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七个半导演(精)/诗想者读经典

七个半导演(精)/诗想者读经典

  • 字数: 29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荔红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868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中,诞生的导演多不胜数,而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伯格曼、布列松、侯麦、罗西里尼、希区柯克是其中绕不开的八个名字。作者选择这八大传奇导演为评论对象,对于他们的个人生活简史和电影作品做了纵深的评述,读之可了解导演们的艺术人生,亦可获得鉴赏品味经典影片的指引。
内容简介
散文家、电影学者赵荔红选取世界上有名的八位导演: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伯格曼、布列松、侯麦、罗西里尼、希区柯克为评论对象,对八位导演的个人生活简史和电影作品做了纵深的评述,既根基于对现实生活的透彻理解、扎实的文学艺术理论、电影史以及电影美学理论,同时具有作者本人的主观判断:作为一个散文作家,讲究修辞,看待电影文本有其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有意思的是,本书之所以名为《七个半导演》,是因为作者只喜欢半个希区柯克。
作者简介
赵荔红,散文作家,电影评论家。著有散文随笔集《宛如幻觉》《意思》《回声与倒影》《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世界心灵》《情未央》,电影评论集《幻声空色》等。合作主编有《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假如听见喵喵叫》。曾获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雨花》文学奖、林语堂散文奖等。现居上海。
目录
人性的,最人性的
——卓别林及其电影世界
无法解释又千真万确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
小津安二郎的十个关键词
伯格曼的怕与爱
布列松是个例外
侯麦眼中的中产阶级女子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
——评罗西里尼电影的一个视角
无人揭开的悬念
——希区柯克的电影手法
后记
摘要
     能够引起人兴趣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 ——帕斯卡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南方小城读书,课余,最爱的是看电影。在一个封闭的黑暗空间,秘密地沉浸着、放纵着自己,与荧屏上的人同哭同笑、同喜同悲,跨越时空,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或丰沛迷人,或跌宕起伏。从黑暗影院出来,站在阳光鲜艳的南方街市,人车流淌,喧声扑面,有短暂的眩晕,恍如隔世。我的一个同班同学,叫一平,她的父亲是县人民影剧院经理,她的家,就在影剧院边上。有了这个便利,只要放电影,我就去看,哪怕是逃课。我总是提早去,先待在一平的小房间,两个女孩,一起缩在床上,絮絮说话——一平那时头发细黄,穿小领子小碎花宽腰衬衫,小脸总挂着一缕忧伤,笑容在她薄薄的唇边一闪而过。电影开始了,灯全暗下,厚厚门帘垂放下来,神奇的白色光柱,从一个方形空洞打出来,投射在白色幕布上。我和一平,猫一般钻进影剧院——居然能找到空位,暗喜;更多时候,座无虚席,我俩就站在最末一排,或两边走道,直站到电影结束——那时,我的理想是当影剧院的领位员,拿着手电筒扫来扫去,很是威严,想看多少电影,就能看多少——因为一平父亲,我们不必担心会被领位员赶出去,满可以放心大胆、美美地看完电影。若是一平不在,又恰好放映我很想看的电影(其实什么电影我都想看),便咬咬牙,买票进去。一张票1毛5分或2毛钱,要花去我当月的大半零花钱,但买票看电影的感觉真是太好了——啊哈,我终于占据了一个宽宽大大的座位,陷进去,窝在那儿,真希望自己从此长在那个位置上。 那时候看的电影,印象最深的,是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1977)的。后来认识到,卓别林的电影的经典性在于:年少时的喜欢是直接的感性的,有了一定的知识、阅历、品鉴能力后,再去看,无论是熟悉的重复,还是新奇的解读,都令我一如既往发自内心地欢喜。经典电影好比一棵大树,每年都能看它抽出新叶开出花朵,而树还是那棵树。 1936年,《摩登时代》上映后不久,各种评价声音喧沸,卓别林不愿受干扰,索性“逃离”美国,出访中国,结识了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家。埃德加·斯诺回忆说,1936年他在延安给讲述《摩登时代》场景,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卓别林放映《城市之光》给周恩来看,次日周总理宴请他,两人相谈甚欢;卓别林也观看了桑弧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大为赞赏。有了这些友好接触做铺垫,更因卓别林被认为具有左翼倾向,他也就成为中国大陆最早引介的美国导演之一。须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中国大陆上演的译制片,大多是苏联、东欧或朝鲜电影,美国影片,除了卓别林的,就只有希区柯克的。1977年,88岁的卓别林辞世。为了纪念他,中国大陆陆续译制放映了一批卓别林的电影,我在南方小城观看的,便是这一批译制片,包括《寻子遇仙记》(1979年译)、《摩登时代》(1978年译)、《大独裁者》(1979年译)。 往后岁月中,我又陆续看了卓别林的大部分影片,包括早期的众多喜剧短片,而几部长片代表作,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有人说他看了40遍《城市之光》,我是相信的。最近一次,我看的是《流浪汉先生》,是一部关于卓别林的纪录片,有对卓别林的家访场景,有卓别林从青年到晚年的珍贵的生活资料,有有名的影像片段。以前我最喜欢《城市之光》和《舞台生涯》,觉得这两部片子情感高尚、色调忧郁却不失明朗向上的精神。对《摩登时代》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认知加深,则有很大的变化——此片被认为具有左翼倾向,故最早被译介到中国,但是,设若将此片仅仅定位为处理阶级关系,描绘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剥削的反抗,显然是不够的。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