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激发勇气的心理学

激发勇气的心理学

  • 字数: 1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岩井俊宪
  • 出版日期: 2014-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5009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岩井俊宪编著的《激发勇气的心理学(增补修订版)》是日本长期热销的心理学读物,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希望在“勇气缺乏症”的环境里激励自己和他人鼓起勇气的人。这本书并不期待一下子使得很多人发生改变,而是想表达如果你开始鼓起勇气并朝着某个目标努力时,勇气就会像水中的波纹一样扩展开去。
作者简介
岩井俊宪,1947年生于枥木县。197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担任过外资企业的高管,1985年创立human guild,任董事长。1986年取得阿德勒心理学指导资格。高级教育咨询师。曾在原青森公立大学――函馆大学担任客座讲师。
除了在human guild举办以阿德勒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咨询、公开讲座和咨询师培训外,还应企业、教育委员会、学校的邀请举办心理咨询理念研修、激发勇气研修、演讲等。
目录
第一章  关于勇气
“勇气缺乏症”
何谓勇气?
自我肯定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自我决定性
第一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一:“文章完成法”
第二章  激发勇气的理论(一)―――激发勇气的起源
阿德勒与勇气激发
激发勇气与美国
何谓激发勇气?
奖惩引发的问题
“表扬”与“激发勇气”的区别
第二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二:“好感度测试”
第三章  激发勇气的理论(二)―――激发勇气的前提条件
比激发勇气的话语更重要的东西
通过建立良性关系来激发勇气―――首先从尊敬开始
尽管如此还是对女儿说“yes”
信赖―――无条件地信任
“相互”的意义
非语言的沟通交流
关于同感
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三:用否定激发勇气
第四章  激发勇气者的特质
再度鼓起勇气的人(自我肯定的人)
激发勇气者的六个特质
以尊敬和信任为动机
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思维方式)
面向未来
“为什么”引发的问题
着眼大局
幽默感
笑的治愈力
第四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四:让您成为具有勇气的人
第五章  成为激发勇气者的三个步骤
本章前言
成为激发勇气达人之途径
第一步  激发自己的勇气
第一个要点  决心过激发自己勇气的生活
第二个要点  接近具有勇气的人
第三个要点  语言、意象、行为都是激发勇气的手段
第四个要点  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激发勇气的技法
第二步  不要挫伤勇气
第三步  开始激发勇气的实践
附录  满怀热情地激发勇气
第五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五:自我话语暗示:“恶魔的诅咒”与“天使的叮咛”
第六章  激发勇气的实践(一)
激发勇气的必要性
激发勇气的努力方向
激发勇气的技术
缺点即长处―――思维方式的变换
第六章总结
激发勇气的演习之六:缺点即长处
第七章  激发勇气的实践(二)
激发勇气的效果―――激发自我勇气的效果
激发勇气的效果―――回旋碟效果、亲和力效果
激发勇气的效果―――滚雪球效果
激发勇气的相互沟通
赞同与提问
确认―――重复与信息明确化
校园暴力的案例对话
表明主张的公式(我的主张)
激发勇气的+a技法
夸张表达与限定表达
失去和抓住激发勇气机会的语言表达
“爱心语言具有回天的力量”
激发勇气的案例研究
我对案例研究的看法
第七章总结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章关于勇气
    “勇气缺乏症”
    步人21世纪的日本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到环境、教育,细究起来其问题可谓数不胜数。在这里我只是从心理学的立场就日本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的日本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缺乏勇气这一点提出我的观点。
    首先说说成人。从1998年开始的10多年来,日本的自杀人数明显增加,每年达30000人之多。特别是中老年男性的自杀现象更为引人关注。就发达国家中的平均自杀者人数来看日本也是位居前列。
    在电车中举止失态的人似乎也是中老年男性居多。不久前我就目睹了如下一幕。
    在拥挤的地铁中一位40多岁的男性乘客把包放置到行李架上时,无意中碰到了一位50多岁的男性,被碰到的那位就气冲冲地嚷道:“碰到人了,你没长眼吗?”40多岁的乘客这才知道其行李碰到了他人,立刻道歉说:“啊,对不起。”可是,尽管他道歉了,那位50多岁的男性乘客仍然愤愤不平地嘟嚷着,下车时突然破口大骂:“混蛋!”车内的乘客面面相觑,显得既吃惊又失望。
    原以为这不过是我偶尔遇到的现象,可是在谈起这事时没想到不少人都说碰到过类似的情况,这让我再一次意识到在电车里行为乖张的男性乘客比以前更多了。
    另一个是我在举办培训时遇到的事例。
    我常常在银幕上打出如下的问题:“如果你有缺点或不满意的地方,你会认可自己吗?或者即使自己有优点也会否定自己吗?请选择其中一项。”(请各位读者也一起思考)
    结果,从1999年开始,30岁以上的男性回答“No”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令人遗憾的是在一流企业的骨干员工研修中我多次看到高达70%的人也选择了否定回答。
    作为成人的问题,虐待孩子、夫妻暴力等缺乏勇气的事例可谓举不胜举。
    缺乏勇气在孩子们身上也表现突出,逃学、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不道德行为等屡见不鲜,近来宅在家里自我封闭的孩子有不断增加的倾向。
    我担任过课堂运作方法研讨班的讲师,写了关于教学法的著作,特别是对“如何改善课堂中的交头接耳”有我自己的看法。可是,在和高中以及职中教师交换意见时,没想到不少老师都说:*近,课堂中的交头接耳不是什么问题,倒是如何让那些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口成了一大问题。他们感叹道:“学生们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的时代令人怀念啊!”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我不禁担忧:可以称为“勇气缺乏症”的现象正在当今日本的成人和孩子们中蔓延,如果不去努力改变这一现象,日本就没有未来。各位读者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何谓勇气? 前面谈到了“勇气缺乏症”,那么所谓勇气是什么呢?敢于对上文中提到的在拥挤的电车中牢骚满腹的50多岁的家伙说:“喂,别那么嘟嘟哝哝的,说话利索点!”或者追上这个下车时出言不逊的家伙,对他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今儿个来个了断!”这些是勇气的表现吗?
    人们有时候会把勇气和蛮勇混为一谈,觉得从高处跳下来,或者在拥挤的人群中大声唱歌是有勇气的行为。其实这些都不是勇气,只不过是没有勇气的人虚张声势罢了。
    所谓勇气,在《英日词典》上的英语词汇是“courage”,它的词源是拉丁语的“cor”,即“heart”的意思。既然它来自掌控生命的“心脏”这个词,那它似乎就与“活力”密不可分了。翻开《英语词典》,“勇气”指的是“承受风险的能力”(risk tak―ing abi-lity)。但是,我认为勇气的意思不止如此,而是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它更全面的定义。本书概括性地引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话来阐述“勇气”这一概念。
    “所谓勇气,就是承受风险的能力。”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