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这真的是你的错吗

这真的是你的错吗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日)加藤谛三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3588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豆瓣8分心理学家;日本国民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文字功底扎实,其作品豆瓣评分都是8分左右;日本百万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在中国的累计销量近20万册。 2、为什么你总是识别不出那些来自他人的隐形伤害?因为你总认为那都是你的错。大多数自我的破碎均来自于外界的攻击,我们总是强行要求自己活在他人的价值观中,或者为他人的要求痛苦地作出改变。 3、提出显性控制与隐形控制的概念,完美识别生活中那些情感暴力的看不见的伪装。 4、从经典权威的“我怎么了?——这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办?”心理体系架构,分析他人情感暴力与自我情感暴力,帮助读者形成完整的自我本位价值观,走在阳光下,活出完整的人生。 5、 不用为拒绝任何人的要求而感到抱歉,要为没能维护自己的随心所欲而感到抱歉,这真的不是你的错。
内容简介
皮肤上的伤口的愈合最多不超过21天,但是情感暴力导致的心灵创伤,或许需要一辈子来修复。 大多数自我的破碎均来自于外界的攻击,我们总是强行要求自己活在他人的价值观中,或者为他人的要求痛苦地作出改变。生活中,太多暴力的情绪发泄方式都是在伤害他人,同时也在伤害自己。就算是打着“为你好”或“刀子嘴豆腐心”的外衣也消除情感暴力的非合理性,这是一种从来没学会如何去爱的表现。 正确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错误的感情只能沦为脾气和情绪。本书从情感冲突出发,深度探究情感习惯的本质与伤害,揭开关系暴力的伪装,分析关系价值的心理机制,帮助我们识破那些无意识的欺骗,摆脱受害者的习得性负面内在,建立接近自立的灵魂。最终,形成完整的自我本位价值观,走在阳光下,享受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要好好沟通,好好拥抱,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传递一份正常的爱。 不用为拒绝任何人的要求而感到抱歉,要为没能维护自己的随心所欲而感到抱歉。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193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部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硕士。现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年11月获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著有《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摆脱不安》《性格中的蜜与毒》《情感暴力》等畅销书。
目录
作者序 是爱还是害?
序章 我们都是情感冲突的局中人
第一章 “情感习惯” 的本质与伤害
第二章 看不见的伪装:情感暴力的表现
第三章 无意识的欺骗:关系价值的心理机制
第四章 无法自立的灵魂:受害者的内心世界
第五章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后记 万千烦恼都有它的心理根源
摘要
     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 有些父母会在心理上束缚自己的孩子,阻止他们独立。他们往往会让孩子觉得,离开父母是一种不孝,让他们因此怀有负罪感。 为什么要这样束缚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父母出于对孩子强烈的依赖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有些父母会这样对孩子说。这句话看起来是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爱,但却隐藏着深深的束缚。 这就是这本书中所说的“道德绑架”。我通常把这样的人叫作“隐藏的施虐者”。隐藏的施虐者就像家中的白蚁,一点点腐蚀家庭的同时,让日本社会也随之腐坏。 这样的人释放出来的气场,实际上是冷漠的,对社会、族群接近没有归属感。实际上,这些人所散发的,是冷酷的利己主义气场。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看似充满爱的话里,隐藏着的是憎恨。这样举着爱的名义的憎恨和恐怖主义所怀的憎恨有共通之处。 总而言之,会说这种话的父母,有施虐倾向。话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为了隐藏施虐的意图。 会用道德绑架别人的人其实是在追求权力。一面说着充满爱的话语,一面掌控对方。这种行为用卡伦·霍妮的话讲就是:“爱,是施虐者的伪装。”① “爱”只是为了支配对方而找的借口,是为了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奴隶而做的伪装。但让人感到更畏惧的是,这些伪装者本人并非有意而为。也就是说,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自己正在用爱将孩子变成自己的奴隶。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本质上是希望孩子能让“我”幸福,希望孩子觉得能有“我”这样的父母是何其幸运。表面上看并没有对孩子要求什么,实际上却给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锁。 “情感习惯病”对心灵伤害优选 父母对孩子做出这种神经症的要求就是情感暴力。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句话稍微有点难以理解。我什么都不需要,这样说着却束缚了被说的人的内心,给对方的内心加上了一把枷锁。 因为看到孩子的表情并不幸福,所以父母会说这样的话。父母的内心深处明白孩子此刻并不幸福,所以才会说这种话。如果是一般的关系,不会说出这种话。对方不幸福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施暴者无意识中意识到了这一点。 一般来讲,自己觉得高兴的话会认为对方也很高兴。然后会说:“好开心啊,是吧?” 母亲知道孩子现在并不幸福,所以会无意识地说:“不要离开我。” 就算有什么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在要离开的时候,如果是真心认为“只要你们幸福就好”,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只会说:“明天我就走了。” 虽然有不得不离开的理由,却不会直接说我要走了,而是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的父母,在心里的某处希望孩子一定要待在自己身边。 但是,不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这种话,孩子有可能会离开自己,所以要用这种给对方负罪感的话,将孩子留下来。 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心情沉重,不知该如何是好。总是听到这种话,孩子会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对身边的人怀有敌意,但又因为有负罪感而去压抑敌意,出现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小时候父母在其精神上施加的暴力有很大关系。这种状态会造成各种影响,如总是没办法高兴起来,总是害怕别人说的话,就算是真的出于好心的话也会倍感压力,就算对方没有向自己施加压力也会感受到压力,等等。 于是,不管谁说的话都会感到害怕、畏惧,即便来自善意的人。这就变成了这个人的情感习惯。这样的话,他和谁在一起都没办法放松,和谁在一起都觉得不愉快,进而让生活本身都变得不愉快。 我把这个称作“情感习惯病”。对身体不好的是生活习惯,对心灵不好的就是这种情感习惯。 P25-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