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轰赶统计法:统计人员按一定的间隔距离在样地上列队前进,敲锣打鼓,边走边呐喊、统计惊跑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此法适用于野兔和鹿科动物。冬季降雪后,选择6~10hm2的长方形样地,在狭边上每隔50m一人轰赶统计跑出样方的野兔。在灌丛和森林里可轰赶统计麝和鹿。也可以用猎犬、猎鹰驱赶兔、麝、黑熊及其他经济动物。
(3)引诱法:包括声音引诱和食物引诱。在繁殖季节,模仿动物呜叫,效果很好,吸引力更强,异性动物会闻声赶来,猎民常用桦皮笛诱狍子,用吹“鹿”(木制长管)模仿鹿鸣,招引鹿群;用食物引诱,首先必须知道被调查动物的食物偏嗜和季节变化,然后定时定点用食饵引诱,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活动相对稳定下来,以便进行个体观察统计。例如大熊猫喜食动物尸体、烧过的骨头和甘蔗,可布置这些食物作为引诱。
(4)目测法:在动物很活跃的时刻直接目视统计数量。
a.蹲居住地统计:这适用于栖息地比较固定、个体较大和昼问活动的动物。在被调查动物经常出没的地点(取食、饮水、活动等)附近,选择合适的位置,守候观察。这是调查獾、艾虎、狐狸等动物的基本方法。为了减少动物“疑心”,可伪装隐蔽处,避免暴露。对嗅觉器官十分灵敏的金丝猴、羚牛等群居动物,要逆风观察,倍加注意,提高警惕性。
b.蹲盐碱地统计:有蹄类动物有嗜食碱性食物的特点,秋冬季节,羚牛、鬣羚、斑羚、毛冠鹿等有蹄类动物,常结群前往天然盐碱地舔食。可设立观察点定期统计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
(5)路线统计法:根据调查对象的栖息地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路线长度根据动物活动情况而定。调查季节应在动物种类、数量相对稳定的时期(如在繁殖期)。统计时间以调查对象昼夜活动的规律而确定,通常清晨日出后1~2小时动物觅食活动比较强烈。短距离路线调查5~10km,行速每小时2.5 km,宽度25-50m。长距离路线100km,汽车或摩托车行速每小时20-30km。详细记录所通过的各种景观、动物种类、数量、性别与年龄(老幼),避免漏过和重复统计。调查员应熟悉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呜叫声音,熟悉调查路线上的环境结构,这对提高调查精度尤为重要。
2.相对直接数量调查方法
(1)叫声统计法:梅花鹿、马鹿、驼鹿、麋鹿等鹿科动物,在发情期间常发出洪亮的吼叫声。牛科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如野牦牛、黄羊等也有类似现象。根据叫声可以比较准确地统计成年雄性的数量,再根据当地雌雄比例,计算出该地此种兽的总头数。
(2)收购统计法:某些食肉兽的毛皮、有蹄类动物的皮张、麝香等的历年收购量,作为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按地区绘制出皮张、毛皮收购量的分布图,划分出不同密度的区域,帮助了解该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根据多年收购资料的积累,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