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 字数: 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作者: (英)利德尔·哈特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366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了解一战史?】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由一场世界大战,而是由两场世界大战塑造的。和二战相比,一战更能代表人类文明的分水岭。除了坦克问世,飞机、潜艇、机枪这些新技术得到广泛运用,机械化作战初见端倪之外,一战还有更大的破旧立新意义。一战之前,王公老爷在各个大国大行其道,西方列强在殖民地横行霸道,欧洲国家打起仗来则是表兄表弟过家家一样的家天下之争。然而,正是这场世界大战摧垮了德意志、奥地利、俄罗斯、奥斯曼等几个帝国,让旧秩序土崩瓦解,使“民主共和”与“民族独立”深入人心。这一战还促使英国工党上台,催生了俄国十月革命,并且间接导致了我国的五四运动,更不用说它对妇女解放和落实普选的促进作用了。这是“庶民的胜利”的开端,为整个20世纪定下了历史基调。世界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和一战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你我影响如此重大的一场世界大战,难道不值得深入了解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一本“一战通史”,看看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战不仅是纵横交错的堑壕、一团乱麻的铁丝网、了无生气的无人区、催魂夺命的重炮机枪,它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我们去发掘。 【为什么要读利德尔·哈特的一战史?】 利德尔·哈特的历史地位已经不需要多说了,无论他的理论受到多少争议,他老人家在20世纪军事思想目前都是一位大神级的人物。当然,大师也可能盛名难副,写出名过其实的作品,不过利德尔·哈特的这部一战史定非如此,否则也不可能行销世界九十多年。作为一名三次负伤、在毒气攻击下幸存的一战老兵,他不可能不倾尽全力,用心总结这场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大战。这是一部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一战史,首先抓取每个年份战场形势的主要特征,然后集中笔墨叙述当年的重要战役,战争的主要线索与重要节点都一目了然。书中多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部分处处体现出利德尔·哈特的真知灼见,比如突袭远比消耗战有效、要留足预备队、战术行动不得与战略目标相违背,等等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耻于为尊者讳,劳合·乔治、丘吉尔、弗伦奇、黑格、霞飞、福煦这些军政大咖在他笔下全都饱满鲜活,有高光有污点,有的还被拉下了神坛。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似乎并没有获得过什么奖项,就如同利德尔·哈特本人并不以获奖闻名一样,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不够好。这已然是一部“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作品,如果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段位上,谁又有资格给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大师颁奖呢?【为什么要选指文图书的利德尔·哈特一战史?】好的翻译锦上添花,坏的翻译暴殄天物。不靠谱的翻译可以毁掉一本好书,这是中国军事历史爱好者几十年来经常遭遇的切肤之痛。为了不辱没利德尔·哈特这位大师的杰作,不辜负广大读者多年来的信任与厚爱,指文图书联手国内知名军事译者小小兵人,推出了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重译版。小小冰人是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老相识了,老牌军迷也许读过他早年的译作《地狱之门》《最后的胜利》,新入坑的朋友可能会对他翻译的《雪白血红》《斯大林格勒三部曲》《通往柏林之路》等有所耳闻。他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笔耕不辍,为中国读者带来了戴维·格兰次、乔纳森·豪斯、约翰·埃里克森、罗伯特·奇蒂诺等一大批现代军事名家的著作。无论是在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信、达、雅的功夫方面,冰人老师都堪称军事翻译界的翘楚,经受住了专业读者的检验。和国内其他版本的利德尔·哈特一战史相比,指文图书与冰人老师强强联手打造的这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是一个全新的译本。其中的人名、地名、军事术语都严格按照大陆的标准与通行译法来翻译,遣词造句更是遵从大陆读者的语言风格与阅读习惯,力求表述到位、传情达意。读者朋友再也不会被绵绵港台腔、各种小bug和翻译不通透困扰,可以更加酣畅淋漓地领略一代宗师利德尔·哈特的智慧与风采。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作者简介
●一战老兵,军事记者,知名军事历史学家,杰出的军事思想家 ●和克劳塞维茨齐名的战略大师,被誉为“为将军师的上尉”,曾荣获英国女王颁发的爵士勋衔 ●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先驱者,他所倡导的“间接路线”战略对20世纪西方的军事行动影响深远 ●因为论著太有预见性,英国军情五处一度怀疑他从事间谍活动,窃取核心机密 ●他的军事思想深深启发了隆美尔、曼施泰因、古德里安等将领,并帮助以色列国防军横扫宿敌、称霸中东 ●代表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等,编有《闪击英雄》《失去的胜利》《隆美尔战时文件集》等,每一本都堪称封神之作。
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序
《战争真相》原序
第一章战争的起源
第二章力量对比
第三章各方的战争方案
第四章1914年,胶着
第一节扭转局势的马恩河交战
第二节坦能堡传说
第三节奥军破坏者和伦贝格战役
第四节第一次伊珀尔交战
第五章1915年,僵局
第一节达达尼尔方案的诞生
第二节功亏一篑——登陆加里波利半岛,1915年4月25日
第三节伊珀尔的毒云,1915年4月22日
第四节不必要的洛斯交战,1915年9月15日
第六章1916年,平局
第一节凡尔登绞肉机
第二节布鲁西洛夫攻势
第三节索姆河攻势
第四节坦克发展初期的困难
第五节罗马尼亚沦亡
第六节攻占巴格达
第七节捉迷藏般的日德兰海战
第七章1917年,重压
第一节停滞而又拙劣的阿拉斯攻势,1917年4月
第二节梅西讷——围攻战的杰作
第三节通往帕森达勒之路
第四节坦克突袭康布雷
第五节卡波雷托
第六节概论:空中战争
第八章1918年,突破
第一节最初的突破
第二节佛兰德的突破
第三节马恩河突破
第四节第二次马恩河交战,1918年7月
第五节8月8日,德国陆军倒霉的一天
第六节米吉多——土耳其军队覆灭
第七节圣米耶勒——梦想之战
第八节噩梦般的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后记
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目
摘要
     让欧洲爆炸的过程耗时50年,引爆却只需要5天。研究的制造,也就是构成冲突的根本原因,接近不在这场世界大战短暂历史的范畴和空间内。一方面,我们必须追溯普鲁士对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影响、俾斯麦的政治理念、德国的哲学倾向、当时的经济形势,德国原本指望商业出口,不幸的是,这一点难以实现,上述多种因素的混合,促使德国的本能欲望转变为一种世界强国的愿景。我们还应当分析奥匈帝国的种种中世纪遗俗,理解这个国家复杂的种族问题,统治机构的虚伪造作,肤浅的勃勃野心掩盖了他们对内部分崩离析挥之不去的恐惧,以及他们为推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局,不顾一切地采取的种种行径。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审视主导俄国政策的野心和理想主义这种奇特的混合物,它在俄国境外引发了恐惧之情,尤以那些日耳曼邻邦为甚,这可能是导致最终爆炸的最致命因素。我们必须了解法国自1870年遭受侵略以来,面对新的侵略不断发出的警报,研究法国重建信心加强了他们抵抗进一步威胁的决心,还要牢记德国攫夺阿尔萨斯一洛林给法国留下的创伤。最后,我们还应该追溯英国从奉行孤立政策变为加入欧洲体系、慢慢认识到德国对自己构成现实威胁的渐进过程。 对半个世纪的欧洲历史做出上述研究,我们这次得到的概括结论,可能比最翔实的历史更加精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点:恐惧、饥饿、傲慢。除此之外,1871-1914年间发生的国际事件只是症状而已。 总之,在战争起因的线索中探寻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能做到,而且是明智的做法。这些线索贯穿了俾斯麦1871年后建立的联盟结构。不无讽刺意味的是,俾斯麦原本打算以这个联盟为保护,确保他缔造的德意志帝国和平崛起,而不是让这个联盟成为库。这是因为,虽然俾斯麦1868年说的“弱肉强食”这句话概括了他的理念,但通过1870一1871年战争这三顿饱餐,他消除了饥饿感。我们不能指责俾斯麦贪心不足蛇吞象,因为就像他说过的那样,他觉得德国现在已“吃饱喝足”,今后的执政理念是巩固而不是扩张。为了给巩固新德国争取时间与和平,他的目标是让法国较为处于无力发动复仇战争的状况。可结果证明,削弱法国并不等于加强了德意志帝国。 除了频频对法国构成直接威胁,俾斯麦还采用间接手段,让法国失去朋友和支持者,企图以此抵消对方令人不安的快速复苏。为此,他先是拉拢奥地利和俄国,与德国缔造一条共同的纽带,同时竭力确保巴尔干地区的和平,以免给三国联盟纽带造成任何危险。多年来,俾斯麦的政策是不为任何派别效力,仅在欧洲的外交往来中充当“诚实的中间人”。但俾斯麦与俄国首相戈尔恰科夫的摩擦,以及1877年俄土战争造成的并发症,促使他1879年与奥地利缔结了防御同盟,年迈的德皇威廉一世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俄国的“背叛”,甚至以退位相威胁。这种明确的承诺日后造成了无穷的恶果。不过,俾斯麦1881年巧妙地采取外交手段,通过缔结有名的“三皇同盟”,暂时恢复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俄国、奥地利、德国承诺,在涉及巴尔干的所有事务上同进共退。虽然这份协定1887年废除,但德国以秘密的《再保险条约》为补偿,加强了与俄国的关系,通过缔结这份条约,两个大国一致同意,缔约一方与第三国开战的话,另一方保持善意的中立。但这份条约不适用于德国进攻法国,或俄国入侵奥地利这两种情况。俾斯麦第二次施展高明的外交手腕,尽管这份条约的执行接近表里不一,可它还是避免了俄国与法国结盟这种迫在眉睫的危险。 在此期间,德国与奥地利的联盟,因为意大利1882年加入而扩大。拉拢意大利加入联盟,目的是确保在奥地利与俄国开战的情况下,不会挨上背后一刀,作为回报,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两个新盟友会为她提供援助。但意大利为维持与英国的老交情,同时确保本国海岸线安全,要求在条约中添加一道特别协议,声明这份条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直接针对英国。1883年,罗马尼亚通过国王个人的秘密斡旋,也加入了新的三国同盟。就连塞尔维亚和西班牙也暂时加入,两国分别与奥地利和意大利单独缔结了条约或协定。 对英国,俾斯麦的目标似乎是让这个国家与德国友好地隔开,与法国保持不友好的分离状态。他对英国的观感,在友好与鄙视之间摇摆不定,支点是英国的政党体制。他对迪斯雷利这个“老犹太”抱有真正的敬意,却无法理解格莱斯顿自由党的观点,他很鄙视自由党来回动摇的行径。迪斯雷利掌权时,俾斯麦不太看重拉拢英国加入己方联盟,虽然维多利亚女王哀怨地声称“相信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可靠的盟友”,但她对俾斯麦是否值得信赖不那么确定,迪斯雷利也有同样的顾虑。于是,俾斯麦继续奉行他的政策,挑唆英国先后与俄国和法国为敌,借此坐收渔翁之利。他精明地算计后,支持英国占领埃及,因为这让英国与法国产生纠纷,还构成德国同英国日后发生冲突的威胁,这就抑制了德国国内甚嚣尘上的殖民扩张呼声——“我们的殖民沙文主义者,贪婪度超出了我们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