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奇迹 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奇迹 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 字数: 41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37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1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40余位浦东开发开放最初十年的开拓者的珍贵口述资料,分为四个部分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从多个领域和视角记载了浦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事关浦东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以及见证行业领域变化的重要细节,生动再现了浦东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浦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的成就,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目前的又一个奇迹。
目录
序言:奇迹——开发者说
胡炜
用改革创新书写的浦东开发
陆家嘴
王安德
陆家嘴:从烂泥渡到现代金融中心
卢荣景
安徽率先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地标——裕安大厦
毛应樑
金融界支持浦东开发的“领头羊”
姜建清
为浦东开发开放保驾护航的工行浦东分行
刘山在
助推陆家嘴金融贸易功能提升的金茂大厦
王相道
开创新中国大型商业零售合资企业先河的上海第一八佰伴
汪雅谷
土地批租批出陆家嘴富都世界好看滨江段
周伟民、高琦、汪斌
从5到3到1:小陆家嘴规划深化方案的诞生
蔡育天
上海房地产交易市场率先东迁陆家嘴的产业发展之路
竹田和史
一马当先的富士银行上海浦东分行
孙家祥
推动陆家嘴新三年大变样的“四个一”工程
林强
上海钻交所花开陆家嘴的风雨十年
金桥
朱晓明
金桥开发:以人为本创新为魂
叶廉芳
把金桥建设好终生无憾
池洪
此生无悔入金桥
陈建明
依靠人才、拼搏和创新旋劣转优、异军突起
李大来、郭兰路、张华贵、朱懋
浦东大开发成就中国通信行业巨头——上海贝尔的发展之路
夏钟瑞
开拓中国半导体行业新篇章——亲历华虹“909”工程
陈祥麟
曲折坚韧的上汽通用之成长
翁史烈
凤起金桥:中国第一所国际商学院的创建
朱守淳
实践中历练:亲历金桥的房地开发
杨小明
碧云社区:一场工业开发区内城市价值塑造的社区实验
袁济
筚路蓝缕:一所民办大学的探索与追求
外高桥
阮延华
追逐“自由”的保税区
仲伟林
勇闯敢试造就港区保税区跨越式发展
舒榕斌
外高桥保税区:追逐“自由”,为“新”而生
蒋林弟
一流电厂为浦东开发开放提供充足动力
李善芬
发挥海关职能为保税区保驾护航
吴念祖
杨高路:用青春和理想创造的市政工程奇迹
侯旅适
亲历浦东开发开放首部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出台
徐峰
两项开放政策助力保税区腾飞
张江
吴承璘
瞄准不错:从一片农田到高科技园区
毛德明
“基础设施先行”在张江
刘正义
张江高科的上市融资之路
黄彦正
拉开张江“药谷”建设大幕的上海罗氏制药
沈伟国
孵化、聚焦、辐射:张江创新创业平台的打造
陈凯先
向东而进:积极投身张江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国家队
胡鋐亮
把浦东软件园建成国内一流的软件园
殷宏
厚积薄发的张江“硅谷”建设
常兆华
微创医疗,从张江走向世界
王海波
复旦张江:做中国的创新药企
后记
摘要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回望来路,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浦东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我自1992年任浦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起,在浦东工作了十多年,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历史过程。重述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对我们今天更好地举好浦东开发开放这个旗帜意义重大。 受命参与组建新区管委会 1990年当开发开放浦东的号角吹响,上海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浦东开发办公室,不久,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公司挂牌成立。不过当时的浦东地区,以川沙县为主,还包括上海县的三林乡,以及杨浦、黄浦、南市三区的浦东部分,因此其管理体制是上海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三区两县”(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上海县、川沙县)和各委办局各司其职,浦东开发办协调推进的体制。随着开发建设任务的不断增加,这个体制开始显得不适应形势发展了。于是,市里就考虑对“三区两县”的浦东部分进行合并。 1992年底,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找我谈话,说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改变浦东“三区两县”各自运作的模式,改变浦东开发办空转的现状和以政策研究、协调为主的职能,将“三区两县”的浦东部分全部合并在一起,成立浦东新区管委会,以全面推进浦东的开发和建设,并且要调我去浦东新区管委会工作。对此,我欣然接受。其实,早在市里要组建三个开发公司,说要有一个区里的领导的时候,我就跟时任黄浦区委书记胡瑞邦说过:“让我去”。不过当时因为工作需要,我没有去成。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在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班子里,赵启正是书记、主任,王洪泉和我是副书记、副主任,党工委委员有赵启正、王洪泉、黄奇帆、王安德、朱晓明、阮延华和我,管委会副主任还有黄奇帆、朱晓明、王安德、阮延华,其中奇帆和我是专职副主任,王安德、朱晓明、阮延华分别是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最早成立的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为兼职副主任。在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伊始,同志和同志就提出,浦东要做到“四个率先”,即率先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率先建立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率先形成统一精简高效、有权威的政策管理机制。两位领导希望我们能肩负起党和上海人民的殷切希望,立足国际、国内的大环境,珍惜历史机遇,不辱使命,大胆试、大胆闯,在浦东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根据上海市领导的指示,赵启正同志带领我们对如何设置新区管委会的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由我和黄奇帆同志根据赵启正同志提出的精简、规范、高效的要求,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开发区的行政架构和设置,用半天时间,商定出浦东新区管委会组织机构的设置,建议管委会设立10个机构,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内含组织、宣传、统战、纪委工作职能;行政部门包括综合规划土地局(含规划、土地、房产、统计等部门)、城市建设管理局、财政局(含财政、税收部门);经贸局(含工业、商业、外贸、旅游等部门)、社会发展局(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农村发展局和工商局等。 当时对于设立工商局,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其他机构都是综合性的部门,工商局职能单一,似乎不匹配。不过考虑到工商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执行官”,企业的存亡和运作都是由其来管理,由其发通行证,应该要单独设立。后来,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就只设立了上述10个机构,这与上海其他区县每个区县平均设置51个机构的状况对比,是高度精简了。这个管理体制有一个先天的有利条件,就是有很强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不可预见的矛盾很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很多工作要举全区之力推进,这就需要党工委、管委会进行集中、精简、高效的组织领导和统一协调推进。当然,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机构设置,以开发开放为主要任务,而不是某一级的地方政权组织,因此,在社会发展方面有其局限性。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