问,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