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摆脱不安 告别过度依赖

摆脱不安 告别过度依赖

  • 字数: 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日)加藤谛三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4233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会因不安而采取种种行动,有时表现为对权力的渴望,有时表现为对金钱的迷恋,有时表现为靠前渴望爱情……但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些行为是出于心底的不安。 加藤谛三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典型案例,能帮助读者觉察因不安导致的非适当言行,并依据专业的知识和咨询经验探讨导致这些言行背后的心理成因,可能是分离性焦虑,可能是丧失体验……通过对这些言行进行深入分析,能帮助读者慢慢化解并摆脱深层的不安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在生活中更加从容、自信,懂得积极主动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他人的关系也能更加融洽。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1938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养学部研究生院社会学研究科硕士。现任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6年11月获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著有《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的所有未知》《摆脱不安》《性格中的蜜与毒》《情感暴力》等畅销书。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无法独立的人,无意识中残存着依恋
依恋行为源于对母亲的依恋/005
越成功越抑郁,因为依恋行为找不到出口/008
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人,无法独自生存/011
易怒是一种依恋行为/016
不会享受独处的人,无意识中一定残存着依恋/018
满足爱的欲望与满足温饱一样重要/025
离家困难的心理根源/027
不被爱的孩子,离不开父母/032
父母对爱的饥渴会强迫孩子付出爱/039
孩子紧紧抓住父母不放,通常是在满足父母的期待/044
独立的人与不能独立的人的区别/047
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什么都不做又感到焦虑/052
忍受不了自由的人无法自立/054
个性化容易,分离很难/060
第二章内心不安的人,对外在事物格外执着
抑郁症患者希望被理解、被谅解、被赞扬/067
抑郁症患者需要别人需要他/070
“不能为自己而活”——忧郁亲和型人格/074
依靠他人评价而活的人没办法支撑自己/076
不用竭尽全力去换取别人的好感/079
感觉受到对方的束缚,其实是因为自己想把对方据为己有/083
总是更换女友的男性依赖心一定很强/087
影响孩子心理的是母亲的无意识行为/091
幼年时的丧失体验会让人一生惧怕失去/094
占有欲、独占欲强是因为心中有对爱情的丧失体验/098
没有母子一体感的人会对外在事物格外执着/100
第三章家庭内部情感无法自由流动,心就会生病
出生在祝福中的人与出生在拒绝中的人的区别/109
在共生关系下成长起来的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114
内心不独立的人,类似于成年的拒绝上学者/116
日本人对母亲的执着,源自心底的丧失感/119
“谁都不理解我”的心理背景/122
患有严重的分离性焦虑的父母会束缚孩子/127
明明是自己心中有分离性焦虑,却将之解释为对对方的忠诚/130
家庭内部如果禁止自由的情感,心就会生病/134
和别人不一样就会感到不安的心理根源/136
第四章害怕被人讨厌,是因为没有确立自我
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人,大多有过被父母抛弃的恐惧/145
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才能获得内在性/150
对于遵从自己的感情行事感到不安/155
将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转移到对方身上/158
被人束缚而感到不愉快的情感中潜藏的东西/161
压抑了撒娇欲的人,会想要获得所有人的认可/164
害怕被人讨厌的心理/169
第五章解除压抑,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压抑自我感受的心理根源/177
为什么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180
解除压抑,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185
人为了逃避心中的不安会欺骗自己/188
要知道否定性信息是没有任何根据的/191
后记/195
摘要
     依恋行为源于对母亲的依恋 小孩子都不喜欢独处,他们会紧紧跟在母亲身后,牢牢地抓住母亲,尽量接近母亲。人们将这种想要让母子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的行为称作依恋行为。 有些人长大后还是不喜欢独处。不喜欢独处的成年人称不上心理成熟的人。 心怀不安的人很难享受独处。心怀不安的人乐于采取的行为基本上都是依恋行为。心里不安的人看上去生气勃勃时,本质上却是向他人施加依恋行为。 所谓依恋行为,就是小孩子紧紧跟在母亲身后、紧紧抓住母亲不放、哭喊或对着母亲谄笑讨好之类的行为。 小孩子会非常仰慕自己的母亲,会纠缠自己的母亲。当幼小的孩子开始能够移动自己的身体时,他们就想跟在母亲身后。长大后依然心怀不安的人经常会做出一系列依恋行为,他们在心理上无法离开自己的母亲。可以说,这样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人在成年后一般会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但是,有的人成年后仍然想待在母亲身边,而离不开母亲会妨碍自己去做想要做的事。这里提到的母亲,其实并不一定是实际意义上的母亲。 日本人在国外时常常会选择集体行动。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场所不会表现出依恋行为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下,当被不熟悉的人包围时,他们可能很容易做出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可以减轻人的不安。当一个人感到不安时,如果不能采取依恋行为,他就会因为压力而消耗能量。母亲不在身边时,孩子会感到不安、紧张,所以孩子会仅仅因为母亲不在身边就感到疲劳。 约翰·鲍比认为引起依恋行为的条件有三个。 一、孩子的状态:疲劳、空腹、生病; 二、母亲在孩子身边与母亲的行为:母亲不在身边,母亲正要离开,母亲拒绝孩子与她亲近; 三、其他:遇到危险的时候、受到其他成年人或孩子阻止的时候。([英]约翰·鲍比著《母子关系理论①:依恋行为》) 同时,鲍比解释道,作为父母,应该都注意到过,当孩子感到疲劳、饥饿或生病的时候,他会特别喜欢撒娇。孩子想要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或想要被母亲抱着,这种时候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以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定。 想要被母亲拥抱的愿望特别强烈却又无法实现的话,孩子的情绪就会非常不稳定。他会哭叫或是紧抓着母亲不放,进而引起一系列的依恋行为。 像这种时候,孩子可以哭叫或是紧抓着母亲不放,但是成年人在感到不安又无法紧抓着母亲不放时会怎么样呢?大概会非常有压力吧。 越成功越抑郁,因为依恋行为找不到出口 日语中有个词叫“升职抑郁症”。说的是升职后反而患上了抑郁症。升职本来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对心中不安的人来说,责任变重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 人在尝试做一件新的事情时,在心理上是非常消耗能量的。通常在这种时候,不安的感觉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做出一系列依恋行为。 但是成年人不能像孩子那样哭叫或是紧紧抓住亲近的人的衣角不放手,想要紧紧抓住谁却又不能这样做只会让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容易患上“升职抑郁症”的人是心中原本就不安的人。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