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废都里的贾平凹

废都里的贾平凹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孙见喜,孙立盎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2241058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废都里的贾平凹》是靠前部以作品解读贾平凹文学创作活动及其成就的文学传记读本。
《废都里的贾平凹》作者有名作家孙见喜,作为贾平凹忠实而长久的密友,始终零距离注视、现场记录贾平凹文事活动及其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以独特的视觉与窥镜式扫描,成就了这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读本。该书以作品为圆心,放射与聚光并举,记录与叙事共生,放纵才情笔意,兼容私密信息与方家争鸣,还原每一部作品背后的曲折是非,透视寄生、衍生于作品之外的曲折隐情。
目录
第一章 《浮躁》――活捡改革年代的社会心态
第二章 《废都》――一石激起千重浪
第三章 《白夜》与《土门》――余震冲击波
第四章 《高老庄》――果子只是根的呈示
第五章 《怀念狼》――天人合一的畅想
第六章 《秦腔》――为乡土中国树一块大碑
第七章 《高兴》――从民间立场到中国气魄
外一章 当选陕西省作协――茅盾文学奖实至名归
摘要
    西安解放路中段西侧,有座以经营“唐菜”而闻名的精美饭庄,名叫“曲江春”。这里的女侍衣披锦纨,头顶高髻;男佣身着唐装,顶戴纶巾。这里堂壁字画,宫灯珠帘,一派大唐风采;其筵席器具,一应玉杯银盏,全然宫廷气派。广州《家庭》杂志主编李骏在此宴请西安的十几名中青年作家。《家庭》发生稿荒,李骏索稿急如星火,李乃陕西乡党,要求诸位以实力相帮,他不能空手回去。可是,大家皆无现把可交。怎么办?老作家景平提议:“请平凹即席赋诗,以解燃眉!”众人拍手叫好,可平凹面色庄重、凝目于酒,手中玉杯微微颤动……
    在景平的示意下,女侍将一方素笺在桌上铺开,那是“烹饪学会”的餐巾;这餐巾上印有素淡兰花,质地皮韧绵软,平凹伸手捻了捻,饱满的上眼皮闪了两下。
    墨笔润好了,几十双眼睛瞧着他,宴席上失去了杯盘之声。大厅里空旷得令人恐惧。平凹的商州乡党京夫,急得手心里出了汗,他暗暗为他的商州才子着急,祈祷他千万别露了丑。京夫递给平凹半杯温热的稠酒,平凹轻轻接过,约略在鼻前绕了一下,又稳稳地放下那半杯稠酒。他处在几十束视线的聚焦中。
    还是在景平的示意下,女侍将毛笔双手平托了呈给平凹,每一个动作都做得认真。接笔时,平凹的手抖了一下;接着,笔杆在他的指问捻转了一下,笔尖就势按到餐巾上,众人看时,是两个方正稳实的墨字:杆杖。接后是一行小字:“为《家庭》杂志作。”
    平凹一气写下去,这是一首诗,诗行洒洒落落,字体匀匀实实……
    “曲江春”的女领班漂亮而有风度,她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京夫认识她。她接过平凹手中的笔,又捧起这方题了诗句的兰花餐巾,忍不住吟出声来:
    把杆杖插在土里,
    希望它开出红花;
    把石子丢进水里,
    希望它长出尾巴;
    把白纸压在枕下,
    让梦绘出图画;
    把邮标贴在心口,
    寄给远方的她……
    掌声响起,平凹长舒了一口气。女侍递上那半杯稠酒,忍不住轻声感叹:“这酒还温着呢!”众哗然,掌声再次响起,如噪鸦旋天;女侍们奔走传告,如落英缤纷。平凹揩了把汗,仰靠了软椅,叹日:“哎呀,分明是七步诗嘛!”老友刘大鹏嘲笑:“人家温酒斩华雄,也不至于如此汗颜嘛!”
    贾平凹是从写诗起家的。靠前首诗登在20世纪70年代初丹凤县苗沟水库的工地战报上。那诗受到好评,鼓起了他写诗的狂热。入西北大学后,他更把诗作为主攻目标,虽然也与人合出过诗集,但不很成功。诗歌弄不成就写小说吧!他把从诗坛上折回的冲撞力加倍用在小说创作上。多少年后,谈到自己的创作,他说:“一个人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只有知道自己的特长后,才能扬长避短。例如你硬要叫一个善武的人给你唱一首悦耳的歌,即便打他一顿,他也唱不好。文学创作跟上述例子相同,有的人善于抒发情感,而有的却见长于刻画人物。我是写过许多诗,并且文学起步是从诗开始的,但诗写不好,够不上发表的标准,不如写小说。”
    然而,在小说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他并没有泯灭自己的诗心。从1982年开始,他常常按捺不住一颗激跳的心,不时将许多感受发而为诗。朋友们见了,同声说好,替他寄了出去。纷纭的中国当代诗坛,虽日月同天,可对贾平凹的诗,竞众口执一,说是“有味道”。于是,不少刊物向他索诗了,他也有兴即写,无兴作罢。这样,中国诗坛的刊物《诗刊》上,也陆陆续续地登出了他的诗作,连内蒙古的《诗选刊》竟也接二连三地选载他的作品,如《平凹情诗》、《一个老女人的故事》等等。并且,不止一次地有诗论专家为他的诗写了专门的评论文章。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诗人都是极高尚的,对于小说家贾平凹,人们常常不以小说家看他了。有些地方搞诗会,他是重点受邀对象;有些刊物办诗专号,他的名字和北岛、舒婷、顾城等一起写在同一横格里。到1986年秋,他发表过的诗作大约有2000行之多。于是,老诗人邹荻帆找上门来――他要为他出诗集!贾平凹是多么兴奋啊,他上小学时就唱他那首“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什么这样的悲伤……”,也一直对这位老诗人怀着神秘感,可是今天,大诗人索要他的诗了!邹荻帆在中国新文坛上是一直睁大着眼睛的,这位老诗人以他灵慧的触觉早在1978年便捕捉到了贾平凹,发现了他的《满月儿》,并率先著文向文学界推荐。更令邹荻帆兴奋的是,这个已经成长为小说家的“青年”,原来诗歌创作上竟也有颇不浅的功底。于是,他力主出版他的诗集,尽力把他推荐给广东花城出版社的总编辑李士非先生。李是老诗人,60年代就以长诗《向秀丽》闻名于文坛,他还在1985年专程到西安邀平凹去广东写作,他们曾在西安宾馆畅谈了六个小时。邹荻帆给李士非说:“平凹的诗集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这样,贾平凹的诗集便列入了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诗人丛书第五辑》,诗集名为《空白》,一版印数5000册。同时,他的诗还受到一些作曲家的青睐,他们在他的诗中发现了极强的乐感和行板式的节奏,他的诗就被作曲家谱曲而成了歌,朋友们希望这些歌能流行开来,但又希望不要成为流行歌曲。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