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沙盘上的命运

沙盘上的命运

  • 字数: 34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作者: 李菁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857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里有极其精彩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瞬间,既有勇士、英雄代表的人类锋芒,也有弱者、浪子在逆境中的悲情主义人性光芒。你将强烈地感受个人理想与历史宿命的碰撞,并被这种记录历史的方式打动。
内容简介
李菁历时多年,对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战争、民国风云人物等的当事人或他们的亲属、朋友、同事、学生等进行口述实录,或挖掘与爬梳湮没的资料……鲜活地呈现当年的人和事,生动地还原历史细节;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无论是谁的人生,终如在沙盘上充分演绎后,一切归于沉寂!所写人和事都是读者相对熟悉的:1937年的淞沪会战、1941年的远征军、1948的国共沈阳战役等;溥仪、张学良、汪精卫、曾仲鸣、陶希圣、李鸿、刘文辉、于右任等在民国及后来时代的命运沉浮;还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族长”及其家族后来的变迁……全书叙述平实深情,文字精彩生动,非常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李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历任记者、主笔,现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近20年来,采访领域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做了大量一线报道。2006年,在周刊开设“口述”栏目,采访历史及文化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不计其数,“口述”成为三联生活周刊广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先后出版过《天下为公——孙中山传》《活在别人的历史里》《往事不寂寞》《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烟尘》《共和国记忆》《中美外交亲历记》《沙盘上的命运》《成为大师——贝聿铭传》。
目录
一寸山河一寸血
点燃战争:1937年的卢沟桥现场
淞沪会战:中国的血与火
远征军记忆
1948:沈阳,那些被改变的命运
金冲及: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家国风云事
“九一八”前:溥仪的家事与“国事”
张学良:“九一八”前夜与台湾的幽居岁月
1938年:深渊边缘的汪精卫
曾仲鸣:纷乱家国事
陶希圣与“高陶事件”始末
李鸿:蒙冤25载的远征将军
刘文辉:“西康王”的浮沉人生
“草圣”于右任的最后岁月
落幕的政治家族
日记中的蒋介石
蒋经国私人日记将公开,史料价值有多大?
百年宋美龄
重返大陆的宋氏家族
孔祥熙:从民国“财神爷”到美国寓公
我的公公:陈立夫
摘要
     点燃战争:1937年的卢沟桥现场 7月7日22:00饯行之宴 也许是因为前一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雨,1937年7月7日这一天的北平,“已是不堪忍受的酷热”。“寒暑表上的水银柱从大清早就直线上升,即使夜间也不轻易下降。”时任日本驻华大使馆驻北平陆军助理武官的今井武夫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这一天的情形。 晚上10点多,时任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的秦德纯刚刚结束了一场特殊的会议。当天下午,他在市政府邀请胡适、梅贻琦、张怀九、傅斯年等20多位北平文化界的负责人开会,一方面向其报告局势之紧张,另一方面,也想听一听这些文化人对局势的应对意见,“诸先生亦均开诚布公恳切指示”。 44岁的秦德纯是山东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先后效力于皖系和直系、投靠冯玉祥,后来又追随宋哲元。秦德纯虽出身行伍,却颇有文化修养和政治能力,因而一直被宋哲元所倚重。宋哲元成为驻守华北的实力派人物之后,蒋介石与宋哲元之间的交涉与联络,也多由秦德纯负责。 1935年夏秋之交,秦德纯被蒋介石召到庐山。听完秦德纯对华北态势的报告后,蒋介石告诉秦德纯,日本眼下的侵略目标在华北,“但我国统一未久,国防准备尚未完成,未便即时与日本全面作战”,因此把维持华北的重责交给宋哲元。据秦德纯回忆,蒋介石当时还表示,希望宋哲元“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宋军长在北方维持的时间越久,即对国家之贡献愈大”,所以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大原则下,可以“妥密应付”,南京中央政府一定会给予支持。末了,蒋介石又嘱咐秦德纯,除了宋哲元之外,这番话不要向他人透露。 秦德纯回北平后,与日方表面上的酬酢比以前增多,周旋各方,努力“维持华北”。虽然秦德纯因后来在“七七”事变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而备受赞扬,但是在那个时候,身边许多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和责难。苦于无法向他人说明真相的秦德纯,后来在回忆里坦承,“精神痛苦确达极点”。 可是这些隐忍与周旋并未换来安宁,尤其是在1936年日本增兵之后,中日军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每有冲突发生,日方必以“头号人物”宋哲元为交涉对象,使得宋哲元烦乱不堪。1937年2月,宋哲元以为父亲修墓为由,回到山东乐陵老家。这样一来,北平的一切事务都交给秦德纯处理,他也更加小心地应对。 “1937年春天,华北局势忽而非常平静”,民国时期有名记者曹聚仁后来在他的《采访本记》里这样描述。联系到后来那场旷日持久而异常惨烈的战争,竟觉得“在回忆上,很难相信那些和平的日子是真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转变。1937年2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基本确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政策。随即国民党代表顾祝同与张冲,在潘汉年陪同下到达西安,与周恩来举行首次正式谈判。不久,周恩来又与国民党代表举行杭州谈判,之后又去庐山会晤蒋介石,展开国共合作谈判。这样的局面给了曹聚仁以乐观之感,“新春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生;它最后的严重内部危机,获得和平解决,产生了全国团结的希望”。不过略显奇怪的是,应该最不期望见到这种局面的日本,似乎没什么特别反应。 自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北平,“每一个春天总要重新发现一次战争的阴霾的”。可是1937的春天,“一种稀有的平静空气”弥漫于中日之间。3月,日本一个由实业家和银行家组成的经济使团来中国访问,还得到蒋介石接待,他们后来也做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报告。 不过,还是有人从这平静得有些诡异的空气中嗅到了令人不安的气息。1937年5月,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从华北出发去日本。临行之前,那位后来曾担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有名的中国通欧文·拉铁摩尔,有些忧心忡忡地对贝特兰说:“这太像1931年了,太平静了,平静得不能让我们放心,我们怕又要见到一个‘九一八’!”两个月后,他的预言竟然成了现实。 秦德纯与胡适等人的会面也有饯行之意。6月中旬,胡适、傅斯年等人接到邀请,让他们7月中旬赶到庐山,参加“庐山谈话会”。邀请是蒋介石发出的。1937年5月27日,蒋介石、汪精卫等大批党政军要员上了庐山,商讨抗日之事。为了广泛听取意见,国民党决定,以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蒋介石名义,邀请各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名人前来庐山。按照会议安排,第一期谈话会以华北代表为主,所以胡适等人在先期邀请名单里。 日军在丰台一带频频演习,华北局势将走向何处?所以秦德纯决定在胡适等人动身之前宴请这些文化界名流们,也借此探测一下南京中央的态度。当时参加宴请的还有北平法商学院教授陈豹隐、《益世报》社论主笔兼南开大学政治系教授罗隆基等人。胡适后来回忆,他与罗隆基当时还因为一些看法不同而产生争执。虽然天气酷热,但这些忧虑时局的学者们还是从下午一直讨论到夜色深沉。从这场饯行宴回来不到两个小时,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