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
字数: 1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 宫书尧
出版日期: 2020-01-01
商品条码: 9787569932928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求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么?进了名校就变得一劳永逸了么?本书作者真诚地记述了他在MIT的博士生涯中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身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创业历程。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有的是笑泪交织的故事和深刻的反省与感悟,给创业者、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或者处在挫折和困境中的你,以及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学子们满满的创新源泉和启发。2.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体验世界很好大学的精髓与智慧。MIT让人脱胎换骨的方法是什么?没有惊奇的魔法让人在一夕之间从麻雀变凤凰,而是通过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扎实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发掘问题与机会、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出新的机会,一步一步踏上创业家之路。3.成功和精英的人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信心,有韧性,不断积累,你的人生和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启发读者,自己就是从一个只会解方程式,没有任何实务工作经验,对创业及管理毫无兴趣,对工程设计也一无所知的懵懂的纯理论科系学生,发展到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在美国申请了三项发明的暂时专利,并在东非的肯尼亚创立、投资了两家公司的创业者。4.既有励志底色,又有经管纹理,既对年轻读者有启发和引导作用,也不会感到枯燥,可读性很强,又在个人发展、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给读者以启发:要发掘自己心底的渴望及热爱,发现并实践自己的人生使命,走出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是全世界都在抢的人才,“全球创新摇篮”教的是高度竞争中不败的生存铁则。这是一个台湾男孩在美国高等教育下的蜕变与成长,带您一窥美国很好大学工程精实教育内涵,以及实做创业历程,同时述说着百余年来坚持如一的MIT灵魂。本书探索MIT如何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机会和人脉,在传授学术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累积实作经验,在错误中学习; 展现MIT如何运用这些资源,让作者借由不同的错误及危机处理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现、了解自己的使命,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个使命,打造目前所拥有的事业。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在MIT的故事,而它说的也正是MIT的灵魂。
作者简介
宫书尧 :新创社会企业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研究所、MIT生物工程硕士、MIT再生能源(Biofuels and Renewable Energy)博士。在MIT求学八年得过三次MIT全球挑战赛奖,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申请三个发明专利,并在东非肯尼亚创立投资两家公司。现为Takachar公司创办人,同时获得加州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Cyclotron Road计划研究经费,即将在柏克莱、印度、肯尼亚等地方继续他的创业家之旅。获奖纪录在MIT三次获得MIT全球挑战竞赛奖。
目录
文一走出自己的道路/殷乃平001
文二令人动容的求学与创业故事/郑涵睿004
文三相信自己是可行的/蔡鎤铭006
文四看见MIT的精髓/刘嚞睿008
文五坚持理想的标杆/戴宏全010
前言MIT百年经典名言—从消防栓中饮水001
PART1基础及探索
章没错!我属于MIT003
第二章和实验室谈恋爱013
第三章乌干达,我来了!022
第四章D-Lab三部曲:发展、设计、创业034
第五章和救护车队学领导043
第六章简单设计不简单053
第七章商业顾问初体验066
PART2危机及转型
第八章博士生“中年危机”077
第九章木炭情缘085
第十章挑战创业096
第十一章脱胎换骨103
第十二章豁然开朗111
第十三章创业维艰118
第十四章九输一赢的坚持130
PART3创业及论文
第十五章肯尼亚总裁拍板定案149
第十六章掉,重练基本科学定律158
第十七章放手转型168
第十八章破解“鲁蛇”心态179
第十九章火烧机器188
第二十章登高必自卑195
第二十一章IHTFP202
结语全新的开始212
致谢217
摘要
第二十一章 IHTFP 在MIT,有一句古老的、神秘的、众所皆知却又没人能确切定义的缩 写字。它由I、H、T、F、P这五个英文字组成。每当有人问到这五个英文 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也都各有不同,例如: .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我恨透了这糟糕的地方。) .I heart this fantastic place.(我爱这个奇妙的地方。) .I have truly found paradise.(我真的找到仙境了。) .I have totally forgotten physics.(我接近把物理忘了。) .I have to forever pay.(我得偿还一辈子。) 我在MIT的那几年,从未去厘清这五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我想, 它们大概会随着诠释者当时对于MIT的心情、处境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解释吧。 在我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上述五种情境我大概都经历过了。但就在毕业前一年,我有了另一种体会。当我晚上下班再次走过无限长廊回到宿舍时,长廊两旁贴满的海报依旧象征着无限的机会,但现在对我而言,它们似乎饱和了。 “有任何可以拯救世界的想法吗?欢迎申请MIT全球挑战竞赛。”我盯着一幅非常吸睛的海报瞧。是的,我已经以不同的创意主题参加过这项比赛六次了,还得了三次奖。这个资源已经被我用了好多次。 “MIT救护车队正在招揽新的救生员!”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幅海报。没错,我从救护车队学到了很多,该是让新血体验的时候了。 “加入MIT乐团!”另一幅海报试着向我吶喊。虽然前面没机会讨论,不过我曾加入MIT乐团担任两年的键盘手,演奏了几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曲子。那是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可是和我一起演奏的乐团成员都已经 毕业,我也不会再回去了。 还有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海报,上面写的是我在MIT这八年中从没尝试过的活动。有一些是我还是新生时就非常想参加的,只是这八年来始终无缘体验。几年前,我可能还会为此懊悔不已。如今毕业在即,我反而变得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些错失的经验。 因为我了解,MIT可以提供的机会和方向实在太多了,犹如从消防栓中饮水一般,取之不竭。一开始,我本来有意朝每个方向都尝试一下,但光是应付课业和研究就够我忙了,而且即使全心投入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进展。几年过去了,我发现在MIT生存的秘诀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刻意选择几个足以激发我的好奇心和热忱的方向去探索,并在过程中细细品尝途中的一切,由此体会人生的真谛以及宇宙之美。至于无缘探索的方向,也不用念念不忘。 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在MIT继续我的博士研究,并没有中途辍学直接跑去肯尼亚创业,如同我的一位导师说过的,那是因为我觉得留在这里还有其他可能性,以及自我成长、学习的机会。而当充满这些可能性的好奇心转换成一种陈述的饱和感时,我心里自然有数,知道是我该离开MIT、 迎向世界更大挑战的时刻了。 而当下我优选的挑战,莫过于我的博士论文。 晋身MIT新科博士 以前我就常听学长说起写博士论文的恐怖经历,尤其是很多人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抱佛脚,在几个星期内得挑灯夜战完成两百多页的论文。但是当我提起笔时,发现实情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可怕,因为我要陈述的是关于我自己的研究故事。当所有研究结果都按部就班、依序到位后,我的工作就只是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其逻辑性做最后一次检视。 除了论文,博士毕业还有另外一个要求:为自己的研究举办一个公开的答辩。我必须做一个一小时左右的简报,描述我的研究贡献。然后我的指导教授和听众会问我各种不同的问题。我把它安排在2017年5月中旬。 除了论文指导教授(古奈、史洛康等人)及实验室的同事,我也邀请了一些朋友及其他MIT学生社团活动的同学来捧场,总共来了二十多人。我的桌上放满了道具,有生物质废料的样本、炭化的样本,以及用来测试燃料的肯尼亚炉子。讲完之后,大家轮流发问,全都是我预料之内的问题。 可是这时,史洛康教授戏剧性地清了清他的喉咙,开口说:“请你回到你的反应炉比较图上。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我又和他解释了一次我对于这张图的诠释。 “据我所知,炭化通常是十分钟以上的过程。”史洛康接着问,“可是这张图你画了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过程。这怎么可能?” “这是我是根据炭化十分钟以上的数据来外推的。” “但这外推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你的反应炉根本无法在五分钟以下的过程中运作。” “从理论上来说,炭化在温度够高的情况下,短短一分钟的过程确实 就够了。所以虽然我的反应炉无法在此情况下运作来证明,但这不代表这 外推是错误的。” 史洛康教授仍然执着地追问我那张图。我有点火大了。这张图我已经给你看过两三次了,为什么这些问题不在4月份最后一次论文委员会会议上或口试前提出? 我想继续和他争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在我要开口前,看着大家凝视我的目光,忽然念头一转:今天来看我口试的都是长年来支持我的导师、同事及朋友,每个人都希望我能成功,也没有人还会在此时此刻质疑我的研究能力。因此,继续争辩的目的何在?这样和史洛康教授争得面红耳赤,不仅大家看得不舒服,也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于是,从我口中说出的不是反驳,而是和解:“您说的这点我了解, 也记下来了。我呈交最后的论文时会把它更正。” “你这次回答得很好,”史洛康教授马上接着说,“很多学生会继续争辩下去,不仅赢不了我这个令人头痛的老人,也会把自己已陷下去的洞愈挖愈深。” 结果这是我论文口试的最后一个问题,考的不是我的科学研究及思考实力,而是我为人处世的常识—退一步,即是海阔天空。之后,教授们 一一和我握手,庆祝MIT近期新出炉的博士。 苦中带甜,甜中带苦 散场后,我独自一人把教室的桌椅恢复原状。八年前,这间教室是我和二十位新生上第一堂课的地方,如今,这里也是我在MIT向大家做最后一次简报的地方。对我来说,这间教室具有起承转合的意义—八年前, 它首次迎接我来到MIT,八年后,它要送我走上新的旅程。 从这六楼的教室窗户往外看去就是史塔特中心,八年来没什么改变。 在初夏的蓝天之下,白色铁皮屋顶反射的阳光使我无法直视这栋建筑物, 但仍可感受到它不受传统拘束的风格和魅力,犹如MIT灵魂的表现。 我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试图假装自己是八年前那个早十分钟来听课的人,试图期盼我将认识的第一个同学及第一个教授的到来,试图期盼那 对于未知的憧憬。 然而,第一个认识的同学在两年前已毕业回新加坡,第一个教授也已退休。八年来所有经历与成长的体验,顿时在我脑海中如排山倒海般涌现出来。 此时此刻,我终于了解IHTFP的真实含义了。过去我一直以为IHTFP 是一个学生在爱和恨之间的摆荡,例如今天功课繁多,我超恨MIT的,但 明天一考完,一切又是海阔天空。可是我发现,IHTFP的真实含义其实更加复杂,它代表的不是两种特别心情之间的摆荡,而是同时在心里共存, 苦中带甜,甜中带苦。 既爱,又恨;既欢喜,又悲伤;既期望,又失落;既平静,又激动; 既是天堂,又是地狱;既想赶快毕业离开,又千百般依依不舍。在这两极 之中,专享的常数就是无怨无悔。 历届的MIT学长姐在毕业前,都没有好好地把这个IHTFP的缩写向学弟妹们解释清楚,并不是他们不善于沟通,而是那种五味杂陈同时涌上心头的感觉,又怎能用三言两语道完呢? 放下比较,创造自己的故事 在我呈交了论文之后,毕业前几天,有位刚来斯隆商学院的一年级生写信表示想和我聊聊。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对于Takachar有兴趣,想加入计划帮忙;在我当博士生时,已经面谈过至少二十位像他一样对一切都满怀憧憬的新生。因此我在陈述完Takachar之后,开始详细地问他的背景及志向。 可是他并没有兴趣深谈他自己。“我大学毕业后在银行业做了几年, 现在想转到和环境维护有关的事业。”他说,“我的目的只是想听听你的故事,在MIT是如何办到的。” 因此那场谈话由他主导,他从我在MIT各种不同的探索开始问起,如何在无意中看到了制炭的机会,并如何利用MIT不同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而他的问题也在我的脑海里大略地绘出了这本 书的轮廓及整体架构。 “可是,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最后我对他说,“我建议你在MIT自行探索,创造你自己的故事。不要一味地追求与我或与他人比较的道路。” “这个我当然知道。”他说,“可是你大概不了解,身在MIT这么高压以及有时令人茫然的环境中,聆听一个过来人的故事对我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使我回想起我还是新生时崇拜彼得的感觉。其实那时我所渴望的, 也是一个MIT过来人的故事。我想要知道来MIT的决定是对的,只要肯努力,也有可能像他一样成功。 然而在这八年里,不管我是否愿意,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脚步是和彼得 同步的。最后我发现,那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我觉得最终能令我满足的, 是自己内在的学习与成长。我比较不在乎外来的认可。能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报纸上成名或得奖,虽然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却不是我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当我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可以想象,当初彼得看似成功,可是在他成功的背后必定有着比别人多了好几倍的努力。 在我进入了博士生的“中年危机”时,我把原先对彼得的崇拜,转换为我对于学术界外现实世界的憧憬。以前曾有人调侃我,说我的青春岁月有这么多年一直在当学生,从来没有体验现实人生的精彩生活。当时我对于看似没有尽头的研究之路感到深深的彷徨,只想赶快毕业,在青春结束前进入现实世界去体验人生百态。那时的我还同时在进修斯隆商学院的课程,想借此机会吸收少许的“现实人生”。 手脑并用的教育观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术界和现实世界是脱节的。但这并不是我所知道的MIT。MIT的座右铭是“Mens et manus”(手脑并用),其校徽代表的是工匠及哲学家的并用。因此MIT本身的核心文化就是结合严格的科学教育与现实的应用。不管是去乌干达修理汲水机、在救护车上设计省油系统,或是通过各种渠道以及人脉创业,MIT始终帮助我脚踏实地地做事,也大大提高了我对于MIT之外的大千世界与现实人生的认知。 对我来说,这就是MIT教育的精华。因为,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事物是无法通过教科书或授课来弄清楚的,而必须通过现实人生来厘清。例如我一开始进入MIT时,十分没有自信,觉得自己是一个毫无工程或创新经验的“冒牌货”,能够申请上只是侥幸。我看了别人在MIT打造的奇迹, 既嫉妒又羡慕,觉得那些奇迹永远是在自己的能力以外。 在MIT的八年,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当初所想象得那么笨拙或无能。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MIT会充分介绍其他专才与我合作、帮助我,最后我也创造了个人的奇迹。在我即将离开MIT的现下,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多变不再惶恐,而是自信。虽然我仍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了解如何通过自己或他人来截长补短,也能独立地面对各种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例如,我刚进入MIT时十分害怕失败。对我来说,失败是一种耻辱, 表示我不够好。看到别人偶然的失败,有时我也会替他们感到脸红。在 MIT的八年,我发现失败对于创新和创业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我通过失败,学到的比成功的经验还多。当然,没有人会想刻意失败。如果不幸失败了,那就学会如何剖析,甚至分享,让自己和别人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在离开MIT之际,我深信人生是一种经验累积的过程,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无法接近为一个人的身价定位。继续接受挑战、学习、转变,并发掘所有可能的潜力,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我刚进入MIT时十分懵懂,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一份安逸的收入,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但在MIT的八年, 我发现了人生使命的意义。安逸的一生并不是一个糟糕的选择,但是在没有面对别的人生机会、做广泛的探索及思考之前,无权说这是人生的专享目标。在MIT给我的各式机会探索中,我偶然发掘到了激起热情的人生使命。因此在离开MIT之际,我理解了什么是渴望及热爱,也理解了它们在世界上长存的意义。 我刚进入MIT时并不会领导别人。当我有了下属时,我时常把最繁琐无聊的事交给他们去做,以便减少自己的负担。每当事情出差错时,我也是最常推卸责任的领导人,把错误全部怪罪给下属。而在MIT的八年,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领导属下,是以鼓励来发挥下属与自己的潜能。当我在救护车队做义工以及后来测试反应炉时,发现要勇于承担责任、倾听大家的意见、不断地改掉缺点,才是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因此离开MIT后,每当我要雇用人,我首先会考虑的不单单是别人可以为我做什么,而是他们的生涯目标是什么,以及我提供的职缺是否能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使命。 我周边有很多人以为,能去MIT读书的人一定都是满腹才华,是天生的发明家或数理天才。才华虽然有帮助,但最终只是在MIT受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小部分。如同博士班的一位同事常常挖苦自己和别人,说:“能成功地在MIT这么艰难漫长的博士班毕业的,不是靠聪明,而是这个人太笨了;聪明的人早就放弃不干了。”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怀有好奇心, 拥有不怕失败的韧性,以及带有些许的理想主义,那么MIT所给予的一切教育就可以是无与伦比的壮观且令人惊艳。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