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只是当时年纪小

只是当时年纪小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严优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5264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家严优对故乡始终满怀温情。温情的基础,当然来自于良好的家风。在文章里,作家细细描摹长辈们潜移默化地教会她珍视这个世界,珍视这场生命,珍视自己与亲友的关系;教会她如何获得精神上的完整和自由,并从中确认个体生命的价值。他们源源不断传递出的那种永恒而透彻的精神力量,既成为联结作家与故乡的“风筝线”,也支撑她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勇敢走出去。、再到中年。
作者简介
严优,作家、专栏作者,本科与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著有长篇历史传奇小说《小妹挂帅》《华丽之伤》《颠倒火焰》,儿童故事集《我曾养过一群猫》和当代中短篇小说、杂文若干。作品曾获《中国作家》新人奖、冰心儿童文学佳作奖。
目录
小城一家/001
唐僧骑马咚那个咚/011
人家尽量心灵手巧了/017
地头变幻小品牌/021
“幸子”来了没有?/025
鱼市口的红糖锅盔/031
又格式,又洋盘/037
全能“补锅匠”/043
“高科技”时髦/049
池塘边的榕树下/057
越过千里来爱你/065
“王麻子跳井”/075
深巷书香/081
高醋矮豆油/087
奶奶的宝贝/093
到攀枝花去/101
姑姑来了/105
吃不完的团年饭/113
从“碧血丹心”到江边野炊/125
娃儿江湖/133
和平路广场的两张脸/139
满城都是文化人/145
百年不遇的大洪水/155
“最后的买卖”/163
后记/169
导读/178
童年笔记/182
关于“冰心奖”/186
摘要
     小城一家 沱江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九顶山发源,一路蜿蜒向东南流淌。到了中段的老君镇一拐弯,进入资阳,一座雾蒙蒙的、温暖湿润的小城。 四川盆地内部并不那么平坦,大盆地里套着若干小盆地,资阳城就占据着其中一个小“盆子”。“盆子”的边沿,是连绵不断的莲花山、东岳山等小山——当然,在孩子的眼里,它们可都是了不起的大山。说不定,山上还有熊家婆,有麻耗子,有各种妖怪呢。 好在城里没有妖怪,有的是亲亲热热过日子的人家。我们的家,就在爸爸单位的八号仓库的二楼上。 这是一栋通廊的小砖楼,灰泥在红砖间勾出好看的线条。通廊是公共走廊,一侧串起十户人家,另一侧是跟小孩身高相当的水泥栏杆。栏杆上码着由搪瓷脸盆改成的花盆,摊晒着不知谁家切了口的‘‘菜脑壳”(青菜头),成捆的小香葱,沾满土的老姜,以及剥开了的白胖“蒜崽崽”(小蒜瓣)。 到了开饭的时候,每家的妈妈站到通廊上,亮开嗓子大声呼唤自家娃儿的名字。于是那些或大或小的萝卜头们就从不知哪个邻居家的门背后钻出来,冒着鼻涕泡儿不情不愿地跑回自己家,上桌,端碗,拿筷子。至于饭前会不会洗手嘛……那还真是不好说嘞。 我们的家位于通廊快到尽头的位置。白天倘若家里有人,房门总是大开着,从中飘出甜美、饱满、让人沉醉的旋律。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爸爸出差时从广州弄回了收录机和磁带,银灰色的“大匣子”里一遍遍播放着来自宝岛台湾的“靡靡之音”。邓丽君的歌声温婉多情,像一匹柔美的薄纱撩动着大家的耳膜。那里头唱的小城,也好像我们资阳啊。 “爸爸,啥叫靡靡之音?”“就是不太好的歌。”“可是我觉得很好听啊。…‘是很好听嘛。”“那为啥还叫靡靡之音呢?…‘以前叫,现在不叫了。国家说,现在可以听邓丽君了。”扎着两个翘辫子的小小女娃儿,不知道从哪里听回了一个新鲜词,缠着爸爸问个不休。 妈妈从木窗外的铁丝上收回了一大堆衣服,呼唤着自家的小萝卜头们:“优儿,二娃,快过来叠自己的衣服。叠得快的先吃糖哦!”姐弟俩忙不迭跑过去。“我快!”“我更快!”“你乱叠的话就不算!”“妈妈说算就算,又不要你管。” 蜘蛛又在窗台上结出了网,露水加上灰尘,蛛网变得既湿且黑,黏糊糊的一团。不知名的鸟儿从空中拉下的屎,像飞弹轨迹一样飙在窗棂上。干了,白的白,灰的灰。有洁癖的外婆(我们叫“家家”,是“家婆”的昵称)忙着清理这些东西,忍不住念叨起来:“两天不打扫,就脏得很呐……” 黄昏来临了,小城四围的天际线上空漫涂着金黄与紫红的晚霞。这是并不多见的美景,水汽重重的盆地内部,天空中罕有丰富的色彩。有个古老的成语叫做“蜀犬吠日”,就是说四川天气多雾湿,狗见到出太阳都会惊异地狂叫。生活在盆地里的人,也真是不容易啊。于是,小城的居民们望着夕阳营造出的绚丽画面,纷纷发出满足的感叹。 通常,每天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上姐弟俩到奶奶的老屋吃晚饭。 奶奶住在下西街老平房院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爷爷和奶奶在中城街口经营着一家茶馆,生意相当兴旺。后来茶馆被迫关了门,他们就将家安在这里。 这个平房院不知建于哪个年代,如今住着多户人家,显得拥挤而热闹。 从院门口进去是只有一肩半宽的窄巷,窄巷带屋顶,下雨也不会淋到身子。窄巷两边是吴婆婆、夏爷爷等老邻居家。 奶奶家在最里面,老式的木椽子、木柱子,土墙上刷着白粉皮。屋里夯土的地面经过长年累月的踩踏,起了成片有规律的小鼓包,每个鼓包不超过半粒豌豆大小,像是某种刻意的地面装饰一般,倒显得整齐好看了。屋内光线偏暗,白天通过斜屋顶上镶嵌的几块玻璃瓦以及浑浊不清的玻璃窗户采光,晚上,就打开从椽子上吊下来的那只几瓦的电灯。 好在房门外就是豁亮的天井。天井铺着青石板,那是老式宅院的讲究吧。天井中心是一个宝贵的自来水龙头,几家公用,日常邻居们一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一边“摆龙门阵”(聊天),热热闹闹。靠墙,爸爸浪漫地砌了一口鱼缸,水泥骨架里镶嵌着三面厚厚的玻璃。鱼缸里常年绿草森森,几十尾说不清品种的金鱼儿在水草中忽隐忽现。对于吃到颗水果糖就会开心的小小孩童而言,那是个完整、神秘的异世界,甚至眼睛都不敢往里面久看。 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回到八号仓库,我留下来,陪着奶奶睡。委屈还是有委屈的:为什么小屁娃弟弟可以天天黏在爸爸妈妈身边呢?可是,丁点儿大的孩子,也懂得不忍心让奶奶一个人感到孤独。爷爷去世之后,奶奶显得愈发瘦小了。 没有任何娱乐的夜晚,我跟着奶奶早早地上床休息。黄荆籽枕头里沙沙地响,仿佛呼应着窗外长鸣的虫声。亢奋的小萝卜头不肯睡,缠着奶奶讲故事。奶奶不会讲故事,逼急了,使出大杀招:“从前有座山……”P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