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产性观众 媒体接受作为文化与审美过程

生产性观众 媒体接受作为文化与审美过程

  • 字数: 2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奥)赖纳·温特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6893152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德语区传媒社会学领军人物代表著作,专注当代社会的媒体接受研究 ★ 文化的媒体化并非只有负面和消极影响,大众的媒体“消费”也可以在文化生产中展现创造性 ★ 提出“生产性观众”的概念,探究他们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积极的媒体接受行为所具有的文化和审美潜力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社会学为导向对观众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体接受行为展开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比如媒体效果研究、阿多诺,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然后进一步深入主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媒体观众的概念——生产性观众。作者认为,这些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在媒体接受的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这些媒体文化产品,展现出他们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本书旨在表明,媒体接受作为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被接近忽视了。我们对观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考察,是理解当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赖纳·温特(Rainer Winter),任教于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他是德语区传媒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2010年,他作为客座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2012年,他又赴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任教。他的学术成果丰富,出版了多部著作,比如《全球化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Globales Amerika? Die kulturellen Konsequenzen der Globalisierung,2003),《网络中的反抗》(Widerstand im Netz,2010)等。 译者简介 徐蕾,1983年出生于杭州。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同年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深造,并于2009年获得传媒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定居德国,先后在西门子、戴姆勒等企业工作,却始终未放弃对本专业的热诚。工作之余仍坚持翻译学术文章,关注传媒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动向。
目录
总序
前言
导论
1 效果研究和观众研究中对观众的认知
1.1 效果研究的早期方法
1.2 修正1:加入干涉变量
1.3 修正2:大众传播的间接效果
1.4 对效果模型的执着
1.5 对效果研究的社会学批评
2 文化工业理论中观众的构成
2.1 导言
2.2 文化工业VS.真实艺术
2.3 文化产品
2.4 大众文化的经验
2.5 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
3 让·鲍德里亚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眼中的媒体和媒体消费在后现代文化历史中的角色
3.1 导言
3.2 在符号帝国中:让·鲍德里亚的媒体消费理论
3.2.1 消费理论
3.2.1.1 理论背景
3.2.1.2 物、符号和需求
3.2.1.3 消费和区隔
3.2.1.4 对鲍德里亚消费理论批评的总结
3.2.2 鲍德里亚的媒体理论和仿真理论
3.2.2.1 关于仿真的意识形态
3.2.2.2 符码的统治
3.2.2.3 超真实现象
3.2.2.4 “大众”
3.2.2.5 对鲍德里亚媒体理论的总结性批评
3.3 文化的后现代逻辑:关于詹姆逊的理论
3.3.1 后现代场景
3.3.2 理论继承
3.3.3 后现代经验
3.3.4 后现代作为历史阶段
3.3.5 对詹姆逊理论的批评
4 日常生活的后现代审美化
4.1 导言
4.2 新的感受性:苏珊·桑塔格对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贡献
4.2.1 导言
4.2.2 文化一致性
4.2.3 新的经验方式
4.2.4 总结
4.3 有形性和去特殊性:拉什对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归纳
4.3.1 话语和图形
4.3.2 去特殊性作为后现代变迁的典型特征
4.3.3 电影中能指的形式
4.3.4 篇外:现代先锋派电影
4.4 审美经验和共同体的构建
4.4.1 通俗文化的审美
4.4.2 透明的终结
4.4.3 新的共同体的审关
4.4.4 总结
5 媒体接受的文化维度
5.1 导言
5.2 文化的概念
5.2.1 对文化的经典理解
5.2.2 人类学的描述性概念
5.2.3 文化的符号概念
5.2.3.1 理论联系
5.2.3.2 民族志的文化分析
5.2.3.3 格尔茨式文化分析对媒体社会学的意义
5.2.3.4 对格尔茨文化分析的批判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