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僧侣·士人·土官 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僧侣·士人·土官 明朝统治下的西南人群与历史

  • 字数: 43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连瑞枝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693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2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1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官书、方志、家谱等材料,结合当代民族志、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讨论明代云南大理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希望提供一个明朝“统治”该地模式的解释框架。由此,严格来说本书应算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全书除绪论和结论外,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明初(主要是洪武年间)明军进入大理后,明朝在大理周边设置府州县和土司,以管理当地百姓的大致过程。接着分三类人群(后三部分)来描写明朝大理的山乡社会。一是僧侣,明朝通过在大理地区册封僧侣,招僧侣入京赐给头衔,兴建寺院庄园,扶植宗教活动,建立一套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仪式宗教秩序,笼络当地信教之人。二是乡士大夫,明朝通过吸收当地读书人入京读书,参加国子监和乡试,来笼络他们。这些人在回到大理山乡后,被任命为当地的学官,负责宣传儒学,并编写符合明朝正统的家谱、族谱,同时将佛寺改造为祠堂、乡贤名宦祠。通过这一套程序,儒学正统观念、正统祀典文化在大理社会得到传播。三是土官。明朝在大理地区册封大量土司,土司之间、土官和州县之间形成政治平衡。土官在本地打击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服从明朝的统治,同时本地经济的货币化促进了山乡流动、经济发展、身份分流和阶层整合。按照作者的建构,西南大理人群各有不同的族群、宗教、阶级类属,“国家”和“地方”各司其职并因应互动,“王朝秩序”由此得以在该地确立并维持。
作者简介
连瑞枝,台湾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台湾交通大学人社系暨族文所教授。曾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佛教与王权、传说与历史、地方史与族群关系、边陲人群与历史书写等。著有《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并有《女性祖先或女神》《大理山乡与土官政治》《土官与灶户》《佛寺与家祠》《书写“西南”》等论文,分别刊登于《历史人类学学刊》《新史学》《汉学研究》《社会》等刊物。
目录
绪论
第一部 云之南
第一章 关键的一年
第二章 书写者:华夷之间的历史与神话
第二部 僧侣
第三章 入京的僧侣
第四章 辟邪
第五章 从寺院庄园到乡里社会
第六章 重建仪式秩序
第三部 乡士大夫
第七章 成为士人
第八章 南京归来
第九章 改造佛寺
第四部 土官政治与山乡
第十章 澜沧江沿岸的山乡联盟
第十一章 从山乡盗匪到编民
第十二章 金沙江沿岸的土官联盟
第十三章 土官政治与鸡足山
结语 合法性的追求:仪式权与历史话语权
征引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