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丹燕的上海

陈丹燕的上海

  • 字数: 2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陈丹燕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767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就像马可•波罗为威尼斯而生,陈丹燕为上海而存在,上海也因她而更动人。《陈丹燕的上海》从1960年代开场,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有风雪里的人间烟火。不仅有红颜往事,更有往事里的锅碗瓢盆。最有意思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少女记忆,构成了书中的潜文本。 ——华东师范大学学者 毛尖 不同时代、生活在不同角落的新老上海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上海,这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深度所在。陈丹燕用文字和图片留下了夹杂着历史的这一代上海人的回忆,尤其是1960年代到1990年代那个社会主义的上海:和平饭店,上海牌手表,培罗蒙西装……那一边一角,一丝一扣的细节被融汇进她自己心中的上海,于是一个大时代、一座大城市,便在陈丹燕独特的视角里呈现。 ——媒体人 曹景行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不是故土,却是家乡”、“川流不息”、“永不拓宽的街道”、“海上国潮,沪申摩登:注释1960-1990年代的上海时尚”四个部分。全书以多变的视角,冷静的感性,绵密而细腻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将一个鲜活流动着的、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上海,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陈丹燕的上海”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向中国、向世界传递着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 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永不拓宽的街道》《慢船去中国》《一个女孩》《我的妈妈是精灵》,以及12本陈丹燕旅行文学丛书和近期新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 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中国台湾《联合报》等媒体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其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之“旅行文学奖”。作品已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目录
第一章 不是故土,却是家乡
一、我家的箱子
二、我家的墓地
二、生活记
四、上海的较为居民
五、自蓝色马赛克下的深深处
六、桂花酒
第二章 川流不息
一、我家乡的河流简史
二、不可能的世界
三、1:20的纪念
四、爬上高楼
五、2019年的咖啡闲谈
第三章 永不拓宽的街道
一、从愚园路到江苏路:江声浩荡
二、从宝庆路到复兴中路:琥珀内的气孔
三、南京东路:传真
四、五原路:姚姚
五、湖南路:戴西
六、武康路:永不拓宽的街道
外一章 海上国潮,沪申魔登
注释1960-1990年代的上海时尚
摘要
     一我家的箱子 优选的,是一只黑色大象皮的行李箱。它的年龄大过我,是我妈妈刚生下我小哥哥以后,父母到南洋工作时买的。 然后,他们把它带回国。当我家从北京搬到上海时,他们又把它带到了_上海。 那时。我已认得我家的这个“陈”字。小女孩都是顾家的,在等车接我们回上海新家的时候,我忙着数我家的箱笼。我爸爸在箱子上贴了白纸,从“陈一”到“陈七”,都是我家的箱子。其中那个大黑箱子优选。 父母一直搬家,可我们家在上海住了下来。所以七只箱子上贴着的白纸,也就保留下来了。 大黑箱子很深,所以母亲把我们全家的冬衣都放在里面。哥哥们的蓝卡其布棉猴,父母的毛领子列宁装,我的绛红底子小花棉袄。小花棉袄的织锦缎的面子经不起磨,袖口的缎子面总是很快就磨破了,露出里面的布纹,好像胶卷上的显影。大黑箱子底还放着父母在军中发的粗羊毛军毯,灰绿色的底子上有一些绿色和咖啡色的方块,又粗又结实,它是1940年代中国内战时的美军军用毛毯。 1974年暑假,我第一次回北京我的出生地,在那里过夏天。我小时候的朋友领我去看我家从前住的四合院,我见到了小时候记忆里的朱红色的大木头门,但是我不再感到这里是我的家。从院子里散发出来的北方家居暖融融的生熟葱蒜气昧,和我也不再相融,我像一只蚌壳般紧紧关着,带着江南人对大蒜气味的抵抗。 对出身地的亲切感就这样突然失去了。 在黑箱子上面,摞着一只牛皮箱子。 牛皮箱子是我家最结实的箱子,又厚又重。原先是放妈妈的旗袍和细软。在她旗袍很多的时候,她曾经也把它们放在大黑箱子里,但随着我长大,夏天一年年到来,她的旗袍渐渐被改制成我夏天穿的方领衫和绸短裤。她的旗袍一年年少下去了,就从大黑箱子里换到了牛皮箱子里。剩下来的都是年年取出来查看,却都不舍得改造的漂亮衣服。 箱子里还有一件红色的游泳衣,妈妈年轻时为了到青岛过夏天买的。那时候,妈妈一定没有想到后来会生一个女儿,她的女儿长大以后也接着穿那件游泳衣。 我也去了青岛过夏天。夜里游泳,仰面浮在水上,看天上的星星。而那时,妈妈已不愿意下海游泳了。 小时候晒霉,妈妈拿了她充满了樟脑丸味道的细软,到事先铺了白单子的竹竿上晒,包括那件纯羊毛的红色游泳衣。我望着它,也没有想到过以后我会去青岛,像妈妈年轻时一样,穿着它,站在一块礁石上照相。照片上的我,比妈妈高,比妈妈傻气。 妈妈留给我一个配旗袍用的缎子小坤包,里面有一面镜子。我把那个小包也放进箱子里存着。 牛皮箱子上,是只更小一号的牛皮箱子,那是我爷爷的箱子。那箱子还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买的,那时他在广西做泰和行的掮客。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以后,他变得非常穷困,连妻子病死都办不起像样的葬礼。他却没有丢失这只皮箱。爸爸有时说,就是那时候,他突然体会到了穷人的可怜和耻辱。爸爸是因为这样的处境,才激发出护卫穷人的感情的吧。是这样的感情引他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中国革命里去的吧。直到他进入弥留时,我问他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他说他为自己一生的清白感到安慰。 爷爷从前的事,我一点也不知道,等他从广西到上海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时,他的胡子已经很白了。他把皮箱放在他的房间里。小时候我识字早,看了一本儿童小说,叫《奇怪的舅舅》,那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家里来了一个舅舅住,但后来小孩发现,那个举止奇怪的舅舅原来是个国民党特务。爷爷在我的眼里也是奇怪的,他说不来革命的话,他的箱子从来不准我翻。记得小时候,我特地找爸爸谈了这只箱子,爸爸郑重地向我保证,爷爷的皮箱里面一定没有手枪和炸弹这样的东西,爷爷也一定不是国民党特务。但爷爷的皮箱仍旧是神秘的东西。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小,由姑妈保管爷爷的东西,直到姑妈也老了,去住老人院,把她的东西交给我来保管,我才有机会看到箱子。箱子里面装着爷爷的照片,爷爷的孩子们的照片,还有一张我小时候的照片。从照片上看,我小时候并不像那么会怀疑别人来路的小孩。箱子里真的没有一张繁体字的纸,不知道为什么。但在我的印象里,却真的有一张。 一米高的立箱,是爸爸年轻时用的。那是一只墨绿色的木头箱子,四角八边都用褐色的铁皮和铁钉包着。它比任何皮箱都要结实,也很漂亮精致。打开时,像打开一本书。 里面用淡茶色的缎子做衬里,一边是三个抽屉,另一边可以挂两套带马甲的三件套西装,还有两件衬衫,全程吊着,不会被压皱。小抽屉可以放别针、领扣和袖卡之类的男人细软,扁抽屉里能放下两双男人的皮鞋。要到许多年后,LV到上海来展览它们家的古董箱子,我才看到,原来父亲的铁皮箱子是1950年代初的流行式样。 我记得在他的箱子里,有一套淡米色的尼龙西装,还有下摆很长,一直遮住内裤的淡黄色尼龙衬衣。浅棕色的编织网眼皮鞋是捷克产的,带着东欧那种轻松而淳朴的小布尔乔亚气息。那时候的袖卡,里面是可以伸缩的钢丝,外面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