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梁启超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梁启超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 字数: 2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梁启超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170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传奇家庭日常生活图卷★“温情暖心老爸”梁启超家书再现,资深文化学者解玺璋经典解读★用爱温暖孩子,用心读懂心灵,用家成就未来★传统家教与现代理念浑然一体,知识传授与人格养成完美结合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暖心的书,从头至尾洋溢着一个父亲博大的爱,这种爱惠及九个儿女,让他们终生受益。在这本书中,梁启超对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爱、暖心式的陪伴和趣味式的引导随处可见。这部家书由《梁启超传》的作者、有名梁启超研究专家解玺璋先生选编,他将所有家书分为十二个专题,并就每个专题分别做了详尽解读与评析。此外,该书还探究了梁氏家风、家教的传承和渊源,是一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家教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目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他学术研究广泛,在文学、史学、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独到建树,以史学研究成就最为显著,是近现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他在感时忧国、著书立说以开启民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认识,以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法,将九个子女皆培养成为社会栋梁,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楷模。解玺璋,男,1953年生于北京,知名评论家、学者、文化批评家、近代史研究者。曾做过工人、记者、报纸主编,曾担任同心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中国妇女向后转》《雅俗》等作品。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
目录
上卷 梁氏家风
梁氏家风家教的奠基人——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
君子之风——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
道兼中西:梁启超的家教观
梁启超治家格言
下卷 梁氏书信
父爱篇
1922年12月2日[与思顺书]
1923年1月7日[与思顺书]
1923年1月15日[与思顺书]
1923年1月21日[与思顺书]
1923年5月8日[与思顺书]
1923年5月17日[与思顺书]
1923年7月26日[与思顺书]
1923年7月26日[与思成书]
1923年8月1日[与思顺书]
1923年8月8日[与思顺书]
1923年8月22日[与思顺书]
1923年9月6日[与思顺书]
1923年11月5日[与思顺书]
1924年4月4日[与顺儿书]
1925年8月16日[与顺儿书]
1927年1月30日[与思顺书]
1927年2月6—16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6月14—15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治学篇
1912年10月1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24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9—1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13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1日[与娴儿书](节选)
1912年12月5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20日[与娴儿书]
1913年3月18日[与娴儿书]
1920年4月20日[与娴儿书]
1923年5月11日[与思顺书]
1923年5月[与思成书]
1925年7月10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2月6—16日[与孩子们书](节选)
1927年4月21日[与思永书]
1927年4月25日[与思永书]
1927年4月27日[与思永书]
1927年8月5日[与庄庄书]
1927年8月29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孝亲篇
1912年10月5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1日[与娴儿书]
1912年10月17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1日[与娴儿书]
1915年5月11日[与娴儿姊弟书]
1916年6月22日[与思成、思永书]
1923年5月18日[与思顺书]
1923年6月1日[与思顺书]
1925年9月3日[与顺儿书]
1925年9月13日[与思顺书]
1925年9月20—21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1925年9月29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1925年10月3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1925年10月4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1926年9月4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勇气篇
1912年10月29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1日[与娴儿书]
1915年8月23日[与思顺书]
1925年9月24日[与思顺书]
1926年2月18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4月28日[与庄庄书]
1927年5月5日[与孩子们书](节选)
1927年8月29日[与孩子们书](节选)
1928年5月13日[与顺儿书]
解读
处世篇
1912年12月20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27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25日[与娴儿书]
1913年2月10日[与娴儿书]
1916年10月11日[与娴儿书]
1926年6月5日[与顺儿书]
1927年1月27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3月21日[与孩子们书]
1928年6月23日[与思顺书]
1928年9月2日[与思顺书]
解读
交友篇
1925年5月9日[与思顺、思成、思永、思庄书]
1926年9月26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9月29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12月20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月18—25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婚姻篇
1926年10月4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5月26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0月29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1月23日—12月5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2月12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2月18日[与思成书]
1928年4月26日[与思成、徽音书]
1928年5月5日[与思顺书]
1928年8月22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尽责篇
1913年4月29日[与娴儿书]
1919年12月2日[与娴儿书]
1925年11月9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9月14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10月19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月2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1月26日[与孩子们书](节选)
1927年2月28日—3月1日[与孩子们书]
解读
知命篇
1916年1月2日[与娴儿书]
1916年2月8日[与娴儿书]
1916年3月18日[与娴儿书]
1916年3月20—21日[与娴儿书]
1923年7月26日[与思成书]
1925年12月27日[与思成书]
1926年1月5—7日[与思成书]
1926年2月9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3月10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6月11日[与思顺书]
1926年10月7日[与思顺书]
1926年10月14日[与孩子们书]
1926年12月10日[与思永书]
1927年3月9日[与孩子们书]
1927年5月13日[与顺儿书]
解读
自立篇
1912年11月12日[与娴儿书]
1912年11月24日[与娴儿书]
1912年12月5日[与娴儿书]
1913年1月12日[与娴儿书]
1916年2月8日[与娴儿书]
1916年10月11日[与娴儿书]
1921年7月22日[与娴儿书]
1926年2月27日[与孩子们书]
1928年
摘要
     开场白 近些年来,梁启超的教子之道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太厉害了,他的九个子女中居然出了三个院士,而其他六个子女,也都在各自领域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此话一点不假。他的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1948年双双当选为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老儿子,他的“老白鼻”梁思礼,也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门三院士”。另外六个子女,长女梁思顺是梁启超的得力助手,中学、西学都很有造诣,在孝悌方面也是弟弟妹妹的典范。三子梁思忠三十年代初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回国,加入国民革命军,很快升任十九路军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最终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生致力于图书馆学和西文编目的教学和研究,是有名的图书馆学专家。四子梁思达入南开大学读经济学,毕业后以社会经济研究为志业,取得显著成绩。三女梁思懿1933年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未毕业即投身学生运动,后从事农村妇女教育和工人运动,1941年赴美就读于南加州大学历史系,1949年回国,曾任山东省妇联主席、中国红十字总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抗战爆发,她因此失学,后由三姐介绍,经上海到江苏,加入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五子梁思礼在美国获得工科博士学位,1949年和三姐全家一起回国,参加技术工作,后成为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家子女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功,确实让人羡慕。很多做父母的都想探究梁氏的教子之道,以为自己教育子女的借鉴,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为人父母者,几乎没有不想望子成龙的,而现在的父母则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父母都更加渴望子女成才。为了子女成才,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有一种说法,认为当今这个时代生存竞争演变得越来越残酷和激烈。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长大以后能进好学校,获得高学历,找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生活,这些父母往往罄其所有和所能,为子女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有花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购买学区房的;也有辞去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子女读书的。对于早教,很多父母虽不情愿,却也不敢轻易放弃,他们车载人驮,带着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学前班之间,孩子辛苦,家长也辛苦。中小学生更不轻松,课余及周末、周日的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占据,根本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娱乐。这种情形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独特景观。 问题出在哪儿呢?梁氏教子之道似乎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进入公众视野的。人们希望从他的教子之道中找到答案,探求其中的奥秘。一般说来,历史上,凡名门世家,没有不重视家庭教育的。他们的子女,成才的概率很高,往往一大家子兄弟姐妹都是社会精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教。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非梁家所独有。像江苏无锡的钱家,有名国学大师钱穆、钱基博、钱钟书,有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钱永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都出自这一家。还有湖南湘乡的曾家,自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以降,出了很多政治家和学者,有名的就有曾纪泽(外交家)、曾纪鸿(数学家)、曾广钧(诗人)、曾宝荪(教育家)、曾约农(教育家)、曾昭抡(化学家)。再看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县)的陈氏家族,从陈宝箴、陈三立,到陈衡恪、陈寅恪,一门三代,人才辈出,全都名重一时。 深究起来,这些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教理念,而新会梁氏的家教,有哪些独到之处呢?我们知道,梁启超是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代启蒙大师。他从青年时代就致力于国民的文明教化,改造国民性,“以开民智为第一义”。所谓开民智,说到底,就是要在民众中造就健全的人格。综合他的多次表述,所谓健全人格,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这些内容:有远大的志向、有自省的能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而不厌、勤于思考、善与朋友相处、有自制能力、热心公共事务、有冒险精神、自由独立、有爱国情怀等等。后来他作《新民说》,更把国民教育提到了靠前的高度。他认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他总结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见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也许有人会说,梁氏讲来讲去,说的都是国民教育,和他的家教有什么关系呢? 殊不知这正是梁氏家教的不同凡响之处。区别于历史上许多家族的教育理念,梁氏家教从一开始就高悬一人格精神至上的宏大目标。他把家教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他认为,自己的儿女都应该是人格健全,能为国家自觉承担责任的新式国民,而不仅仅是梁家的孝子贤孙,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一点也不奇怪。在一个新旧社会转型的时代,梁启超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兼有东西方两种思想文化的特质。一方面,他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观念,尤为看重国民(公民)资格的养成,以为这是中国改变积贫积弱现状,得以进步、自强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他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