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

  • 字数: 4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50968
  • 版次: 1
  • 开本: 12开
  • 页数: 12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陈丹青推荐给孩子们的美丽画册    2014年度桂冠童书    《新京报》2014春季好书推荐    百道网少儿好书榜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是从未推荐过童书的有名艺术家陈丹青,迄今为止推荐的一本艺术启蒙书,并称其为“即使如今读遍众多好画册后,仍愿意好好一读的一本写给孩子的书。”    166件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一间陪伴孩子成长的纸上博物馆: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以166件西方艺术长河中的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内容基础,从史前人类的洞穴壁画,一直到当代艺术的装置作品,伟大艺术家的生涯的吉光片羽随着书页展开,就如同一间能陪伴着孩子成长的纸上博物馆,在翻阅的过程中,孩子也获得了对于西方艺术的全面认识。    法国资深童书作家为孩子量身打造,让艺术如朋友般亲近:    法国资深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摒弃了枯燥的艺术理论,毫不吝惜地运用各种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笔法,来写就生动有趣的关于艺术的故事。在她的娓娓讲述中,艺术家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而是像孩子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如同拜访老朋友一样亲切。    关于艺术的各种知识,如不同种类的艺术类型、重要的艺术术语,则以详略得当、浅显明白的笔法作了介绍,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轻松吸收。书中也有如“为什么埃及壁画中人物总是以侧面的脸、正面的身子对着观众”等的趣味问题,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真正爱上艺术。    合理的内容安排、贴心的版式设计,激发孩子萌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每个对页为一节,或展现一个重要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埃及艺术……),或介绍一种艺术流派(如野兽派、表现主义……),或讲述一位重要艺术家的故事(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或详细分析一件标志性的艺术作品(如伦勃朗的《夜巡》)。每节的标题既能引发联想,又能帮助孩子记忆该时代的明显特征,比如《埃及的艺术:去往永生的通行证》《栩栩如生的希腊雕像》《荷兰绘画:日常的颂歌》等。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内容被放置在历史的语境下,每节第一页下方有一个时间标尺标识出该节主题在艺术史中的年代位置,小读者能从中切实感受到西方艺术长河发展变化的脉络,在书的前环衬和后环衬,则是西方艺术史年表,辅以代表性作品,方便随时查阅和记忆。    219幅高清图片,精美印刷,让艺术与美伴随孩子一生:    《我的第1本艺术启蒙书》共珍藏219幅高清图片,哑光铜版纸全彩印刷,精美排版、精心设计,极具收藏价值。在孩子的艺术修养随岁月提升的过程中,可以一再地拿出来翻看、品味、领悟,让美与艺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常伴左右。成年艺术爱好者亦可从中得到乐趣。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到西方艺术史长河中伟大的艺术家: 达·芬奇、拉斐尔、丢勒、伦勃朗、高更、沃霍尔…… 通过法国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的娓娓讲述,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巨匠,而是像孩子一样,本能地喜欢涂涂画画,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人,读着他们的故事,如同拜访老朋友一样亲切。 这本书就是以这样生动、有趣的口吻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如何在花园中庭的雕像前消磨了一个下午,如何画着画着忘记了吃饭,如何为艺术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这本书也提醒我们注意凝视美妙的细节,带领读者在画中找一个角落坐下,细细体会颜色、形状、光线和气氛。 书中珍藏着大量精美的图片,像一间可以随身携带的纸上博物馆,无论何时何地,翻开它,就可以开始漫游、做梦、浮想联翩……这间纸上博物馆,曾陪伴了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的小朋友们成长,如今,它也向中国的大小读者们打开了大门。 漫游其间,你会发现: 对于孩子来说,艺术和创造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如此亲近。
作者简介
李钰,旅法六年,在欧洲的城市、郊区、乡村和博物馆中学习艺术;向南法诗人、广播节目、孚日山区酒馆的老人学习法语;博物馆爱好者,街道漫游者。目前从事艺术书籍翻译工作,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梨形美术”的写作,尝试探索一种自由的艺术写作及诗歌创作。现生活于江苏南京。
目录
小维纳斯和大野牛
在遥远的古代
美索不达米亚的强大王国
古埃及的艺术:去往永生的通行证
栩栩如生的希腊雕像
庞贝:生命的乐趣
中世纪的艺术
僵硬的圣女和灵活的水妖
辛勤僧侣的手抄本装饰画
一个名叫乔托的画家
精致的宫廷艺术
文艺复兴:艺术的黄金时代
黄金和艺术的闪耀
为了战争的荣耀
西诺雷利的地狱
波提切利的天堂
达·芬奇的艺术
米开朗基罗:一个雕塑家、画家兼诗人
油画的发明
博斯的异想世界
丢勒:画家,版画家和旅行家
汉斯·霍尔拜因,肖像艺术之美
威尼斯的光彩陆离
拉斐尔、委罗内塞和提香:布面画的巨匠
让农夫入画的勃鲁盖尔
17-18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
伦勃朗,金色与棕色的世界
荷兰绘画:日常的颂歌
巴洛克:运动的艺术
乖巧的孩子和好动的王子
古典主义绘画:庄严的艺术
洛可可:从客厅到秋千
绅士和醉鬼
19世纪:艺术界的纷争
革命的惊雷
戈雅与绘画的蜕变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论战
云朵、雾霭和火车的浓烟
自然主义:画中的工人、农民和小人物
印象,印象,印象主义!
走向室外的艺术家
罗丹:怪兽般的雕塑家
高更,雪茄盒上的护身符和塞尚的苹果
凡·高,幻觉的画家
20世纪:艺术的实验场
野兽挣脱了绳索,将颜料吃得一干二净!
立体主义:毕加索和布拉克打碎了一切
包豪斯:“建造”20世纪的艺术
尖声叫和做鬼脸的表现主义
闹剧和噩梦般的艺术:超现实主义
纯色的震颤和泼洒的颜料:通向抽象主义
波普艺术的巨响
破布、碎纸和脏盘子
几千年来的绘画
当代艺术中的淘气鬼
摘要
     古埃及的艺术:去往永生的通行证 埃及人有时会将雕刻家称作“使人永生的人”。这是因为在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中,艺术的用处首先是为了让人在死后灵魂能得到永生。光是把尸体做成木乃伊来保存可远远不够,人们还为国王、贵族和名流们制作了雕像,用食物供奉它们,尊敬的程度就像对待活着的人。在死者陵墓的墙壁上,画满了展现他一生故事的壁画。这样,在死后他也能继续自己的生活了,比如依旧能做祈祷、在芦苇间打猎,或者和妻子愉快地聊天。画这些壁画时,当时的艺术家们都严格遵守着一个规则,那就是在画每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从最能展现它特点的角度着手。头部的话,侧脸的线条优选看,身子呢,还是从正面看最清楚。所以,在古埃及的壁画中,画中人都是这样的姿势,从来都不看观众。不过,在雕像作品中,他们平静的脸庞就和我们静静相对了。 栩栩如生的希腊雕像 一开始,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学着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雕刻家的样子,雕刻了一些看上去姿态很不自然的雕像。不过慢慢地,他们就把这些陈旧的条条框框都抛到脑后去了,开始按照自己双眼所看到的世界来进行创作。 你看,当人物的脚不再死死地固定在底座上,或是当他们的嘴角微微上扬的时候,不是显得更加自然吗?古希腊的艺术家也是这么想的。而在那之前,还从来没有过会笑的雕像呢。 古希腊雕刻家的技艺非常高超,他们连运动员的肌肉和关节的细微之处都能雕刻出来。坚硬的石头到了他们手下,甚至能变成被风吹皱的衣衫。这种对于人物动作的把握是一种了不起的革新,这正与当时哲学和科学的诞生密切相关。 人们不再把雕像当作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来崇拜了。此时的雕像更像是一件庄严的艺术品,我们可以单纯地欣赏它本身有多美。当时有名的雕刻家菲狄亚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人,创作了许多优美的人体雕像,使得人体成为那个古老的时代最主要的创作主题。 僵硬的圣女和灵活的水妖 基督教时期到来之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古代的神殿,现在变成了供奉上帝雕像的地方,神殿外举行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活动。而教堂呢,则是信徒们做弥撒的地方。 一开始,教堂里是不允许安置圣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不信基督的异教徒才会对雕像顶礼膜拜。但渐渐地,教堂这边还是做出了妥协,因为当时的很多基督徒都不认识字,而绘画和雕刻却能代替文字,生动地把《圣经》故事讲给他们听,就像小孩子们看的图画书一样,是教给人们知识的优选方式! 那个时候的圣女像,看上去倒和原始时代的图腾柱有几分相似,而画在墙壁上的人物画,也都显得拙朴天真、生气勃勃。水妖、殉道者和做着鬼脸的矮人们站在一起,有的一本正经,有的又很调皮。当时的艺术家并不怎么关心自己创作的作品是否栩栩如生。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耶稣和《圣经》里的故事讲得简单又有趣。 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漫画呢! 米开朗基罗:一个雕塑家、画家兼诗人 他是目前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和一个……脾气很糟的家伙。你问我他的名字?他叫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他13 岁时就成为画家吉兰达约的学徒,却并不欣赏自己的老师,觉得老师的画太过于精巧造作。于是米开朗基罗从画室里开溜,把时间都消磨在美第奇的花园中。在那里,他整天都和古代雕像待在一起,研究怎样才能雕出那样的作品。在米开朗基罗的心里,他首先是一名雕塑家,其次才是别的。他是那么疯狂地迷恋着石块,工作起来就如同一名战士:他要通过激烈的战斗,来把困在大理石中的灵魂解放出来。当他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那原本冰冷的大理石变成了一个怎样的生命啊,有着那么光滑柔软的皮肤,并且燃烧着生命的热情。人体的美深深地吸引着米开朗基罗,他渴望能够完接近全地了解其中的奥秘,为此,他还亲手解剖过一些尸体。 当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邀请他去为西斯廷礼拜堂浩大的穹顶绘制天顶画时,米开朗基罗原本是一口就拒绝了的,他说自己是一个雕塑家,而不是画家。但禁不住教皇一再的要求,米开朗基罗只好带着几名助手前往工作。接着,忽然又有天,他把助手全都赶回去了,自己独自一人关在礼拜堂里,不许任何人进入。就这样,他开始作画了。这项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工作持续了四年,他每天都要仰着脖子,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绘画时,颜料就滴落在他的脸上。当这项工作最终完成后,前来参观的人们都为这穹顶上的伟大作品所折服了,它讲述着《圣经》中的故事,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天才之光,画中的人物仿佛随时都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活过来。 高更,雪茄盒上的护身符和塞尚的苹果 画家保罗·高更住在法国布列塔尼时,有一个名叫保罗·塞律西埃的年轻画家前来向他讨教经验。 “这些树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的?”高更问他,“你看见它们是黄的,那就用黄色。影子差不多是蓝的,就用正群青色来画它们。这些红色的叶子?用朱红色!” 塞律西埃听从了高更的建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