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纸风行 澳门报贩口述历史

一纸风行 澳门报贩口述历史

  • 字数: 1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89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最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活化石”。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作者简介
林发钦,历史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澳门特区政府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澳门口述历史协会会长、澳门历史教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澳门历史文化、中国与荷兰关系史、文化遗产、口述历史等。
目录
继续守着最后的阵地
谢焕强 何丽珍/口述 罗苑琪/整理
下环街琼姐
陈瑞琼/口述 骆嘉怡/整理
就算再辛苦,我也会坚持下去
钟永国/口述 甄桂芳/整理
亲历澳门报贩业30年变迁
何乃煊/口述 邝子欣/整理
做得一天算一天
林沛荣/口述 李颖桐/整理
若干年后澳门的报摊可能会消失
谢国财/口述 杜智泉/整理
20世纪 90年代报业最辉煌
陈志成 麦惠枝/口述 戴祖惠/整理
敬业报人
王选民/口述 甄宗明/整理
附录:口述历史资料
摘要
    下环街琼姐陈瑞琼/口述 骆嘉怡/整理陈瑞琼,1979年入行,辛苦卖报30多年,主要经营下环街的报摊。入行经过我是1979年入行的。当时我刚从内地申请过来,就跟着姑妈、姑丈去经营报摊,因为要学一门技艺来维持生计。当时我们在下环有一档报摊,清平街有一档,新桥也有一档。后来我两个妹妹也申请到澳门,她们虽有自己的工作,但亦会到摊档来帮忙。下环和新桥主要卖澳门报,新马路就卖香港报。终年无休,每天工作20个小时回想起当时入行的自己十分拼搏,凌晨3点多就踩单车去几间报馆取报纸,包括《澳门日报》《华侨报》《市民日报》和《星报》。我大约清晨5点回到在下环的摊档,叠报纸并开始卖报纸。当时有很多茶餐厅,客人会在饮茶时看报纸,所以一般都在饮早茶时销售比较多。到差不多上午 10点,我会踩单车到喷水池取香港报,然后就在清平街的摊档卖,晚上8点左右就会有香港杂志送到,主要是八卦周刊、电视周刊、杂志等。到晚上杂志才非常好卖,会一直卖到晚上12点。这种每天工作20个小时的生活大约持续了四年,直到我结婚生子。生完孩子休息了两年后,我就开始找人帮忙送货。我曾经试过一次订500份报纸,叠到很高,又要用单车去运货,很容易失去平衡。有次不小心跌倒,看了很久跌打医生,得不偿失,所以就情愿赚少一点,找人用电单车来帮忙取货,因此就可以迟两个小时,到清晨5点多才开始工作。现在由于没有卖香港杂志,加上进入退休的状态,我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摆档,至中午12点就回家休息,下午3点再来开档,营业至晚上7点。“走鬼”生涯以往澳葡政府没有给我们颁发牌照,我也不清楚其他行家是否有牌照,反正我们会一起“走鬼”(无牌经营),这种状态持续了20年,直到回归后才开始发牌照。以前每隔几天警察就会“执法”,一个月都有四次左右。我们会被带到一区警署,每次罚款300元,只好把它当作纳牌费用。最后我只好疏通一下警区里的执法人员,每逢中秋、农历年就送果篮、礼品过去,才没有“执法”那么频繁了。曾被偷抢 道友出没在摆档这30多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被抢劫。有次朝早(清晨)在下环摊档,当时我戴着金链摆档,并没想过会有人在我背后一抢,就直接抢走我的金链。由于当时时间太早,街上也没有行人,就被人成功抢走金链,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另一次是有两个金毛小子半夜打开我档里的钱箱,结果遇上警察,就当场被逮捕,我的杂志则全被送到一区警署,令我第二朝无法开档。另外,还有一些“道友”“白粉仔”会不定期来这里拿两三百元。处理卖不完的报纸若当日有大新闻,报纸就会特别快卖完,可以尝试到报馆再订一些货;如果报馆也卖完,那就可以提早收铺。相反,每逢打风(刮台风)、下雨或没有特别新闻的日子,报纸经常都会卖不完。在新马路那间铺,我会卖“拍拖报”,例如一份《东方》(即《东方日报》)、一份《新报》叠在一起卖,两份报纸收一份钱;若再卖不出,就只可以当旧报纸卖,以斤变卖。每逢台风天,基本都没有人会出街(到街上来),只能祈祷不要一整天打风,祈盼停风停雨后就有人走来买报纸。相反,杂志就可以退回去给杂志商。一般杂志我们每本会赚两元,每本五角会给送货人作酬劳,其实也是薄利多销。只是最近便利店盛行,加上送货的人都觉得很麻烦,所以就不帮我送杂志了。售卖产品的变迁以往澳门报和香港报的销程大约是一半一半,优选卖的香港报是《东方日报》,澳门报就由以往《华侨报》卖得最多,转变到现在《澳门日报》很受欢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有超过一半的营业额是来自卖香港杂志,八卦周刊、电视周刊、杂志等都十分受欢迎。现在档摊主要的营业额都是靠卖报纸,其次我也有卖烟,在农历年时向政府申请卖二十天挥春(即春联)和红包袋。烟现在来货都很贵,成本高,也赚不了钱。便利店引入的影响便利店引入对报纸销售当然是有影响,刚好转角有一间便利店,它们卖许多香港杂志,卖报纸又附送纸巾,我们几乎都不可能用这种方法去经营。我们杂志的种类以及数量都不及它们,现在光顾我摊档的客人,大部分都是街坊。我都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再出来摆档也只是想和街坊叙叙旧,后辈们也不打算承继,所以我在退休后,会把牌照交还给政府。——摘自《一纸风行——澳门报贩口述历史》,林发钦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45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