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 字数: 2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 (美)赫尼格 等
  • 出版日期: 2013-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20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别人说:这么大你也该成熟了。    别人说:高学历终究是好的。    别人说:你该找份稳定的工作,    别总是三心二意。    别人说:年纪到了,你该结婚了。    别人说:年级到了,你该生孩子了。    别人说:你不该这么做,你应该……    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我们追随世俗,却仍旧常常感觉生活悲催?    本书将带你看穿生活中那些悲催的假象,    别让世俗误导了你的人生。 
内容简介
生活变得太快,没有一成不变的活法,上一代人的活法不一定适合下一代。然而,世俗中总有太多的观念固执着不肯变,无视社会变化的现实,成为扰乱年轻人视线的假象。所以,对于世俗中的假象,我们需要看穿,然后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一位开明、知识渊博的母亲,和一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儿的一次坦诚对话,将两代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全面细微地呈现出来。哪些观念是过时的,哪些观念仍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该怎样面对这个世界,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本书都给了十分坦诚而客观的建议。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该怎样面对世俗而纠结,那就请翻开这本书,好好看一看生活中那些让人悲催的假象吧,然后你将明白,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过上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
作者简介
萨曼塔· 赫尼格
《纽约时报》有名心理专栏作家,有名记者。2010年,她获得了美国社会记者和作者的终生成就奖,并荣获了“古根海姆”基金会荣誉。
罗宾·马兰兹·赫尼格
萨曼塔·赫尼格的女儿,《纽约时报》知名编辑。
目录
有点儿?嗦却很有意义的序章
第一章――年纪:你真的像你生日说的那么大吗?
第二章――学校:你还要在学校待多久?
第三章――角色:换几次工作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第四章――爱情与婚姻:你要恋爱到几岁,才会找个人结婚?
第五章――孩子:你最适合几岁要孩子?
第六章――智能和体力:你的大脑和体力真的在退化吗?
第七章――友谊:你何时才会获得真正的朋友?
第八章――长辈:怎样和长辈一起成长?
第九章――真实的自己:我们到底比上一代多了些什么?
摘要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人付费让几个大学生做开关门的游戏:钱是真金白银,门却是虚拟的。学生们在电脑屏幕里的不同房间中游走――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吉乌?史恩和丹?艾瑞里策划的虚拟游戏中的一部分。在游戏中,参与者用鼠标点击的次数是有限的,他们可以点击“门”,也可以点击“房间”内部。点击“门”没有损失也没有收入,只是得到进入其他房间的机会而已。点击“房间”内部,所获的奖金比率因房间不同而各异,无论在哪个房间,每次点击都能够获得3美分至14美分不等的奖金。游戏参与者先是在3个“房间”之间逛一逛,随便点击几次,然后就能发现哪个房间奖金*高。如果参与者想要积累更多的奖金,他们只需停留在奖金*高的房间里,不停地用鼠标点击就可以了。
    这个游戏设计得很巧妙。有时,参与者正高高兴兴地在奖金*高的房间内点击赚钱,可就在这时,那两扇没有使用的门开始慢慢关闭。除非参与者能及时点击门使之恢复原状,否则那两扇门*终会消失。门闭合的时候,人会变得焦虑不安,他们会竭尽所能地让门保持敞开的状态。但参与者并不想通过这些门出去,他们所在的房间里能得到*多的奖金,没必要到其他的房间去,然而,他们还是尽力挽救这些门。
    史恩和艾瑞里对439位二十几岁的人进行了这个测试,绝大多数人都争抢着让门恢复原状,即使点击门损失他们本该赚取的钱也在所不惜(后来游戏规则改变了,点击门不仅要消耗点击次数,还要额外花费6美分)。参与者知道自己所在的房间里能获得*多的奖金,但是他们的行为显示,他们希望其他门保持原样,仅仅为了以防万一。他们的“万一”是什么呢?
    在2004年,史恩和艾瑞里在相关的研究报告里写道:人生来就有一种倾向,想要保留多种选择的机会,即使为此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决策者往往过度重视选择的多样性,宁愿多花钱也不愿让这样的机会消失。
    这也是在你二十几岁时所经历的事。你想留住每个选择的可能性,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关于决策的*佳建议。那一年我25岁,在英格兰一个小小的渔镇里,一位体态丰满、满脸皱纹的老太太给了我这个建议。她当时在一个提供早餐和住宿的地方工作,我和当时的男友M在那里过夜。第二天一早,我们准备动身离开,并告诉她,天黑之前我们必须回到巴斯市,但是我们又想沿途在一两个风景秀丽的村庄稍作停留,问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们可以去博斯卡斯尔。”她马上回答,并详细告诉我们哪里可以停车,哪里可以步行,沿途我们会看到什么景色。
    “帕斯托怎么样?”我们问道,“人们都说那是一个气候凉爽的海滨小镇。”
    她看来有些困惑,说道:“但那是在南边呀。”
    “是的。”
    “可你们要一路向北行驶才能到达巴斯市。”
    “没错。不过,我们也可以先向南走。”
    这位老太太还是一脸的不解,露出为难的表情,说道:“但是,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对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那位老太太带着清晰浓重的英国口音所提出的建议,适用于很多场合。在随后的几个月里,M和我经常践行这个宝贵的建议,比如说,怎样度过星期五的晚上,晚餐吃什么,要不要申请研究生,等等。每当这时,我的耳畔就会响起老太太那喜欢用降调疑问句的英国腔。我和M后来分手了,这旬箴言就封存在我们两人彼此的分手档案中,不再提起,但我还是经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如果说,25岁之前我的人生信条是“来者不拒”――放手去做,敢于更多尝试,那么25岁以后,我的人生信条则变成了“你不能事事兼得,对吗”。懂得拒绝,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个宣言意味着一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时间的宝贵。的确,与只见过几次的男孩保持朋友关系,或者去参加一个和我没什么交情的大学女同学的生日聚会,这些事表面看起来很不错,就好像我们听说一个海滨乡村很美,就决定去看看,表面看来也很不错,但那里在南边,而我要去的是北方。
    的确如此,你不可能事事兼得。可以说,成熟意味着一个人认识到、并且承认已经到了该做抉择的时候了,需要关掉几扇机会之门了。
    但是,要关掉哪扇门呢?什么时候关上呢?怎样才能找到那个*佳契机,既不会太早放弃合适的机会,也不会因为瞻前顾后太久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怎样衡量自己是否成熟得太慢呢?
    那么,现今我的人生信条与过去有什么不同呢?若真有不同,这是否意味着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正在以接近崭新的方式度过青春岁月?以上问题会在本书中详细讨论。本书还会谈到,同是在20多岁的人生十字路口,千禧一代与之前的几代人相比,面对机遇和不同的决策类型时,是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