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医学文化史

中国医学文化史

  • 字数: 88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马伯英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010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8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医科大学教授、英国中医药联合总会主席马伯英先生耗费多年心血而成的专著。马伯英教授同时精通中西医学文化和中西传统文化,提出中医的本质是生态医学适应理论,并引入了人类学方法和成果作为医学史研究的新工具。 本书初版问世后,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被认为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有巨大的参考及研究价值。此次重版,马伯英教授对全书作了细致修订,更新了相关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并增加了《中国医学文化史研究的总体结论》一篇。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两卷,共175万余字,上卷为“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中医学”,共22章,系统阐述中医学从远古至今文而化之并走向科学化的过程、成就和问题;下卷为“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与医学跨文化传通”,共16章,主要叙述中国医学传海外、海外医学传中国的历史,跨文化传通过程和结果的特点、困难和前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本身又复杂深邃,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把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医学之间的全部联系一一剖析揭示出来。
作者简介
马伯英,浙江省东阳县人,1943年12月生。1967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院,1981年获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学位。上海医科大学教授。1985年~199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数度出访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东亚史研究所”参与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主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编著工作,为该书医学部分主要执笔人。提出“生态医学规律适应理论”体系,是迄今为止对中医学最深刻而完美的阐释。在医学和医学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中国医学文化史》是其代表著作。
目录
第三版序言1
第二版序言1
第一版序言1
凡例1
第一编中国医学起源的文化背景
第一章原始中国人及其卫生文化生态3
一、中国原始人类的生态和文化3
1人类起源与中国3
2中国的旧石器文化及自然生态5
3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及自然生态10
二、中国早期人类的体质和疾病15
4原始中国人的体质及演化15
5考古病理学方面的发现18
三、原始中国人的卫生文化及能力21
6“南巢北穴”的居处卫生文化21
7钻燧钻木取火与熟食卫生24
8饮食卫生文化及其他25
9衣着卫生文化28
10原始舞蹈、音乐和体育运动30
11“食人之风”与丧葬卫生31
第二章原始思维、原始崇拜与医学文化33
一、原始思维与医学文化33
12“集体无意识”和神秘感受34
13关于“灵魂”的观念39
14实物器用的体验和积累性思维43
二、原始崇拜及与医学的关联45
15自然崇拜45
16图腾崇拜52
17生殖崇拜56
18祖先崇拜61
19鬼神崇拜63
第三章原始生老病死观和对长生不死的追求69
一、最早的生死观69
20人类生命含义的最初理解69
21生从何来72
22死亡意味着什么84
23关于人体和解剖的初步知识90
二、最早的疾病观和病因认识95
24什么是疾病95
25鬼神致病论及其他100
三、对长生不死的追求106
26鬼神与长寿106
27不死之乡不死药109
第四章巫觋世界的治疗之术113
一、巫觋世界113
28“绝地天通”与巫觋113
29巫术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基础116
30巫术与宗教及科学120
二、巫医与巫药122
31上古巫医122
32祝禁、钻卜与医学126
33占星、占梦与占筮术129
34大傩驱疫和祓禊之祭134
35按摩乎?灸熨乎?草药乎?138
36《山海经》中的巫药144
第五章医学启源147
一、医学起源的概念和相关诸因素147
37医学起源概念的辨识147
38动物本能和人类之爱148
39原始思维和巫术作用151
40生活和生产劳动经验与医学起源的关系153
二、早期医药卫生之嚆矢157
41按摩导引、热熨灸焫与经络的发现157
42从砭疗到针刺159
43药物知识的成长163
44预防思想的萌芽167
45名医扁鹊——从巫医中嬗变171
本编结语177
第二编本土哲学思想、宗教及政治对医学的浸融
第六章天道自然与医法自然181
一、“道气”理论与医学181
46从箕子到老、庄、稷下181
47医理以“气”为本187
二、阴阳五行与医学190
48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191
49中和、三才、象数及天人相应197
50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201
第七章方士文化与经学、谶纬背景中的医学206
一、方士文化与医学秘密团体206
51《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考辨206
52医学派别和仓公师徒209
53《内经》与医学秘密团体213
二、方士医学的另一面216
54方士养生术217
55方士求神仙长生不死之药与神仙黄白术221
56《神农本草经》的成书背景225
57巫蛊之祸、淳于衍杀后与方士医生关系227
三、经学、谶纬和反谶纬哲学对医学的影响229
58今古文经学和谶纬神学229
59反谶纬哲学与元气学说232
四、张仲景与华佗医学成就的背景235
60医圣张仲景的儒学传统235
61神医华佗的方士本色237
第八章道教医学文化243
一、道教与医学有一脉之相承243
62道教建立过程中方士医学的作用243
63外丹术因由与医药卫生247
64内丹术发展影响及于医学252
二、道士的法术与医术260
65道士手中的医术261
66道士禁咒作法262
67符箓之术267
68道士的幻术和“特异功能”271
三、道林医生及其伟大贡献273
69葛洪旁骛医学274
70道坛领袖兼博物学家陶弘景278
71道、医双卓的杰出医学家孙思邈281
72其他道林医生的贡献285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医学289
一、玄学清谈与服石之风289
73玄学清谈与侈靡人生面面观289
74服食风气的兴盛295
二、魏晋医学的繁荣302
75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302
76《物理论》、《神灭论》与生死观304
77门阀山林医家兴旺于时307
第十章儒学文化与医学312
一、礼教钳制下的医学312
78从舔痔吮痈到割股疗亲312
79身体发肤,不敢毁伤?315
80君药臣尝、孝当知医与女子蒙帕诊脉321
二、道学、朴学与医学327
81从太极图到先天之本“肾命”学说327
82张介宾的道学医理330
83格物致知中的医学反思333
84宪章文武的遵经医学传统336
三、儒医传统的崛起340
8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341
86庸医种种346
87医为仁术350
第十一章皇帝、政府与医学354
一、皇帝与医学354
88汉唐皇帝与医学354
89宋代皇帝与医学357
90康熙皇帝与医学359
二、政府医事卫生机构及制度361
91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的地位361
92养疾问病和医事卫生政令363
93太医署和官方医学教育366
三、官修本草、医书与针灸铜人的制作368
94政府颁行的国家药典368
95官家校勘医书371
96铸造针灸铜人374
四、医事法律制定和法医学的进步376
97医律制定概况376
98法医学与法医检验379
本编结语383
第三编生态环境、科技及一般文化习俗中的医学
第十二章社会生态状况改变对医学的影响387
一、战争和动乱影响下的医学387
99历史上战乱时期的医学状况387
100军队卫生组织388
101军阵外科391
二、太平盛世的医学400
102承平时代与医学的孱守400
103病源、千金、外台论402
104纲目、医案、入门和歌诀类书的编撰405
三、历史上的人口状况、自然生态与疾病关系409
105地理环境与五方疾病论409
106五运六气说412
107中国古代的人口状况和疾病关系419
108几种与社会生态原因有关的疾病422
第十三章疾疫流行与灾难激发机制425
一、古代流行病及流行因素425
109历史上的疫病概况425
110周秦汉初的主要传染病429
111两汉魏晋及南北朝的主要传染病432
112隋唐及其后出现的传染病439
113鼠疫、霍乱流行考辨443
二、流行病学理论的嬗变449
114时气、厉气和吴又可《瘟疫论》、杂气病因说演变450
115古方新病不相能与火热病机说、攻邪论454
116“内伤学说”与“阴证论”456
117叶天士等建立的温病学说458
第十四章中国历史上的天花治疗和人痘预防接种术461
一、天花在中国的流行和中医治疗462
118天花流行中国考462
119天花的中医治疗468
二、人痘术的发明和康熙皇帝的推广478
120人痘接种术发明渊源考辨478
121康熙皇帝推广人痘术贡献述评497
三、人痘术的理论、技术和成就504
122人痘接种的理论和技术504
123人痘接种术的成功率529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与医学·古代职业病及防治536
一、古代的科技发展与医学进步536
124时间医学、生物节律和子午流注学说536
125中医学中的朴素系统论和实验思想541
126药物的鉴定、炮制和提炼545
127其他科技进步对医学的影响549
二、古代职业病及其防治552
128职业性中毒与伤害552
129职业性疾病557
第十六章生殖文化与医学560
一、胎孕与分娩560
130结胎与求子560
131胎教与优生570
132分娩与接生576
133流产与药物堕胎586
二、育儿文化与医学590
134小儿寿夭与婴儿调护590
135胎毒论与小儿指纹诊594
第十七章性文化与医学598
一、古代房中术598
136性学与房中书、画598
137性器官与性技术知识的增长601
138房中术的初始理论和蓄精行气法606
139房中采战与内丹610
二、性变态与性疾病616
140“相思病”及性变态种种617
141性器官和性功能性疾病622
142中国古代性病考辨630
第十八章医学与饮食文化及其他634
一、饮食文化与医学634
143美食与营养卫生634
144药食同源成药膳643
二、文艺、体育与医药举隅649
145音乐、诗词与医药649
146武术功夫与医学653
第十九章神坛医药一瞥655
一、三皇祭祀、祝由科与乩方论655
147三皇祭祀和名医神化655
148祝由科考661
149圣水、降神与乩方665
二、蛊术、相术和太素脉669
150蛊术种种669
151太素脉与相术674
第二十章中医观念中的人文世界680
一、中医界的文化心理680
152“上医医国”——医学家的人格追求680
153“医者意也”——医家思维的方式与逻辑686
154“用药如用兵”——临床医家的行为心理692
二、求医心理与求医行为697
155“有病不治,常得中医”697
156病人对医生的审择和求医心理701
本编结语708
第四编中医文而化之的过程和结晶
第二十一章中医文化的主流发展711
一、列朝列代中医的脉动和主要特点711
157中医基本理论在先秦初显端倪711
158医经经方成型而湮于民间714
159汉末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奠基718
160战乱中医学争艳斗奇721
161隋唐盛世医学集大成723
162中医学在两宋步入建制轨道726
163金元医学争鸣和明清医学超稳定结构形成728
二、中医目前举足轻重的名著和名医732
164三世医学及四大经典732
165当今存世而应当阅读的中医著作735
166目前名医选录741
三、中医学的八大贡献和谜团767
167五行阴阳,气血立论767
168四诊八纲,辨证要诀770
169药性谨宜,减毒增效776
170复方之妙,化及神功780
171针灸经络,未可质测782
172外病内治,不假手术784
173人痘免疫,养生保健785
174西医束手,中医可效787
第二十二章中医生命之根和未来前途790
一、中医理论的本质:优质的生态医学理论790
175中医是不是科学790
176评西方医学的模式转变和循证医学796
177中医的生态医学理论801
二、中医的生命力之源809
178中医的文化土壤809
179铁杆中医,临床有效,少毒性副作用811
180理论的超前性和前瞻性;“创造”是中医生命的动力814
三、困惑和前途816
181困惑:激荡和漩涡816
182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论的研究819
183生命之树常青823
本编结语826
第二十三章中国医学文化史研究的总体结论827
大事年表831
主题词索引836
参考文献852
跋86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