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们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时代的精神文化生活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童世骏,文军 等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84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个案文本的深度诠释,来深入了解现阶段中国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文化样式、信息传播、家国观念、民族国家认同、消费方式等维度上的现状及其时代变迁,以揭示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录
序言//001
第一章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理论与方法//001
一、何谓“精神文化生活”?//002
(一)作为一个政治术语的“精神文化生活”//002
(二)“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区别//004
(三)“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联系//008
二、谁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013
三、为什么要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015
四、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研究的主要进展//023
(一)关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总体状况之研究//023
(二)关于精神文化生活指标体系及具体问题的研究//025
(三)关于当前精神文化生活的理论研究//026
(四)关于现阶段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028
(五)国外出版物的相关研究//030
五、研究方法的相关说明//031
(一)调查设计//031
(二)抽样方法//032
(三)调查实施//033
(四)样本特征//034
第二章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045
一、日常生活方式转型与精神文化生活变迁//046
(一)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生活//046
(二)日常生活方式的内涵//048
(三)日常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研究//054
二、城市化对当前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主要影响//062
(一)“城市化”的含义及特征//063
(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065
(三)城市化对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067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现状及特征//074
(一)家庭生活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074
(二)“忙碌”话语主导下的大众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与特征//086
(三)生活化与品质化并存:多元化的消费方式//093
(四)社会交往方式的状况及其特征//101
四、城市化进程中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型构与再生产//108
(一)生活方式视角下对“城市化”的再理解//109
(二)生活方式对城市化的型构//116
(三)再生产:生活方式与新型城市化道路//136
第三章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与群众文化生活//140
一、导论:公共文化的社会功能//141
(一)何谓“公共”?//141
(二)如何“现代”?//144
(三)“公共文化”何为?//147
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新拓展//151
(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脉络及最初功能定位//151
(二)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与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趋势//156
(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的新拓展//159
三、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168
(一)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意义//168
(二)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具体实践//171
(三)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75
(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趋势和路径//177
四、聚焦广场舞:群众文化生活与公共空间治理//182
(一)基本特征:广场舞活动的参与主体和动力机制//183
(二)社会功能:广场舞对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190
(三)矛盾焦点:资源之争、文化之争及其媒介形象危机//194
(四)应对举措:近年来破解广场舞治理困境的探索实践//205
(五)结语:公共文化治理之难题,社会生活重建之契机//215
第四章大众传媒文化与受众影响研究//217
一、“底层文学”与社会大众的精神状况//219
(一)《我的诗篇》:“我”是谁?//219
(二)“左翼话语”的限度//223
(三)“挑战”还是“驯服”:“底层文学”的末路//228
(四)“主体”与“他者”:旁观他人之痛//232
二、影像传媒的转变与“粉丝文化”的生产//235
(一)粉丝经济与影像传媒收益模式的转型//236
(二)大众影视的类型化生产机制//240
(三)植入广告:生产和收益的直接相遇//244
三、社交媒体与网民公共参与的演变//248
(一)从微博到微信:社交媒体、政治参与和民主化的悖论//250
(二)微博的“去政治化”转型:网络娱乐与商业营销//251
(三)微信好友圈:情感驱动、谣言与社区的封闭式增长//253
(四)媒体社交与当代网民的精神生活//255
四、网络流行语:民间表述与社会认同//255
(一)体制媒体与自媒体的话语博弈//256
(二)网络话语事件和公众的社会认同//259
(三)撕裂与协调、消解与转机//265
第五章开放中的变迁:外来文化对我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267
一、外来文化与受众分类//268
(一)“大众精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概念//268
(二)两类三组人群的操作定义//269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结构//270
二、外来文化产品的受众//270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人群比例//271
(二)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特征//272
三、两类人群的精神文化倾向差异//276
(一)生活方式(闲暇与消费)//276
(二)社会纽带(家庭与人际交往)//280
(三)文化活动与信息资源//283
(四)道德认知与社会理想//286
(五)政治态度与国家观念//290
(六)人生理想与宗教信仰//296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效应//299
(一)外来文化产品受众的精神文化倾向//299
(二)解释与辨析:外来文化产品的影响效应//301
五、面对开放挑战的中国文化自主性//316
第六章从“家”出发透视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生活//324
一、现代化过程与家的结构性转型//324
(一)家庭变迁的近期新趋势//324
(二)传统“身、家、国、天下”体制的解体与家之转型//330
(三)从家本位到个体本位的转换//335
(四)家作为个人之集合:家的质性变化//337
二、个人本位的家庭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向度//349
(一)从安分尽心的传统修身到“后物质主义”的自由追寻//349
(二)碎片化时代个人偏好的张扬与传统的回归//357
三、去家化与再家化之间的张力//359
(一)个体主义与代际关系的危机//359
(二)“再家化”:社会意义的强化与伦理意义的弱化//365
参考文献//371
后记//39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