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的修养

中国的修养

  • 字数: 22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曹胜高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7849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融合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对完美人格的阐述,结合历史经验和理论建构,从“励志”“正心”“修身”“怀德”“向学”“立业”等六个方面详述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所应该具有的修为,引导青年了解了成就事业的核心根基。在学习西方优选的科学技术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中国自身的传统之中,运用几千年文明积累的经验、教训、策略、方法来审视我们周边的人和事,来审视我们成家立业、修齐治平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中国的文化传统、西方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师古而不复古,才能卓然独立,超乎其上。
作者简介
曹胜高,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主讲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等。著有《汉赋与汉代制度》《从汉风到唐音》《汉乐府全集》《国学通论》《国学导论》《图说儒家文化》《文化的格调》等。
目录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
引言
第一章 励志
第一节 自立
第二节 自勉
第三节 自新
第四节 自信
第二章 正心
第一节 明心
第二节 全性
第三节 慎欲
第四节 养气
第三章 修身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谨慎
第三节 省思
第四节 浑厚
第四章 德行
第一节 大度
第二节 隐忍
第三节 善友
第四节 格局
第五章 向学
第一节 读书
第二节 为学
第三节 深思
第四节 明理
第六章 立业
第一节 齐家
第二节 处事
第三节 用人
第四节 谋略
结语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精编版后记
摘要
     我们从小就被父母、亲戚问道:“你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现在是否还能记起当时的回答?是否还坚持着当时的理想? 如果现在再问自己有什么志向,我们还能讲出来吗?说出来的志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吗?是曾经为之付出并始终坚守的吗?少年时的梦想与志向,是已经杳无踪迹?还是仍萦绕心头? 一个人要想做事业、要想有发展,首先就要励志。孔子曾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统帅可以改变,但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轻易改变的。这是因为,志向不是念头,更不是想法,是一个人对未来的深思熟虑,是一个人经过理性思考并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人如果没有志向,就像行车没有目的、走路没有方向,看似整天在努力,却不明白自己的付出是为了什么?久而久之,仿佛进入循环往复的磨道,经年累月地走,却始终不能走出别人设计的圈子。 自古成大事者,从小就有鸿鹄之志。秦末起义领袖陈胜,只是一个佣耕者,也就是替别人种地的短工。有一次耕作间息,他仰望苍天,对干活的同伴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 “苟富贵,无相忘!”——假如有一天谁大富大贵,不要忘了受苦受难的同伴啊! 其他的佣耕者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可能很多人心中都飘过一个字:切—— 不过还是有个人响应了他一句:大哥,咱不过是个农夫,哪来的富贵! 陈胜依然仰望白云,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体验过这种孤独的还有陈涉的老乡庄周,就是那个梦见过蝴蝶、遇见过骷髅、借过粮食、骂过河监的庄子。他在《逍遥游》中做了一个比喻:小麻雀的理想就是先饱食,然后在草丛间、树梢上飞翔,一上一下,一窜一跳,非常快乐。大鹏要向上高飞几万里,必须先锤炼自己,然后找准机会乘风起飞,付出的要比麻雀多得多,收获却不一定比麻雀多,但鲲鹏所见到的世界、所感受到的天地之阔,肯定要比麻雀高远、广阔得多。 陈涉、庄周将燕雀与鸿鹄进行对比,觉得屋檐之乐的小麻雀、小燕子,如何能知道鸿鹄高远的志趣呢?单就快乐或幸福指数而言,麻雀、燕子或许要更快乐一些,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鸿鹄要高翔,就必须飞得高,飞得远,飞得久,飞得累。因为,希望越多,失望也就越多;志向越高,付出也就越大。 但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有时是循规蹈矩的步步为营,有时则是龙腾虎跃的一日千里。循规蹈矩孕育着平凡,龙腾虎跃催生着变革。历史需要步步为营的稳定发展,更需要一日千里的快速进步。特别是百舸争流的技术突破、社会转型与制度变革时期,只有有志向者才能敢于担负起时代责任,置身于历史现场中,去实现人生的璀璨。 人类的每一步发展,就在于总是有人不甘心做燕雀。这些不甘心的人,很多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当时与陈涉同时叹息的,还有另外两个人。 一个是项羽。他不是站在田垄间,而是站在秦始皇南巡时夹道欢迎的人群中,眼巴巴地看着秦始皇仪仗队的兵强马壮、旌旗飞扬、鼓乐喧天,更看到了百姓拜伏在地的高呼万岁。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我能取代这家伙!这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不服气。 另一个是刘邦。刘邦当时是亭长,亭长是秦代最小的吏,管方圆十里大的地方。论权力,远没有现在的村长大,秦汉人烟稀少,亭长也就在那遥远的小山村管个几十口人。刘邦也看到了秦始皇巡视的仪仗,也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做人还是要做这样的人!这口气是羡慕嫉妒,但不像项羽那样恨。 这三人决定了秦朝的结局,他们的三句话也决定了三人的命运。 陈涉没能继续耕地,如果秦朝官吏不征发他去戍边,他就会在田埂上慢慢变老,死得安然。但他在戍边路上遇到了人生的抉择。秦律规定,戍边者必须按时到达集合地,结果一场大雨毁了他们前行的路,——肯定要误了集结的日子。按照秦律,不能按时到达就要处死。秦的官员受过良好的司法训练,不敢变通,只能执行。是让秦官杀掉就此了却此生?还是杀掉秦官掌握自己的命运?关键时,陈涉的鸿鹄之志,让他不甘心就这么成了刀下之鬼,而是揭竿而起,把刀狠狠砍向了秦朝。 项羽听说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便决心起事,成为秦始皇那样的人。他与叔父项梁会同乡人,杀了会稽太守殷通,召集所熟悉的豪强与官吏,一起反秦。很快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任命郡中豪杰出任校尉、侯、司马,一呼百应,控制了长江下游。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