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惊呆了!思考原来这么有趣

惊呆了!思考原来这么有趣

  • 字数: 7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日)野矢茂树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302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胡思乱想是思考吗?一直在思考的说法可信吗?独自思考的说法可行吗?常识是可以通用的吗?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吗?逻辑是为了不思考而存在的?电脑与人脑思维机制之间存在怎样的鸿沟?处于“逻辑之神”和动物中间、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类,反而还是最幸运的?带着这一系列疑问,翻开这本有趣的小书吧。说它小,是因为文字少。半小时就能读完,却回味无穷。关于思考的一切疑问,都能一点点破解;说它有趣,是因为作者依然保有的童心。身为哲学家,作者没有使用一句专业术语,相反加入了谜语、小熊维尼的寓言、小时候仰望星空的故事等。非常通俗,小学生也能轻松领会。这本小书只有一个主题:思考本身。网络发达的当下,知识和答案越来越越容易得到,有质量的思考却越来越难了。我们听了很多新名词,就以为真正懂了这些理论;听了很多金句,转到朋友圈,就以为真正了解了这个知识……用新名词自圆其说,反而会遮蔽你继续深入思考。思考吧,如同小时候第一次思考“思考”这件事的时候。这本小书还提供了一套思维工具,我们姑且称为思考的技术吧:1.搞清楚问题本身思考就是指面对问题时,秉持问题意识去看待事物。那么此时最为重要的就是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而明白了问题的含义之后,不能慢吞吞地思考答案,而是要重新审视问题,并尝试找寻答案,让这两件事像螺旋一样互相旋转推动下去。2.有效地利用逻辑“逻辑思考”是个不负责任的说法,但逻辑确实很有用。这是因为逻辑可以抽取出语言的含义。我们若是想要优选限度地利用手头的信息,就必须抽取出信息的含义,而这正要依靠逻辑的力量。3.锤炼语言我们拥有的专享能够支撑思考的羽翼就是语言。我们将整个情形解构为种种零件,再串联起这些零件尝试各种全新的排列组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光发热的正是语言。4.从头脑向外发散思考并不是在脑中进行的,我们需要抱有问题意识去观察事物,然后再通过实际行动去寻找答案。一条比较有可行性的意见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全都记录下来。记录下自己的所有灵感,也就可以挖掘出所有内心的想法。5.交流我们决不能忽视交流的力量:把自己抱有的问题告诉他人是搞清楚问题的很好途径。邂逅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邂逅全新的语言、全新的含义。邂逅奇怪的人、奇怪的事物、以及奇怪的书。有时候,比起同感,反感还有违和感这种体验更加重要。
内容简介
胡思乱想是思考吗?一直在思考的说法可信吗?独自思考的说法可行吗?常识是可以通用的吗?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吗?逻辑是为了不思考而存在的?电脑与人脑思维机制之间存在怎样的鸿沟?处于“逻辑之神”和动物中间、高不成低不就的人类,为什么反而是最幸运的?……带着有关“思考”的这一系列疑问,翻开这本有趣的小书吧。说它小,是因为文字少,半小时就能读完。说它有趣,是因为它采用轻松的对话体、夹杂无厘头的碎碎念,还有精美的插画、人类仰望星空的故事,以及小熊维尼的寓言。它可以让你在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放松身心,再次发现思考的本质和乐趣。
作者简介
[日]野矢茂树 著 1954年生,东京人。东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北海道大学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2017年获得第29回和辻哲郎文化奖。著作有:《哲学之谜》《逻辑训练》《心与他人》《哲学?航海日志》《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等。[日]植田真 绘1973年生,静冈人。1998年荣获杂志《插画》(玄光社)“the choice”年度很优秀奖。绘有画本《落雨mouse》还参与过CD封面、书本装订画等制作。
目录
《惊呆了!思考原来这么有趣》无目录
摘要
    维尼小熊与屹耳的谈话上了年数的灰色毛驴屹耳今天也在思考很多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唉……正是因为不去才这样的?唉……”正当屹耳满脸阴郁地哀声叹气的时候,小熊维尼来了。小熊维尼:“屹耳屹耳,我有事想问你,所以来找你了。”屹耳:“当然可以。比起空手而来,带着问题或是喜讯来总是要好些的。”小熊维尼:“没有好消息哦,但我有件事想问你。”“唔”,屹耳悲伤地歪了歪头。小熊维尼想或许可以问一问屹耳,便询问道:“所谓‘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呢?”屹耳:“这要根据你思考的问题而定。”小熊维尼:“那么要怎么去思考出要‘思考的问题’呢?”屹耳:“小家伙,你应该有想要思考的问题吧?”小熊维尼:“我没有想要思考的问题,只是想要思考。熊可以思考吗?”屹耳:“没有想要思考的问题可没法思考。小家伙,并不是说思考的熊就比不思考的熊了不起。”但是小熊维尼仍然想要思考,于是想了想说道:“那,我就去‘思考’思考这件事本身。”说完这句话的小熊维尼和听到这这句话的屹耳都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暂时沉默了下来。屹耳清清嗓子说道:“那就这样吧,稍等一下,小熊维尼。”屹耳哐当哐当地抽出了一本书,并朗读出书名:“《如同初次思考》,读这本书或许就可以知道答案。”小熊维尼:“啊,但是,我……对了!屹耳,你可以读给我听吗?”屹耳:“咕哝咕哝……”小熊维尼:“屹耳,你可以大声读给我听吗?”屹耳:“唔,所谓思考,就是做什么都可以。”小熊维尼双眼放光,说道:“那我也可以边吃蜂蜜边思考吗?”屹耳:“是的呀,但是,重要的不是抱着蜜罐,而是怀抱着问题。就是说怀抱着问题,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同事物。话说我过生日的时候,你不是不知道送给我什么生日礼物,后来看到蜂蜜就决定送给我蜂蜜了吗?这不就是你的思考吗?虽然我当时收到的是空空如也的蜜罐……。”小熊维尼:“我心慌意乱的时候经常这么做。”屹耳:“那么小家伙,你不就是在思考吗?”小熊维尼:“但是,我会很快忘记自己的苦恼,好像脑海中存不下什么事。”屹耳:“这不就是虽然可怜但又幸福的小熊维尼嘛,这样的小熊维尼不也挺好的吗?”小熊维尼:“但是,在脑海中想这想那不才是思考吗?我就很不擅长。”屹耳缓缓地翻开书,说道:“书的最后一章中讲道我们并不是用脑思考的。”小熊维尼不解其意,直勾勾地看盯着屹耳。屹耳接着说:“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在自己动脑思考,而是在脑海之外思考,抑或是和别人一起思考。”屹耳说着说着也觉得一头雾水,目光闪烁地凝视着小熊维尼。小熊维尼:“屹耳,然后呢?”屹耳:“先填满,摇一摇,再清空。”小熊维尼不由得联想到了蜜罐。屹耳说完想说的,叹了一口气。小熊维尼:“屹耳,然后呢?”屹耳又一次面带忧伤地叹起气来:“没有了。我的书太旧了,后面已经不知散落到哪里去了。”我们就在脑海之外进行思考人们经常用到的“动脑思考”这种说法,或许是对思考的一种误解。比起笔算,心算更给人一种“思考”的感觉。若只是在纸上进行机械计算,想必你不会将之称为思考。但若是边说些诸如“快想出来了,唔……”这样的话边心算出答案的话,就会让人觉得经过了思考。 不仅在心中描绘比起在纸上涂涂画画更有思考之感,如果有人想到什么就立马说出来,就往往会被吐槽不经大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说之前应该先在头脑中进行预演呢?似乎人们倾向于认为思考先是源于“内”,然后才借语言为载体表于“外”。而未诉诸于语言的想法,就会被称为隐藏于内心的想法。但是我接近不这样认为。当然,因为“思考”这个单词包含多种含义,所以“内心默念(想)”和“在脑海中想象”也可以称之为“思考”。毕竟“思考”确实也有这样的用法。但是我想在这本书里讨论的“思考”不是上述这种“思考”。我们主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思考。即便是毫无头绪,只要我们还在捕捉问题的答案,只要我们还处于紧张的状态,那么就是在思考。所以“毫无头绪”不同于“无法思考”。即使处于毫无头绪这种痛苦的状态,也要坚持瞪大双眼、静心聆听,并且尝试进行种种努力。只有当我们失去了那份面对问题的紧张时,这种状态才能被称为“无法思考”,而并不是说“大脑一片空白”。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应闭门造车。而是应该抱着问题意识与外界进行接触,然后进行各种观察、各种手头实践与各种尝试。而这尝试都并不是在脑海之中进行的,而是在脑海之外等待着“尤里卡”的呼唤之声。于是我们就在脑海之外进行思考 。你不是在独自思考“独自思考”这种说法也有些奇怪。“独自思考”经常用来表达“不受他人影响,用有自己的想法”这一层含义。但是“有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根本就是两码事。那些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己见的人,其实不是不怎么思考吗?反过来用较为特别的说法来说的话,所谓“思考”之人,不正应该能够灵活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吗?没有语言人就无法进行思考。但语言并不是独自一个人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由需要交流沟通的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创造出的。因此只要使用语言,我们就无可避免地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另外,只有新的语言才能带来新的可能性,而这些新的语言也都来自于他人。从呱呱坠地至今,我们一直从他人那里学习语言,直到现在也在不断继续着这一过程。从他人处学到的或许有全新的词汇,但更为可能的是已知词汇的全新含义,而这也就等于学到了全新的观点看法。我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我们生活于无数隐形的框架之中,没有这些无数隐形的框架就没法生活。然而思考,就是要与这些隐形的框架做斗争,与这些隐形的敌人做斗争。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而能够赋予我们看到这些框架的力量,存在于人与人的邂逅之中。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像是看不见的框架一样束缚着我们。然而我们会遇到不拘泥于这些框架的人。起初或许会觉得他们是缺乏常识的奇葩,但是正是通过感受这种差异,我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想法的局限性,才能够拥有看到隐形框架的能力。哲学经常就显得十分奇怪:明明睁着眼,却说什么“可能是在梦境中”这种怪话;明明在凭自己的意愿泡茶喝茶,却说些“自己的意志”是什么、“自己”是什么、“意志”是什么之类矫情的话。但是其实正是这些话语赋予了我们能够看到从未看到过的自身身边的框架的力量,然后我们被动摇,进而开始思考。我刚才说不能闭门造车,同样的,也不能只跟与自己相似的朋友交往,要邂逅奇怪的事、奇怪的物、奇怪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对于自己来说的奇怪之处。思考的技术这本书已接近尾声。亲爱的读者们,最后就让我边回顾之前讲过的内容,边总结些有助于思考的技巧吧。1.搞清楚问题本身思考就是指面对问题时,秉持问题意识去看待事物。那么此时最为重要的就是搞清楚问题是什么。而明白了问题的含义之后,不能慢吞吞地思考答案,而是要重新审视问题,并尝试找寻答案,让这两件事像螺旋一样互相旋转推动下去。问题是什么?还有为什么这会成为问题?所有问题都拥有其问题背景。背景不同,问题的含义也会随之不同,放在某些背景下或许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探究问题诞生的原因来明确其背景。而在清楚了问题的含义后,答案常常也就自然水落石出了。2.有效地利用逻辑亲爱的读者,虽然就像我上文强调的一样,“逻辑思考”是个不负责任的说法,但逻辑确实很有用。这是因为逻辑可以抽取出语言的含义。我们若是想要优选限度地利用手头的信息,就必须抽取出信息的含义,而这正要依靠逻辑的力量。这个说得通,那么那个理应也可以说得通;这个与那个矛盾,必须处理一下,如此整理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话,视野也会变得开阔。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想要做事有逻辑,但是时而又会被其所欺骗。因此若是觉得某种逻辑哪里不对的话,优选不要忽视这份直觉。但是反过来说的话,逻辑又拥有凌驾于直觉之上的力量,因此有些时候即使逻辑与直觉不符,我们也应试着跟着逻辑走。虽然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颇为难以把握,但这种能力是很必要的。3.锤炼语言我们拥有的专享能够支撑思考的羽翼就是语言。我们将整个情形解构为种种零件,再串联起这些零件尝试各种全新的排列组合。而在这个过程中发光发热的正是语言。所以,拥有越多语言的人就能够尝试越多可能性,而汲取到新的语言也就意味着拥抱住了更多可能性。始终保持着面对问题的紧张感,不断探寻新的可能性时,语言是那么的柔软,而又闪耀着柔和的光辉。我们必须锤炼语言。4.从头脑向外发散亲爱的读者,这就是本章讲述的内容之一。思考并不是在脑中进行的,我们需要抱有问题意识去观察事物,然后再通过实际行动去寻找答案。一条比较有可行性的意见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全都记录下来。无论是记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记录于铺陈于桌子的纸上,还是在白板上尽情涂鸦,或是在文字处理机上打下只言片语。记录下自己的所有灵感,如此也就可以挖掘出所有内心的想法。在此之后,尽量去“看”而不是去“读”这些想法。比如可以将其整理在一张大纸上,最重要的是要方便查阅。就这样这样一边动手、一边动眼,灵活地使用周身的事物。如此以来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在泡澡,你都在思考。当然并不是说吃饭时也要满脑袋都是问题,吃得味同嚼蜡。重要的是对问题时刻怀着一颗敏感、紧张之心。虎视眈眈地关注外部的世界吧。5.交流本章另外讲到的一点就是“交流”。我们决不能忽视交流的力量:第一,把自己抱有的问题告诉他人是搞清楚问题的很好途径。我出于职业习惯,经常会思考哲学问题。但是向人讲述哲学问题其实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例如,在课上教授学生时,若想要学生对我所讲的内容产生共鸣,那么单单清楚地表达出问题是不够的,关键其实取决于我对问题核心的把握程度。通过反复思考授课方式,也对我思考自己问题大有裨益。即使对方只是扮演一个倾听的角色,问题的轮廓也会因此变得清晰许多。第二:邂逅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邂逅全新的语言、全新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遇见自己,才能踏足未知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同感,反感还有违和感这种体验更加重要。邂逅奇怪的人、奇怪的事物、以及奇怪的书。亲爱的读者,即使这本书对你来说或许无足轻重,但若也能成为这样一段奇妙的邂逅,我将十分满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