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百年来王阳明 精编插图版

五百年来王阳明 精编插图版

  • 字数: 2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郦波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164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阳明与至圣先师孔夫子、曾国藩并称中国历史上三大完人,是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在艰难困苦中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将学问付诸实行、在艰难时势中建功立业的功夫,他不畏权贵、拒绝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经过修炼而获得的强大内心,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效仿的。本书为《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精编本,更加简洁、精炼的呈现出王阳明的大智慧。书中另配彩色插图和书签、备忘卡。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王阳明与至圣先师孔夫子、曾国藩并称中国历史上三大完人,是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他在艰难困苦中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他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他将学问付诸实行、在艰难时势中建功立业的功夫,他不畏权贵、拒绝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他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他经过修炼而获得的强大内心,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效仿的。本书为《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精编本,更加简洁、精炼的呈现出王阳明的大智慧。
作者简介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唐诗简史》《宋词简史》《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精华》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荣获央视“2017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围央视2018“中国好书”60强。
目录
第一章传奇开始的地方
石洞里的顿悟1
完人之问9
心学之问13
第二章父亲那座山
叛逆少年17
习惯了杰出的父亲23
碰撞和较量30
第三章理学那道坎
踪的新郎37
竹林中的感悟43
另辟蹊径50
第四章宦官那个坑
初涉官场59
刘瑾乱政70
只身斗八虎79
第五章生死那道关
诏狱里的蜕变84
千里逃亡90
赴任龙场97
第六章龙场悟道
观悟生死102
岩中花树公案107
心外无物114
第七章心学的价值担当
心学不是禅悟之学117
拿起而非放下120
犀利而非圆融124
第八章伟大的知行合一
席书拜师134
徐爱的问题139
知行如何合一145
第九章事上练
工作即修行154
洞悉全局的智慧160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169
第十章致良知
事上见良知176
为政以开导人心为本181
人人皆是圣人189
第十一章平生最爱是讲学
栽培灌溉之功197
朱陆之辩202
心学南迁208
第十二章心学也是心理学
临危受命213
声威退敌218
无间道224
第十三章破山中贼易
……
摘要
     第一章 传奇开始的地方 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但是,一个太聪明的人,要走到圣人、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石洞里的顿悟 公元1508年,大明帝国贵州布政司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有一座龙岗山,也叫“栖霞山”。这座山半山腰有一个天然石洞,今天我们把这座石洞叫“阳明洞”,也叫“阳明小洞天”。 这个石洞注定是一个不凡的石洞,因为石洞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整个华夏文明史的进程。 那是一个仲夏之夜,乌云密布,云层中时而还有闪电隐现。眼看着一场大雷雨又要来了。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石洞中,有一具石棺,石棺里赫然躺着一位男子。恰在此时,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天际,惊天动地的雷鸣声轰然响起,瓢泼大雨哗地下起来了。电闪雷鸣撕破了静谧长夜,就在这电闪雷鸣之中,躺在石棺里的男子突然大叫一声,醒了过来。只见他大汗淋漓,眼睛里充满了彻悟之后的惊喜。 在这种天地应和中,男子忍不住纵声长啸。长啸之后,他自言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接着又说:“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正是从这一刻起,东方哲学目前五百多年来拥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正式诞生了。在这万山丛棘中开创了心学流派的,就是距今五百多年的大思想家——王阳明。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重新聚焦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是因为他开启了我们今天仍然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两个终极问题。 一个是“完人之问”,即从个人层面上看,一个聪明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另一个是“心学之问”,也就是从族群角度看,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能够接近被日本民族所吸收,成就了“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哲学上有三大基本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也就永远不会确定我们将往哪里去。而王阳明就是我们这个族群回顾“从哪里来”,眺望“要往哪里去”时绕不过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式人物。 近代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说:“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儒家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