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以学报国:西北联大名师

以学报国:西北联大名师

  • 字数: 38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梁严冰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2241346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西北联大学人为祖国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扎根西北、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应被忘记:
联大学人甘于清贫、共赴国难、义无反顾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不应被忘记;
他(她)们关注民族命运与国家发展前途,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他(她)们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名利,身上体现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及其为建立中国气派的神圣学术殿堂的努力,足以令后人敬仰;
他(她)们在民族危难之际不仅保证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弦歌不辍,而且创造了辉煌的教育成就,并为西北现代高等教育事业播撒了火种、奠定了基石;
这一切不应被人们忘记!
目录
西北联大学人群体研究/001
一、西北联大的学人群体/002
二、西北联大学人的学业背景、研究取向与国家政治/011
三、西北联大学人的待遇、管理与考核机制/015
四、西北联大学人的学科分布、课程建设与教学情况/020
五、本文结语/025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的奠基者李蒸/027
一、出长师大 危难之际西迁陕甘/028
二、翻车沟壑 艰难缔造西北师范教育/033
三、兴学育人 教化一方/040
我国精英教育的拓荒者李书田/045
一、北洋迁陕 点燃古路坝灯火/046
二、实事求是 倡"严谨治学"校风/053
三、尊师重道 建设高水平师资力量/057
四、远见卓识 水利建系与矿冶招研/059
……
摘要
     寿昆中国冶金物理学的开创者魏寿昆 魏寿昆(1907—2014),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青年时代求学海外,归国后一直致力于冶金科学与教育事业,胸怀祖国、追求真理。1937—1938年,任西北联合大学矿冶系主任、教授,西北工学院矿冶系教授及工科研究所矿冶研究部主任。1942年至1947年,他结合中国四川、贵州和江西等省的矿产资源情况,进行了数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魏寿昆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一生在冶金热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研究,并多次获奖。魏寿昆先生百年人生,从事高等教学长达80余年,课堂授课46年,先后在10所大学任教,共主讲过28门课程,为我国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冶金领域增添了一座神奇宝藏。 魏寿昆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相继获得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科学院、中国金属学会授予的各类荣誉称号,1985年获得日本铁钢协会授予的“荣誉会员”及国家教委授予的“老骥伏枥金奖章”等多种荣誉。一、弃商求学北洋才俊攻矿冶 魏寿昆于1907年(清朝光绪三十三年)9月16日出生于没落的天津魏寿昆市商人家庭。魏家本祖籍江苏南京,家道曾经殷实富足,人丁兴旺。乾隆中叶后魏家举家北上,从南京迁到天津落脚。落脚后家中长者商议决定从的木工活做起,再替别人挑水以补贴家用。魏家家风诚信守义、勤俭致富,代代相传,过了两三代魏家家业便再次发达起来,生意日益兴隆。但是,随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烧杀掳掠,天津城内尸体遍地,建筑及房屋诸多被侵略者毁掉,大沽等繁华地带被夷为平地,曾经有5万居民的塘沽已无华人足迹,魏家虽然保住了人口安全,但几代人辛苦积蓄及家业几乎被毁之殆尽,至此魏家再次遭到沉重打击,昔日风光不再。魏家的大家庭迫于生计也只得解体,自谋生路。据魏寿昆回忆,小时候家庭是十分艰苦的,平日里主要吃棒子面及少许四号面粉,就是一种大力度优惠的面粉,北京人叫“杂和面”,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做一顿红烧猪肉,大家还舍不得吃。吴石忠、姜曦:《魏寿昆传》,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魏寿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魏寿昆出生时尽管家道再次衰落,但他从小聪明伶俐、明达事理,加之又勤奋好学,这使魏家又从魏寿昆身上看到了复兴家业的希望。 1914年魏寿昆入私塾,私塾离魏家只隔两条胡同,他每天步行去私塾读书,中午回家吃饭。读完三年私塾后,魏寿昆当时面临一个问题,是继续读书还是做买卖经商呢?他最后选择了继续读书,放弃经商,并把他的青年魏寿昆想法告诉了祖父和家人,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鼓励他发奋读书,报效祖国。于是,1917年魏寿昆考入了离家最近的育德庵小学。小学毕业后,1919年夏天,魏寿昆参加天津铃铛阁官立中学的考试,铃铛阁中学是俗名,其正式名称是直隶省立第一中学,即直隶一中。但为什么叫铃铛阁中学呢?据说这里原先有一座“铃铛阁”的古迹,后毁于战乱,后来在其旧址上建立了一所中学,故叫铃铛阁中学。考入中学还有些曲折或叫趣事。当时考场设在校内大礼堂,300多名考生将偌大的礼堂挤得满满当当,上午英语、数学考完,他自信满满,相信自己会从这300人中脱颖而出。下午考语文,题目由监考老师写在黑板上,近视的他向邻桌求助,才晓得考题是“议论‘贵平实论’”。搞清楚考题是什么的同时,本来胸有成竹的魏寿昆一下子慌了神,自己并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他猜想“贵平实论”应该是某位古代名士写的文章,但这位名士哪朝哪代,题中“平实”为何意皆一窍不通。无奈之下,只好胡编乱造地答完,一心想着:语文要不及格了!出榜的时间到了,5∶1的竞争比例让魏寿昆惴惴不安。黑压压的人群里,他从头开始搜索自己的名字,直到第53个才找到。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但这场有惊无险的中考却在他的生命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魏寿昆后来回忆道“中考被录取得益于数学、英语得到高分,弥补了语文的不及格,使平均分数超过了60分。如果要求每门功课都超过60分,我就被淘汰了。”魏寿昆说这次挫折警示他平日绝不可有丝毫懈怠,务必要多读书,每件事都是“预则立”,绝对不能心存半点侥幸。吴石忠、姜曦:《魏寿昆传》,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魏寿昆所在的铃铛阁中学,全校共有10个班,每个班40—60名学生不等,在校学生总数约500人。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于1913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时课程之标准》而开设,主要课目有修身、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法制、图画、体育等。铃铛阁中学教师的阵容是很强的,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魏寿昆对他们的教学十分喜欢。1923年,魏寿昆毕业于河北省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