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马西莫.莱昂内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90300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符号学出发,将日常生活中一些无意味,却一直重复进行的人类行为看成符号意义的一种类型,分析后物质时代日常生活符号意味的缺乏,所带来的表现和后果等,并对其逐一研究。深刻剖析这些无意味行为的成因、以及带来的影响,指出了生活中的数字化进程如何将主客体之间、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为空洞的程序化模式,以及意味缺乏与“迷恋”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多个层面上提出了抵制这些异化效应的策略。
作者简介
马西莫.莱昂内(Massimo Leone),意大利都灵大学符号学教授,词语与形象研究国际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期刊Lexia主编,主要从事文化符号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多部符号学著作,其中《宗教文化符号学》(2017)已被译成中文出版。译者简介:陆正兰,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系访问学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和符号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化与传播符号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词刊》、《诗学》编委,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诗词与艺术符号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李俊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研究方向为符号学与传播学。黄蓝: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毕业,现就职于成都精益通翻译公司,已承担二百余万字的翻译工作,其中包括翻译《宗教文化符号学》一书。
目录
绪论:无意味的意味 1 无意味的装框:无意义的符号类型学 1.1 引言 1.2 不可破译,难以理解及神秘 1.3 无意义类型与符号类型 1.4 无意义/无意味 1.5 无意味的重要性 1.6 结论 2 无意味的网络蛮喷:扰乱数字公共话语 2.1 引言 2.2 网络蛮喷VS挑衅 2.3 网络蛮喷VS开玩笑 2.4 网络蛮喷VS防御性匿名 2.5 网络蛮喷VS公共话语 2.6 网络蛮喷VS论战 2.7 网络蛮喷VS谎言 2.8 结论 3 无意味的意见相反者:数字竞技场的地位之战 3.1 引言 3.2 悲剧与仪式 3.3 割裂 3.4 相对性的比较 3.5 模糊性讽刺 3.6 匿名性 3.7 责任 3.8 阴谋论 3.9 仪式性舆论构成的符号方阵 3.10 结论 4 无意味的图像:数字完美的乌托邦 4.1 引言 4.2 金钱、镜像与庙宇 4.3 元素与主体 4.4 振动模式I:砾石 4.5 振动模式Ⅱ:砂砾 4.6 振动模式Ⅲ:卵石与沥青 4.7 振动模式Ⅳ:花圃 4.8 振动模式V:纺织品 4.9 帽子与屏幕 4.10 解构式愉悦 4.11 像素美学 4.12 结论 5 无意味的购物:后物质时代的庙宇 5.1 引言 5.2 能指的数字化 5.3 数字宗教 5.4 融合的历史 5.5 无差别社群 5.6 结论 6 无意味的集会:后物质时代的礼拜仪式 6.1 引言 6.2 相似性:仪式与惯例的现象学比较 6.3 差异性:仪式与惯例的现象学比较 6.4 结论 7 无意味的饮食:后物质时代的膳食 7.1 引言 7.2 社会冲突的审美中立 7.3 刻板印象的市场营销 7.4 感观层次的颠覆 7.5 结论 8 复原的意味:奇特性的价值 8.1 引言 8.2 透明与不透明的意识形态 8.3 透明与不透明的解剖学 8.4 伦勃朗的嫉妒 8.5 笛卡尔(Decartes)与布朗 8.6 显微镜之外 8.7 结论 9 协商的意味:妥协的价值 9.1 引言 9.2 论对医生的需求 9.3 论对符号学家的需求 9.4 必要性法则与自由法则 9.5 方法论竞争 9.6 结论 10 共享的意味:共识的价值 10.1 引言 10.2 共识的内容 10.3 共识和共同体 10.4 共识与合理性 10.5 结论 11 取悦的意味:解释的价值 11.1 引言 11.2 巨大的差距 11.3 证实之法 11.4 解释暂时性 11.5 文本实验室 11.6 解释性镜头 11.7 关于解释型礼拜仪式 11.8 结论 12 结论:符号文明的冲突 12.1 引言 12.2 格雷马斯眼中的现实和意义 12.3 格雷马斯的理性与艾柯的合理性 12.4 以相对主义的眼光看待格雷马斯符号学:趋势与危险 12.5 建立一种解释的政治学 12.6 解释者共同体的易变性 12.7 等待符号学“蛮族”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