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狱之门 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

地狱之门 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

  • 字数: 75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英)道格拉斯·E.纳什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494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6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十年一剑,重铸经典】 《地狱之门》中译本第一版由小小冰人翻译,于2010年出版,深得二战史爱好者好评。这一版的翻译实属上乘,但也不是全然没有遗憾,正如部分读者指出,个别句子和段落翻译得不够到位。正是为了精益求精、弥补缺憾,2020年重译这部经典之作。除了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之外,译者更是在书中融入了十余年来积累的学识与见地。和前一版相比,这已然是一部脱胎换骨的译著,在信、达、雅等各方面都更为精进。 【是非成败,扑朔迷离】 苏德双方都声称自己赢得了切尔卡瑟战役的胜利。于德国来说,虽然包围圈内的一多半部队得以生还,但是重武器悉数损失,在乌克兰的进攻力量消耗殆尽。于苏联来说,虽然此战为挺进波兰、罗马尼亚和巴尔干奠定了基础,但是未能复制斯大林格勒的辉煌歼灭战,放走了大批敌军有生力量。究竟谁才是切尔卡瑟战役的胜利者?读过这本书之后,读者心中想必就有了答案。 【精锐之师,困兽之斗】 包围圈内的部队和企图解围的德军中都不乏名声显赫的虎狼之师,例如武装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第5“瓦隆”突击旅、第1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装甲师,以及驱虎御豹的贝克重装甲团,在二战史爱好者心目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话题担当”。一方面是意志坚决、气势如虹的两个苏联方面军——他们已经立下“军令状”,誓不放走一个被围德军;另一方面是陷入*境、向死而生的百战雄师,以及他们救人心切的装甲军战友。这是一场看点满满的殊死搏杀。 【代入视角,身临其境】 虽然切尔卡瑟战役的意义不容忽视,但除了苏联的官方记载之外,关于这场战役的专著并不多见,讲述士兵个人经历和切身体验的作品就更少了。《地狱之门》一书的作者不仅娴熟地运用相关军事文件和作战地图、历史照片,为我们复盘了这场惨烈突围,更凭借多年来对战斗幸存者的采访,为我们讲述了普通士兵的惨痛经历——烂泥遍布的道路、冰冷刺骨的河水、遮天蔽日的飞机、横冲直撞的坦克、铺天盖地的
内容简介
虽然与宏大的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相比,切尔卡瑟战役的规模较小,但它在苏德战场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
1944年1月底,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6万精锐在卡涅夫突出部被苏军合围。曼施泰因急调装甲力量解围,却在苏军强大的防御面前耗尽突击势头。被困部队不得不自行突围,经过异常血腥的战斗,终于有共计4万余名将士逃出生天。被围德军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未能脱身,第11军军长施特默尔曼也在行动中阵亡。
本书正是一部讲述切尔卡瑟之战来龙去脉的作品,除了在战略和战役层面深度解析这场突围战之外,还逐日逐时地详细讲述了德军从事的每一场战斗,展现了许多基层士兵的亲身经历。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纳什,曾任装甲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军官,亲历过海湾战争,目前致力于二战东线战史研究,代表作有《“伊尔塞”行动:武装党卫队第5“维京”师的东线之战,1944年4月27日》《残阳之境·卷一:武装党卫队第四装甲军与华沙之战,1944年6—11月》《残阳之境·卷二:武装党卫队第四装甲军驰援布达佩斯,1944年12—1945年1月》等。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部开场
第一章“南方”集团军群传奇
第二章双方的力量
第三章苏军策划第二个斯大林格勒
第二部俄国压路机
第四章铁锤落下—科涅夫的进攻
第五章瓦图京的攻击
第六章溃坝
第七章陷阱在兹维尼戈罗德卡关闭!
第三部冯·曼施泰因发起救援
第八章构设包围圈南部防线
第九章空中桥梁
第十章冯·曼施泰因包围苏军的计划
第十一章包围圈内的危机
第十二章布赖特发起“旺达”行动
第四部绝望的日子
第十三章漂移的口袋
第十四章谈判尝试
第十五章施特默尔曼的突击
第五部机不可失
第十六章布赖特的再次尝试
第十七章新布达之战
第十八章高地的僵局
第六部突围
第十九章在申杰罗夫卡的等待
第二十章“施特默尔曼”集群突围
第二十一章科涅夫的愤怒
第二十二章乌克兰的地狱
第二十三章后卫的磨难
第二十四章生还者的故事
第七部庆贺和互责
第二十五章双方欢庆胜利
第二十六章觐见元首
尾声
鸣谢
作者对参考资料的说明
附录
附录1德军战斗序列
附录2苏军战斗序列
附录3“自由德国委员会”劝降传单
附录4“施特默尔曼”集群突围令
附录5突围后德军各部队剩余实力
附录6德国空军的空运成果
附录7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奖名单
附录8苏联和德国军队规模对比
附录9力量对比
参考资料
摘要
     第一章 “南方”集团军群传奇 “在东线从事大规模行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阿道夫·希特勒对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如是说 恩斯特·申克上尉度过几个月的康复期,1943年12月底返回乌克兰重新接掌他的营时,所见到的一切并不令人鼓舞。库尔斯克战役后不久,身负重伤的申克被送回德国,当时,他所在的团(第110掷弹兵团)辖3个近乎满编的营。 年方三十的申克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来自法兰克尼亚的丁克尔斯比尔镇,自1939年起,他就和他所属的团待在一起。他知道,自己缺阵期间,他所属的团一直在从事持续的战斗,可他还是希望,待自己归队时,部队依然完整无损。但令他惊讶和沮丧的是,第110团根本不再是一个团。实际上,由于秋季后撤期间的激烈战斗,团里的每个营都遭受了严重损失,不得不把部队合并成一个营级规模的单位,现在改称“第110团级战斗群”。 导致这种局面更趋恶化的事实是,他的部队或他所在的师(第112步兵师)根本没有可用的补充兵。实际上,由于伤亡过高,兵力状况太过紧张,以至于这个遭受重创的师也已更名为“师级战斗群”,并调拨给B军级支队,该支队由第112、第255、第332三个师级战斗群组成,这些部队在乌克兰夏季战役中伤亡惨重,当年秋季撤至第聂伯河防线。 申克所属的团和师发生的事情,在“南方”集团军群早已司空见惯,撤至第聂伯河和艰苦的防御战耗尽了许多师的实力,一些非常手段随之出现,例如把受损部队拼凑起来,以期进一步使用。“南方”集团军群急需的补充兵被送至西线,在那里编成一个个师,用于击退预期中盟军沿海峡发起的两栖登陆。根据希特勒的指令,东线德军必须利用现有资源苦撑待变,等西线赢得胜利后,那里的部队才能调至东线战场。 希特勒在1943年11月3日下达的第51号元首指令中指出,尽管苏联对德国依然存在威胁,但更大的威胁已出现在西面——等待已久的英美入侵。希特勒在指令中称:“我再也不能承担削弱西线力量让其他战区获益的责任了!”希特勒认为,即便东线局势继续恶化,他的部队还是可以以空间换取时间。苏联毕竟幅员辽阔,其边界依然安全地位于帝国数百英里外。希特勒是否愿意为获取优势而放弃大量既占领土,这个问题尚有争议——此前他对放弃德国军队征服过的那些土地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 因此,恩斯特·申克得到一个混编营,部队里充斥着许多新面孔,大批老兵已消失不见,例如凯泽中尉和格林上尉,他们曾跟着他经历过许多艰难险阻,彼此已成为亲密的朋友,但撤往第聂伯河期间,该师被迫从事一连串后卫行动,两人都在战斗中阵亡。此刻,他非常想念他们。他这个营级规模的“团级战斗群”,由400-500名步兵外加100人左右的支援力量组成,在卡涅夫镇(Kanev)附近坚守约4千米长的战线。该营的重武器现在只剩几门中型迫击炮和十来挺机枪,勉强能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 申克营占据的防御地段原本就非常薄弱,1944年1月初,他的营又接管了左侧友邻营的防御阵地,这使他们虚弱的防线又增加了8千米,导致每千米正面的兵力不足40人。为巡视在稀疏排列、积雪覆盖的掩体里的部下们,申克上尉会把冲锋枪挂在颈问,踏着滑雪板孤身前往,因为苏军经常渗透他的防线,试图击毙传令兵或抓捕俘虏。但他认为这种巡视对鼓舞部下们的士气和探明前哨阵地的真实情况非常重要,大部分战斗实际上发生在那里。 他的指挥所设在博布里察(Bobritsa),位于第112师级战斗群右翼(最右翼是更高一级的第42军军部),申克营东面,巨大的第聂伯河躺在它厚厚的冰外套下;该营南面是卡涅夫镇,去年10月,苏军曾在那里实施过大胆的空降行动,但未能夺取该镇,并以一场灾难告终。目前据守卡涅夫镇的是武装党卫队第5“维京”装甲师侦察营,掩护着友邻第11军的左翼。 在申克看来,这场战争似乎陷入沉寂:自从他伤愈归队后,尽管B军级支队左翼的第88步兵师一连数周有所动作,但苏军未对该军级支队防区发起任何重大攻势。不过,苏军的局部小规模进攻或巡逻构成持续威胁,这在东线战场上始终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申克的部下们一直对此保持警惕,这加剧了他们身体和心理上的紧张。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