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别想摆脱书 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别想摆脱书 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

  • 字数: 18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让-克洛德·卡里埃尔,(意)安贝托·艾柯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40440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密室对谈”——艾柯,一个博学好玩的当代“达·芬奇”,卡里埃尔,一个跨界传奇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爱书人梁文道的“开卷之书”,不烧脑,不插电,1册直通2位重量藏书家的“密室对谈”! ★ “纸质书之恋”——你现在还手写什么东西吗?拥有电子书的读者,这里还有属于你的一份怀旧的乡愁,《愚蠢辞典》和《虚假战争》两位作者的问答之间,古书珍本爱好者,有趣,跨界,这是一本留给未来的书! ★ “致敬人类文明”——在一个急进的蒙昧主义时代,两位欧洲知识分子对人类文明的美好致敬,以及对幻灭虚无的有效抵制。从莎草手稿到古登堡印刷术,从羊皮纸卷轴到电子书,透过书的历史,我们可以重建文明的历史。
内容简介
欧洲两位重量级知识分子,充满奇思异想的渊博对谈——
数码时代,以“书”为载体的人类文明将走向何方?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经,欧洲中古学者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横穿英吉利海峡,翻越阿尔卑斯山。如今,网络提供了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便利,在弹指之间接近无穷的阅读可能。
我们找来了这个星球上或许最有资格谈论这一话题的两人:安贝托·艾柯,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享誉世界的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小说家;一位是电影泰斗、有名编剧、法国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他们同是藏书家和珍本追踪者,对书籍有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文化载体在技术革命中的变局有敏锐的洞察。
当人类的一切视听遗产都消失了,我们还可以在白天读书,在夜里点根蜡烛继续。在过滤和传承中,我们的文化是幸存下来的东西,还是所有从此消失的书的墓园?那些经世流传的书,就是最值得留下来的吗?我们如何为后代做出选择?互联网时代我们将如何面临知识的改变?……
新版精装插图本,向人类这“半天才、半愚昧”的造物致敬。关于书籍的秘密,关于知识的真相。
作者简介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法国电影泰斗、国家电影学院创始人、著名作家,《布拉格之恋》、《铁皮鼓》、《大鼻子情圣》等八十多部经典电影剧本的创作者,电影大师布努埃尔最青睐的编剧,龚古尔文学奖得主。
目录
前言 艾柯与卡里埃尔相遇的意义
书永远不死
较为载体最暂时
母鸡用一世纪学会不过街
说出滑铁卢所有参战者的姓名
被过滤者的报复
今天出版的每本书都是后印刷初期珍本
那些非到我们手里不可的书
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归功于傻子、呆子和敌人
虚妄所向无敌
愚蠢颂
互联网,或“除名毁忆”之不可能
火的查禁
所有我们没读过的书
圣坛的书和地狱的书
人死后他的藏书怎么办
著作简目
译后记 网络与书籍——苏格拉底的预言
摘要
     让-克洛德·卡里埃尔(以下简称“卡里埃尔”)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有关未来十五年影响人类的诸种现象,某位未来展望学家在被提问时指出,有四个根本现象在他看来确定无疑。首先,原油价格上升至五百美金。第二与水有关,水将在未来成为和原油一样的可交换商品。期货市场将出现水的牌价。第三个预言是非洲必将在未来十年形成强大的经济力量,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据这位专业预言家的分析,第四个现象是书的消失。 问题在于,书的消失——倘若书真会消失——是否给人类带来诸如水逐渐匮乏,或原油不可企及一样的后果。 安贝托·艾柯(以下简称“艾柯”)书是否因网络出现而消失?我在当年写过文章,也就是在这个话题合理突显的时候。从那以后,每次有人要我发表观点,我所能做的无非重写一遍同样的文章。但没有人发现。原因首先在于,再也没有什么比已发表的东西更为人所不知;其次在于,公众舆论(至少是记者们)始终持着书必将消失的想法(要么这些记者们以为他们的读者持有这个想法),每个人都在不停歇地表述着同一个问题。 事实上,有关这个话题,可以说的东西很少。网络使我们进入字母时代。倘若我们曾自以为步人了图像文明,那么电脑又把我们引回古登堡的体系,从此人人必须阅读。阅读需要一种载体。这种载体不可能仅仅是一台电脑。在电脑上花两个小时读一本小说,你的眼睛就会肿得像网球。我在家里有一副宝丽来眼镜,专门保护长久盯住屏幕的眼睛。另外,电脑离不开电,我们不能在浴缸里用电脑读书,就连在床上侧躺着也没法用电脑。相比之下,书似乎是一种更灵活的工具。 两者必有其一:要么书始终是阅读的载体,要么存在某种与书(甚至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的书)相似的东西。五百多年来,围绕书这一客体的多样化,并没有改变书的用途或结构。书就如勺子、斧头、轮子或剪刀。一经造出,就不可能有进一步改善。你不能把一把勺子做得更像勺子。打个比方,设计师们试图改善开瓶器,但收效甚微,大多数新开瓶器根本开不了瓶。菲利普·斯塔尔克。曾经尝试在挤柠檬器上搞创新,但他的挤柠檬器(为了坚守某种纯粹的审美效果)没法过滤柠檬籽。书多方证明了自身,我们看不出还有什么比书更适于实现书的用途。也许书的组成部分将有所演变,也许书不再是纸质的书。但书终将是书。 卡里埃尔近期新的电子书似乎和印刷书形成了直接竞争。迄今已有一百六十种“阅读”。浏览器。 艾柯当然,一件诉讼案子的两万五千个折状若能存为电子文件,法官就能更方便地把它们带回家。在许多领域,电子书极大方便了使用。我只是在不断地向自己提一个问题:即便在技术层面上优选地满足了各种阅读需求,用电子书阅读《战争与和平》是否合宜?我们以后会知道的。无论如何,我们将会无法阅读托尔斯泰和任何印在纸上的书,原因很简单,这些书已经开始在图书馆里腐坏。伽利玛和弗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大部分书均已消失。我当初写博士论文时大量参阅了吉尔森的《中世纪哲学》。,如今我甚至不能用手拿起这本书。纸页都真的碎了。当然我可以再买本新版,但我喜欢旧的这本,上面有我用各种颜色做的笔记,它们构成了我当年每一次参阅的历史。 让-菲利浦·德·托纳克(以下简称“托纳克”)随着新的载体越来越好地满足随时随地阅读的需求和舒适度——不论百科全书还是在线小说,为什么不能想象人们将慢慢疏远作为传统形式的书这一客体? 艾柯一切皆有可能发生。书在未来将只吸引一小部分爱好者,他们会跑去博物馆和图书馆满足自己对过去的趣味。 卡里埃尔如果那时候还有书的话。 艾柯不过,我们同样可以想象,网络这个奇妙的发明也会在未来消失。正如飞艇从天空中消失一样。自从兴登堡号。在战前起火以来,飞艇就陷入绝境。协和飞机也是一样。2000年,协和飞机在戈尼斯失事,从此带来致命影响。然而,这段历史多么奇妙!人们发明了一架飞机,从前穿越大西洋要八小时,如今仅需三小时。当初有谁能想象这样的成就呢?可是,戈尼斯灾难之后,他们还是放弃了,认为协和飞机造价太昂贵。这个理由说得通吗?原子弹的造价同样极其昂贵! 托纳克我想援引赫尔曼·黑塞。在五十年代的一段话,他在提到科技进步必然带来书的某种可能的“重新正当化”时说道:“随着时光,新的发明越是满足人们对娱乐和教育的需求,书也越是将重获其神圣性和权威性。我们尚未到达那一步,也就是具有竞争力的新发明如收音机、电影等,取代了印刷书籍的某一部分用途,而书恰恰可以毫无损失地丢掉这一部分用途。” 卡里埃尔在这一点上,他讲得没错。电影和收音机,还有电视,丝毫没有取代书,除了那些书“毫无损失地”丢掉了的用途以外。 艾柯在某个特定时刻,人类发明了书写。我们可以把书写视为手的延伸,这样一来,书写就是近乎天然的。它是直接与身体相连的交流技术。你一旦发明了它,就不再可能放弃它。刚才说过,这就好比发明轮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