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探访中国古村镇

探访中国古村镇

  • 字数: 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喜根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6009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呼吁拯救中国古村镇。古镇古村落是传统中国的基石。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古镇古村落,是中华民族生活、生产、生存的基本载体,是社会组成的细胞,是传统观念、习俗、社会与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华本土文化,是一部拥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文化厚重的史书,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国古镇古村落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保护中国古村镇刻不容缓。姊妹书《寻访中国古村镇》出版后,《大公报》《新华网》《中国江苏网》《江苏经济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和专访,在国内对于古村镇的保护产生了较大反响。 2.以实地调查的形式,对中国古村镇现状进行大盘点。作者王喜根是个刚退休的资深记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一名志愿者,他想为农耕文明留下的优选遗产做点实事,于是他自费走访了全国各地200余个古村镇,其中三分之一的古村镇是尚未开发的,破损程度严重,亟待抢救。另外的三分之二,在古村镇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也存在“走偏”现象,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出资“纠偏”。 3.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如作者建议,拯救古村镇当下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物质的、外观的东西,如老街老屋、古迹遗存;二是流动的脉络,即古村镇的历史变迁;三是非物质遗产,如民风民俗、地方戏曲、传统工艺等。三者共生共存,铸就了古村镇的品格与风韵,需要各级政府和当地百姓悉心保护,才能得以长久传承。 4. 实事求是剖析存在的问题,褒扬成功做法。书中提出了很多问题的同时,也褒扬了不少对于保护古村镇有贡献的人物及其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所有的古村镇,对于今后保护古村镇具有积极的意义。 5.弘扬中国传统,让中国古村镇走出国外,走向世界。此书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文字精彩,图片精美,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符合海外读者的趣味,特别适合对外图书推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村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寻访中国古村镇》的后续。
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优选遗产,现在已到了关乎传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兼作家,他甘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耗时10余年,用双脚丈量全国300多个古镇古村落,拍摄了数万张图片,撰写了6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
本书用社会学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运用散文的笔法,如实反映了其中100个古村镇的保护现状,旨在为中国古镇古村落正本清源,为保护古村镇建言献策。
目录
古村镇呼唤“文化商人”(代序)
仁里古村,见仁见礼
上庄,因胡适而骄傲
雄村,守住古村“筋、骨、神”
潜口,探索古民宅保护新模式
屯溪老街,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深渡,留住人文历史余韵
万安,一江春水向东流
呈坎,怎么迈过这道“坎”
南屏古村,留住千年徽州乡愁
“徽商大宅院”传奇
鸣鹤,“国药古镇”根深叶茂
云中大漈,彰显宋风古韵
小佐村,“梯田认租”重现生机
泰顺廊桥,独特的文化符号
深澳村,洗尽铅华见真淳
衢州古城,让南孔文化落地
清漾,毛氏文化熠熠生辉
皤滩,古镇保护莫媚俗
廿八都,警钟长鸣护古镇
龙门古镇,在活化中重生
高迁古民居,招募新院主
河阳古村,看得见乡愁
盐官,一城故事一江潮
月河老街,勾起老嘉兴往日回忆
绍兴,“桥都”弘扬“桥文化”
新市,擦亮运河文化名片
山凹村,华丽转身凸显“中国风”
周铁,儒风湖韵寄乡思
长泾,续写刚柔并蓄华章
余东,留住历史文化之根
西溪古镇,见证海盐文化
千华古村,体验民俗文化
荣巷,重现荣氏家族辉煌
瓜洲,呵护文化遗存与文化精髓
船村,寻访圩村文化研究第一人
杨氏兄弟与浡泥国王墓
柴墟,历经沧桑展新容
七彩曹山,“地瓜文化”唤醒牛马塘
杨柳村,非遗传承古韵长
高淳老街,民俗文化富矿区
镇江西津渡,一眼看千年
南长街,无锡人的心灵归处
陆巷,再现洞庭商帮文化
蒋巷,留住农耕文化的魂
木渎,“乾隆文化”可以降温
西蔡里,走近瑰宝守护人
荡口,展开江南水乡文化画卷
严家桥,在三张“名片”中崛起
“红色富田”,尽显古村古韵
婺源,打造“中国好看乡村”
瑶里,着力挖掘瓷茶文化
永和,打造吉州窑陶艺小镇
长溪村,养在深闺人亦识
黎川老街,明清商街的样本
江背,“将军村”传承红色基因
横坑,镌刻农耕文化历史
白胜村,石头古厝变成宝
南澳岛,见证海洋文明
埭尾,闽系红砖古厝典范
和平,留住古镇烟火味
霍童古镇,与狮共舞
樟脚村,迷人的五彩石头村庄
田螺坑,土楼群之烦恼
曾厝垵,变身“最文艺渔村”
大嶝岛,在废墟上崛起
德安里,“发烧友”的古寨情缘
束河古镇,弘扬茶马文化
彝人古镇,“无中生有”
苇水古村,寻访守望者
绵山,“寒食文化”聚国魂
皇城村,从挖煤到挖文化
砥洎古城“铁壁铜墙”今犹在
郭峪古城,“亡羊补牢”
大槐树,“根祖文化”异彩纷呈
地坑院,地平线下的古村落
道口古镇,不仅仅有烧鸡
三德范,古朴村庄儒味浓
北营村,寻访苏禄王后裔
朱家峪,重振“闯关东精神”
燕家台,期盼重振雄风
阆中古城,凸显建筑文化
卓克基,独具“嘉绒文化”底蕴
人文黄龙溪,千年水码头
亚丁,呵护“最后的香格里拉”
党家村,守护“民居瑰宝”
永宁寨:嵌在峭壁上的古堡
张谷英村,美丽的嬗变
王家寨,桃花源里可耕田
老后,一片冰心在花瑶
禾木村,感受天人合一的美好
翠亨村,中山精神彪炳千秋
和顺古镇,士和民顺
杨柳青,“年画名片”历久弥新
画中兴坪,焕发勃勃生机
北海老街,留住海洋文化风情
岜沙,抒写最后枪手部落传奇
肇兴侗寨,品味“三宝”
茅台镇,高擎“酒文化”大旗
槟榔谷,讲述海南黎村故事
科尔沁,蒙族文化绽新花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