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伊拉斯谟与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比较研究、人文社科新著丛书

伊拉斯谟与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比较研究、人文社科新著丛书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友古 著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商品条码: 9787208088559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伊拉斯谟与路德对罪与救赎、理性与信仰、自由意志及必然性这三个主题的诠释,并由此构成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类型,可用康德的宗教类型来解说:人中心论宗教与神中心论宗教。
作者简介
刘友古 1969年出生,2001年在复旦大学哲学系获取哲学硕士学位,继而于2005年获取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西方哲学、基督教思想。现在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担任哲学讲师,讲授西方哲学。
摘要
    
19世纪历史研究途径主要来自于以兰为首的客观主义历史观,在哲学上表现为黑格尔主义。这种客观主义认为,历史本身就是事情真实情况的总和。然而,对文艺复兴运动研究颇有建树的雅各布·布哈特,就深受这种客观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他虽然很勇敢地反对其导师兰以政治军事史为主线的历史叙事法,但是他并没有超越其导师的历史哲学的思想束缚,而只是把历史事件的政治叙述转变成文化叙述,并把这段历史文化提高到一种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地位上,从而证据确凿地说明这种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譬如,布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将国家政治情形的变化看作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然后对个人意识的发展做出心理主义的描述,并由此说明人文主义者的产生以及人文主义的运动,*后确定这种作为人文主义的文化理念就是“人和世界的重新发现”,从而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带入近代史。
    但是,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在当时就受到了三种历史解释模式的挑战:一是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在其《西方的没落》中所表现的文明循环决定论;二是阿诺德·汤因比(Toynbee,A.J.1889-1975)在其《历史研究》中所表现的文明相对主义;三是贝奈戴托·罗齐(Groce,B.1866-1952)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所提出的主观主义历史观。因此,随着客观主义历史哲学的衰落,对雅各布·布哈特主义的质问也就越来越多。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