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识论元批判 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研究

认识论元批判 胡塞尔与现象学的二律背反研究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德)阿多诺
  • 出版日期: 2020-10-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59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阿多诺试图揭示胡塞尔现象学作为认识论所呈现的种种二律背反及其社会根源。为此,在“导论”中说明了批判方法及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态度后,阿多诺随后用四章内容展开论证。在第一章“对逻辑绝对主义的批判”中,他指出这一立场切断了社会历史与认识有效性的联系,其实质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物化意识;在第二章“种类和意向”与第三章“关于诸认识论概念的辩证法”中,阿多诺集中于意向性理论及相关概念,并指出这一理论未能实现对认识过程的真正说明,不过是反映了物化社会的主客关系;在第四章“本质和纯粹自我”中,阿多诺指出纯粹自我观念并不能真正支撑起现象学体系,它的原型是异化的现实主体。本书从开始写作至完整出版历二十余载,见证了阿多诺转向马克思主义并走上社会批判理论之路的历程,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关系时不可绕开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侯振武(1988--),河北唐山人,2006年至今就读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为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两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哲学。
目录
前言1
导论1
操作与对象1
内在批判3
中介第一者4
数学化6
方法概念7
主体的提升10
作为真实之物的持存之物(Bleibendes)13
要素15
回退16
起源哲学和认识论18
体系和罪责21
认识论中的反对力量21
体系的强制23
关于二律背反学说24
唯名论25
动机和本体论趋势27
虚假具体化和形式主义29
新和旧32
第一章对逻辑绝对主义的批判36
哲学、形而上学、科学36
科学化的矛盾37
论直觉概念39
胡塞尔的科学主义42
不情愿的辩证法43
科学之在先被给予性44
逻辑“实在论”47
逻辑的自在48
逻辑绝对主义的预设50
本质和展开52
计算器、逻辑学和机械学53
逻辑学之物化55
逻辑“对象”57
实义表达和助义表达58
逻辑规律和思维规律60
逻辑绝对主义的困境63
发生与有效性的关系64
发生和心理学65
思维和心理主义66
关于矛盾律67
关于同一律69
偶然性71
放弃经验物73
现象学动机和本质学动机74
第二章种类和意向79
自在命题和本质79
体验和“意义”81
对单一“意义”的批判82
本质直观的起源84
“观念化的抽象”86
抽象和“这个”89
含义分析的优先性93
意向相关项的功能96
意向相关项和理念(或形式)97
两种还原之间的关系98
意向相关项的混杂特征99
本质和“意识的实际组成”101
主体主义和本质学的二律背反102
“本质变更”103
作为虚构的本质106
第三章关于诸认识论概念的辩证法110
作为认识论的现象学110
实证主义和柏拉图主义112
胡塞尔的被给予性概念114
“奠基”115
事实之物的本体论化116
物作为被给予之物的模型120
在自身中被中介的被给予性122
被给予性的主体124
纯粹直观的悖谬127
作为充实的材料129
感觉和感知132
感知学说的二律背反134
感觉和唯物主义135
作为要素分析的认识论136
“形态”137
意向性和构造139
意向活动与意向相关项的登场140
被遗忘的综合141
对相关理论的批判142
纯粹同一性和意向相关项的核心143
客体化行为的优先性146
作为线索的物147
意向相关项的二律背反149
批判的退场152
敌视体系153
胡塞尔向先验唯心主义的过渡156
体系的脆弱性159
第四章本质和纯粹自我164
胡塞尔及其后继者们164
现象学的突破企图167
取消自身168
内在性特征和概念拜物教170
“态度”171
想象和身体173
范畴直观176
悖谬的很好177
源自逻辑绝对主义177
非感性因素的充实178
“觉知”180
客体主义的动机182
论证的幻灭183
作为反思哲学的现象学184
废墟中的体系185
被提升的要素和恢复的要素186
自然博物标本室190
抽象的安全理想191
一时之物的永恒化192
“埃多斯”本我的起源194
意识、纯粹本质、时间195
先验本我和事实性197
“自我”的歧义性198
唯我论199
先验经验的疑难201
唯心主义的终结203
本书所引文献说明207
术语索引209
人名索引219
译后记22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