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经络腧穴发展史 经络学说(Theory of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分不开。经络(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的记载详见于《内经》(Canon of Medicine)和《难经》(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此前有汉墓出土的《脉书》,此后则有历代经络相结合的多种著述。腧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研究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现按朝代顺序对经络腧穴学作一介绍,以便于了解Meridians,Collaterals and Acupoints发展的源流。 **节 经络腧穴相关概念的形成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经络主运行气血。“血气”一词,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著作都已提到。《论语•季氏》篇认为:血气变化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人的一生分三个阶段,少年时是“血气未定”,壮年时是“血气方刚”,老年时则是“血气既衰”。《管子•水地》篇认为:“筋脉”是流通“血气”的,“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它把地面上的水流比作人体内的“血气”,地上的水应当流通,人体内的“血气”也需要流通。《吕氏春秋•达郁》中也提到了人体的一些基本名词,指出“血脉欲其通也”。《黄帝内经》(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已将当时有关人体生理的认识做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指出饮食物进入胃肠,化生气血,通过“脉道”而运行周身。 经(meridian)、络(collateral)的名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有“中经维络”一语,意思是病邪侵犯(中)到经、维、络——也可称它是经脉(meridian)、维脉(Wei meridian)、络脉(collateral)。“经”“络”二字连在一起,首见于《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这里似乎将“血脉”作为总的名称,“经”和“络”指脉的类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