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396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广为流传的唐诗选集,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的入门书籍。通俗通透讲解唐诗原意,轻轻松松读懂唐诗精髓!全本全译全注,精校精编精排:完整收录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孟浩然等70多位文学大师的经典代表诗作。
内容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诗歌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唐诗三百首》*入了唐代众多诗人脍炙人口的名作。诗歌朗朗上口,节奏分明,有利于孩子诵读,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加其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同时它用丰富的题材展示了唐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代表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是少年儿童学习古典文学的经典佳作。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感悟、求索……做一个有文化底蕴、有学识素养的中国人。
作者简介
蘅塘退士,其实是清代文人孙洙的号。 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江苏无锡。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出任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孙洙任知县期间,关心百姓,常深入民间访问疾苦;断案时,还没有笞责,他已先落泪,令人感悟。为了预防灾变,他还捐银兴修水利。每当他卸任时,百姓都哭着为他送行。他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囊中羞涩。 乾隆四十三年,孙洙卒于无锡,终年六十七岁。孙洙能诗善文,有《蘅塘漫稿》、《排闷录》、《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目录
前言
蘅塘退士原序
卷一五言古诗
感遇(二首)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送綦母潜落第还乡
送别
青溪
渭川田家
西施咏
秋登万山寄张五
……
摘要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1(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唐朝开元年间名相,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他的诗从淡雅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和人生慨望,对唐初诗风的转变贡献尤大。作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注释] 1.感遇:指心有所感,借物抒情。 2.兰:指菊科的兰草或泽兰,叶有香气,而不是指兰科的兰花。葳蕤:草木茂盛、枝叶披拂的样子。桂华:桂花。皎洁:皎白洁净。这两句用对偶形式描写春兰和秋桂的美好:春兰长得花叶茂盛,生机无限;秋桂皎白洁净,清雅宜人。3.欣欣:形容草木茂盛。自尔:因此,以此。佳节:美好的季节,这里指春季和秋季。这两句写兰叶和桂花长得欣欣向荣,生机蓬勃,所以春秋二季当然成为“佳节”。4.林栖者:山林隐士。闻风:从风中闻到兰叶和桂花的芳香。坐:因而。这两句紧承上两句,从写兰叶和桂花转到写人,点明山林隐士因为闻到风中的芳香,因而对兰、桂极为喜爱。5.草木:兰叶和桂花。本心:本性,此处指美好的品质。折:采摘。这两句写兰叶和桂花具有芳洁的品质,接近出自本性,即使没有人欣赏采摘,也不会减损它们的高尚品格。诗人在此借兰桂自喻,表明自己就像兰桂一样,不会刻意求得别人的赏识和提拔,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由此点明全诗的主题。 [简析] 开元后期,唐玄宗不再像以前那样勤于国政,而是沉溺声色,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朝中贤臣遭谗言被毁弃,政治日趋黑暗,主张改革、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也受到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本诗就是诗人被贬之后所作的12首《感遇》诗第一首。诗人以比兴的手法,借歌咏春兰、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表达了坚持政治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志向。本诗结构严谨,寄慨遥深,抒发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属上乘咏怀诗作。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丹橘:红色的橘子。这两句写丹橘不畏严寒的特性,即使在严冬季节仍然绿叶葱茏,表达了对丹橘的深情赞颂。2.岂:难道,反诘词。伊:那里,指江南地区。岁寒心:耐寒的本性。这两句写丹橘经冬犹绿并非地气之利,而是它本来就具有耐寒的本性,由此体现出丹橘的可贵品质。诗人借此暗指自己当时被贬江南的处境,表明自己的心志和情操。3.荐:呈献,贡献。阻重深:被阻隔在偏僻深远的地方。重,指山;深,指水。这两句写丹橘的遭遇。丹橘虽然果实甜美,可以献给嘉宾,但因为道路险阻而难以进献,所以只能叹惜“奈何”!诗人以此表明自己本有治国谋略和报国忠心,留在朝廷会大有作为,却奈何皇帝听信谗言,将自己贬到江南,只能凭空忧叹。4.运命:运气和命运。寻:推究。诗人在这两句感叹命运,认为自己以前受到皇帝信任,现在却被贬谪,其中的难言之隐不能向世人表白,所以只能把这种遭遇归于命运的安排,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的感慨。 5.徒言:只说。树:种植。此木:指丹橘。阴:树荫。这两句表面上指人们只知道忙着栽桃种李,却不知道丹橘也可以供人蔗阴纳凉。诗人在此暗讽玄宗重用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暗示自己如果能得到起用,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简析] 这是诗人《感遇》诗第七首,以丹橘自况,和前篇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在前一篇中,诗人毫无东山再起之意,心志消沉,本篇却重起回朝之心,希望能再返朝廷效力,但却山重水远,难荐嘉宾,所以只能叹惜“奈何”。在本诗中,婉而多讽,含蓄深沉,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节操。全诗最后以反诘收尾,进一步表达了对执政者听信谗言、排斥贤良的愤慨和不满,却又不敢过分抒发出来的郁闷情怀和苦衷。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