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 字数: 67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 作者: 姚中秋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691795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本书所引史料,多据传世典籍;叙述三代古典文明,多据《尚书》《诗经》等五经,参以现代考古发现;对今人重要研究,有所汲取。 ★ 本书概括汉武帝更化改制以来所形成的政制为皇权士大夫共治体制,受钱穆《国史大纲》和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之启发。 ★ 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 ★ 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以完整地揭示中国文明、国家凝定、发育之要素、结构及机制。 ★ 本书是一部历史政治学著述,也即从时间性叙事中掘发塑造今日中国文明与政治的结构性因素。历史政治学的基本信念是:历史活在当下,对中国尤然。 ★ 本书叙述中国历史由尧舜开始,且多据《尚书》等传世文献立论,从中可见中国之道,今日中国正由此道连绵而来。 ★ 本书所关注者乃连续且内在一致的华夏——中国文明之道及其呈现的人心、制度之发生与演进。故本书始于尧、舜,且据《尚书》之典谟篇寻绎尧、舜之道。 ★ 本书系由《国史纲目》(海南出版社 2013 年 10 月版)一书经全面增删修订而来。此次修订保留了原书框架,书中章节有合并、有添加,至于词句,则修订甚多,有些章节近乎重写,篇幅亦增逾十万字。
内容简介
中国何以可大可久?此为研究中国政治、文明者所无法回避之“天问”。本书之作,正为回答:中国何以规模如此庞大而历史连绵如此悠久?近世中国何以屡遭失败而今日却能大步走向文明复兴?故本书虽系统叙述中国历史,但不求面面倶到,亦无意于详述具体的人、事、制度之变;作者之志,在于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主要线索,揭示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文明和政治体成长的过程,探索其中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概言之,本书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中心,刻画两者共同塑造超大规模的文明与政治共同体、并持续生长扩展之历程,呈现中国可大可久之道,故谓之“可大可久:中国政治文明史”。从专业角度说,本书融政治思想史、制度史和事件史为一体,着重揭示其间之互动关系。世界秩序正在大变动之中,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个变动、调适过程将充满风险和艰难,但可以预料,中国文明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必将行于更为广阔的的世界,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作者简介
姚中秋,笔名秋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早年对西方法政思想和制度有深入研究,出版译著十余种;近十余年来深入研究经学、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出版著述十余种,包括《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等。
目录
自序.................................................................................................................................. 1 卷一  政教肇造:从尧舜到周公 第一章 尧舜之道.......................................................................................................... 3 一、尧、舜之前的文明积累 3 二、帝尧合众邦为统一的华夏国家 8 三、敬天优选,立孝为教 12 四、中国政治基本原理:天下为公 15 五、帝舜制礼作刑 19 六、帝舜建立第一政府 23 第二章 王道之初建.................................................................................................... 27 一、皋陶作为第一位思想家 27 二、皋陶阐发天道治理观 29 三、《禹贡》与国家的疆域自觉 33 四、王道之本:厚生养民 35 五、王权政治的第一次危机 38 六、第一次革命与殷商之制 39 第三章 殷周革命........................................................................................................ 43 一、周人的兴起与其精神气质 43 二、周文王之受命 45 三、周武王完善革命理论 49 四、《洪范》:王道大典 51 五、周之封建天下 55 六、封建制:多中心的间接统治格局 57 第四章 周公制礼........................................................................................................ 63 一、平定叛乱,营建洛邑 63 二、构建天命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66 三、忧患意识与道德自觉 68 四、建立宗法制,提升王权公共性 70 五、再次封建,完善君臣之礼 73 六、初建官僚制 76 卷二  封建制:以西周、春秋为典范 第五章 君臣之道........................................................................................................ 81 一、君臣关系之建立程序:策名委质 81 二、君臣权利—义务之相互性 84 三、封建伦理规范:主忠信 86 四、君臣关系的自愿性:以义而合,不合则去 88 五、反抗的权利:弑君正义论 91 第六章 君子群体........................................................................................................ 95 一、社会分工中的君子群体 95 二、君子之德行 97 三、君子之治理技艺 100 四、君子之威仪 103 五、君子文明 105 第七章 共同体主义.................................................................................................. 107 一、井田制与基层共同体 107 二、君臣为“朋友” 109 三、君子共和 111 四、君位继嗣之共决 114 五、国人起义与共和 116 六、君有合族之道 118 第八章 礼治.............................................................................................................. 121 一、礼是习惯性规范 121 二、祭祀天地鬼神之礼 123 三、经礼作为非成文宪法 125 四、周王在礼之下 128 五、司法过程中的司寇和史官 132 六、统治权之诉 133 七、军礼:以兵为刑 135 第九章 蛮夷戎狄及其中国化.................................................................................. 141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之分别 141 二、对待蛮夷戎狄的两种策略 143 三、西周国家与蛮夷戎狄 145 四、“诸夏”认同与尊王攘夷 147 五、楚、吴、越的中国化 151 卷三  大转型:从孔子经秦始皇到汉武帝 第十章 圣人孔子...................................................................................................... 157 一、删述六经,凝定中国之道 157 二、创立儒学,开启专业学术 161 三、兴起文教,养成平民为君子 166 四、诸子皆出于孔子 170 五、政、学两分或治、教两分 172 第十一章 诸子百家.................................................................................................. 175 一、百家争鸣之兴起 175 二、儒家思想议题之拓展、深化 178 三、兵家之勃兴 182 四、作为国家构建学的法家 184 五、墨家作为原始的新兴宗教 186 六、《道德经》与庄子 188 七、名家与刑名术 191 八、纵横家的国际战略构想与操作 192 九、阴阳学的兴起与广泛影响 193 十、杂家:百家争鸣的总结 195 第十二章 战国王权制.............................................................................................. 197 一、封建解体,王权兴起 197 二、编户齐民:相互平等的国民 200 三、子夏提供知识,魏国率先变法 203 四、全民战争与常备军 205 五、郡、县的出现 207 六、官僚制 208 七、统一适用全民的法律之治 210 第十三章 秦制:皇权官僚郡县制........................................................................... 215 一、确定国家精神:秦穆公与由余 215 二、商鞅的国家构建学与其变法措施 217 三、统一的皇权官僚郡县制之建立 223 四、超大规模的现代国家 227 五、规模难题与焚书事件 229 六、秦朝速亡之谜 232 第十四章 汉初黄老之治.......................................................................................... 239 一、革命新形态:平民革命 239 二、汉承秦制 241 三、封建之重建与终结 244 四、黄老之术 246 五、匈奴兴起与汉朝困境 248 六、早期资本主义恶性发展 250 七、酷吏群体之兴起 252 第十五章 早期现代性.............................................................................................. 255 一、政治平等与财富不平等 255 二、人的普遍离散化、个体化 257 三、神仙迷信与长生不死妄想 261 四、物质主义人生观 263 五、追求富强:物质主义国家观 265 第十六章 归向道统.................................................................................................. 269 一、儒家之优势 269 二、陆贾命题: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 271 三、叔孙通制作礼仪 273 四、贾谊之更化改制构想 275 五、武帝初年王臧之更化改制 277 六、汉武帝归向道统,立经学为王官学 279 七、“文教国家”之形成 282 第十七章 第二次立宪.............................................................................................. 285 一、汉初两条变革路线 285 二、文教的建制化 289 三、建立察举制,选贤与能 292 四、打击豪强,抑制资本主义 295 五、建郊祀之礼,恢复敬天 298 六、反击匈奴,以安定中国 300 七、张骞凿空,构建西域天下秩序 302 八、国民凝成与“汉人”意识初兴 303 九、儒生激进改制,王莽身死名裂 306 卷四  士族社会:从汉武帝到安史之乱 第十八章 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 311 一、儒家士大夫群体之特质 312 二、五经大义作为根本法 314 三、皇权与士大夫之共治 317 四、经义、刑律、礼俗之多元共治 320 五、循吏:权力与教化之共治 324 六、社会组织与政府权力之共治 326 七、共治型国家:“霸王道杂之” 330 第十九章 士族之盛衰.............................................................................................. 333 一、士族的形成 333 二、东汉士风与名教 336 三、汉末名士与清议 340 四、曹魏对士族之利用与压制 342 五、西晋之再封建化 347 六、东晋政权的脆弱平衡:王与马,共天下 350 七、南朝皇权复兴与士族衰亡 353 八、士族与个体化艺术之出现 355 第二十章 族群之冲突与融合.................................................................................. 359 一、胡人统治者已部分中国化 359 二、北方士族之文明坚守 362 三、北朝政权之中国化及其反复 365 四、北周的族群融合与隋唐国家之建立 370 五、隋唐以“南朝化”推进中国化 372 六、西域天下秩序的扩展 376 第二十一章 神教之勃兴.......................................................................................... 379 一、道教之初兴 379 二、佛教之传入 381 三、佛教大规模传播与建制化 383 四、道、儒之间的会通 386 五、道、佛之间的冲突 388 六、儒、佛之间的辩难 390 七、佛、儒之间的会通 392 八、佛教中国化,丰富中国文明 394 卷五  科举社会:从中唐到明清 第二十二章 中唐之变.............................................................................................. 401 一、精英崇信释老,国家精神散乱 401 二、安史之乱与北方再度胡化 404 三、经济文化中心之南移 406 四、均田制解体,农民获得自由 408 五、商业繁荣与市镇发展 411 六、海洋贸易与东亚天下秩序 413 七、科举制创造新兴士人群体 415 第二十三章 宋代学术重建...................................................................................... 421 一、韩愈:首倡道统 421 二、范仲淹:道德自觉与天下情怀 424 三、宋初三先生:宋学初兴 426 四、欧阳修:经史之学与文章之道 428 五、王安石:始创道学 431 六、濂、关、洛学道学范式之形成 433 七、朱子与道学家共同体 438 八、佛教完成中国化 441 第二十四章 宋代政制.............................................................................................. 445 一、转向文治,完善科举制 445 二、祖宗之法作为宪法惯例 449 三、经筵制度:帝王养成之法 453 四、共治成为基本政治共识 456 五、财政危机与变法努力 459 六、“国是”与士人政党政治 461 七、执政与台谏的分权制衡 464 第二十五章 农牧混合国家之建立.......................................................................... 471 一、辽与金:跨长城国家 471 二、宋朝的战略劣势与南北对等的国家间关系 474 三、忽必烈的中国化及其限度 478 四、明代政制:归正与其限度 483 五、清朝的矛盾:正统但专制 489 六、疆域一统与中华民族之熔铸 493 第二十六章 宋明社会自治...................................................................................... 499 一、士人群体的扩大与士绅的形成 499 二、书院讲学与士人结社 502 三、宗族与祠堂:庶民之重新组织 506 四、平民之礼与乡约 509 五、士绅主导的自治性福利机制 513 卷六  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从郑和下西洋至今 第二十七章 参与构造现代世界体系..................................................................... 519 一、蒙古人打通亚欧大陆 519 二、中国技术和人文精神之西传 521 三、郑和下西洋与印太天下秩序 524 四、明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528 五、白银全球化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530 六、基督教入华与中西文化冲突 534 七、18 世纪的中学西渐 536 第二十八章 外围化下的危机与贫弱..................................................................... 541 一、海陆之间的战略两难困境 541 二、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危机 543 三、欧美帝国主义之兴起与入侵 545 四、士人反思失败,寻求富强 550 五、外来宗教与大叛乱 553 第二十九章 士大夫政治之回光返照..................................................................... 555 一、清代中期的学术转向 555 二、湖湘之学的特质与复兴 557 三、湘军:秀才加农民 560 四、同治中兴:共治体制之回归 563 五、寻求自强:洋务运动 566 六、权力地方化与现代化的迟滞 569 第三十章 传统政教体系之瓦解.............................................................................. 573 一、帝国主义重压下的全面政教危机 573 二、康有为:激进主义之滥觞 575 三、张之洞:保守主义之阐发 579 四、梁启超:国家主义之高唱 582 五、华北社会危机与义和团运动 584 六、新政:传统文教体系之瓦解 586 七、清末立宪与政治的全面地方化 590 八、共和政治失灵,国家濒于解体 593 九、新文化运动:对文教的最后一击 595 第三十一章 剥极而始复.......................................................................................... 599 一、孙中山:从排满革命到五族共和 599 二、军绅政权与国家衰败 602 三、五四运动:民族主义的反帝自觉 606 四、新儒家思想之初生 608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民党改组 610 六、国民党的保守转向与政治衰败 613 七、抗战建国与文化建设的民族自觉 616 八、抗战胜利,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618 第三十二章 初步实现富强...................................................................................... 621 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21 二、大一统重建与抗美援朝战争 626 三、苏联援助下的重工业化 629 四、党政国家作为资源的高效动员机制 631 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挫折 634 六、强干部加强企业家作为工业化的驱动者 637 七、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640 第三十三章 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 645 一、中国文明之可大可久 645 二、中国复兴而与众不同 650 三、中国文化铸就世界秩序新方案 656 参考文献...................................................................................................................... 66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