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见蒙田

再见蒙田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作者: (法)让-米歇尔·德拉孔代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352036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4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蒙田的《随笔集》为线索与解读对象的哲学随笔文集。在数字文明时代,我们需要灵魂补给,于是我们要再次选择蒙田,像他那样遵循本心、言行一致、恣意洒脱、顺应自然与天性。在《再见,蒙田》这本书里,作者让-米歇尔•德拉孔代希望大众不要过度热衷于将蒙田解读为“我们的同辈人”,因为他其实是整个人类的同伴,与其将他拉到我们身边,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他靠近。本书精心提炼了12个主题,如“一个困惑”“一个新时代”“忠诚”“男人和女人”“责任和荣誉”等,他将蒙田打造成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人的傲慢和自尊以及当今社会的空洞和浮躁。是时候静下心来跟随作者开启一场与蒙田的时空对话了!
内容简介
“我们认为蒙田源自一个未知的时代,”让-米歇尔·德拉孔代在他优雅的散文中不无遗憾地说。诚然,蒙田,这位十六世纪的人文主义集大成者对于远离静思、内观、自省的当代人而言是陌生的,我们也未曾真正尝试去体验他的境界,只是断章取义地阐释他的思索与怀疑。我们落入了影视文化和社交网络的陷阱,需要慢慢地填补苍白、空虚的灵魂,于是我们再次选择了蒙田:言行一致,文如其人,顺应自然与天性。 我们与其将蒙田拉到身边,不如走近他、他的时代和他那本洋洋洒洒的《随笔集》。他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的傲慢与自尊。
作者简介
让-米歇尔•德拉孔代(Jean-Michel Delacomptée,1948— ) 法国小说家、随笔作家,因塑造了多位有名人物的文学肖像而蜚声文坛,如蒙田、拉辛、博叙埃、圣西门。曾致力于法国文化外交事业二十年之久,后来从事教育行业,先后任教于波尔多-蒙田大学、巴黎第八大学。他著述颇丰,于2012年凭借《伟大的圣西门》(La Grandeur Saint-Simon)获得法兰西学院路易•巴尔都奖(Le Prix Louis-Barthou),2018年凭借《我们的法语》(Notre langue française)获得法兰西学院埃尔维-德伦大奖(le Grand Prix Hervé-Deluen)。他的作品还有《消失的语言》(Langue morte)、《为一个人而写》(Écrire pour quelqu'un)、《拉布吕耶尔,我们自己的肖像》(La Bruyère, portrait de nous-mêmes)等。
目录
一个困惑
一个新时代
忠诚
男人和女人
责任和荣誉
非学者,非救世主
艾蒂安·德·拉博埃西的位置
野蛮人和朋友
家庭的枷锁
想要自由
自然主义者蒙田
明天
注释
摘要
     一个困惑 第一次阅读《随笔集》时,我二十岁。那时的我既热爱生命又对生命感到失望。以前发生的事情到了如今已模糊不清,可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重大事件却依旧被铭记。即使岁月的变迁让这些事件变了样,但真相依旧存在。它化为骨骼,虽然血肉无存,却正好拥有骨骼的硬度。 谈到二十岁,每个人都知道保罗·尼赞在《阿拉伯的亚丁》这本书开篇所写的一句话:“我不会让任何人说这是一生中好看好的年纪。”这句话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二十岁是一座分水岭。童年渐行渐远而未来却趋向深渊。作者明确指出:“爱情、思想、失去家人、进入成人的世界,这些都是摧毁年轻人的危险因子。”首先是爱情,之后是生活对我们的馈赠和掠夺,这是青年时期的暴风雨。一些歌曲也这样唱道,二十岁是恋爱的年纪。或许吧,但这个年纪的爱情令人无法承受。于是,我在二十岁就遭遇了分手之痛。为了寻求慰藉,我阅读了《随笔集》,它给予我帮助。尽管并未治愈我的伤痛,但缓解了我的痛苦。 虽然在课堂上,我已经接触过这些随笔,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可能不会沉浸其中,或许要尽力踮起脚才能触摸到它们。 它们一边聆听我的心声,一边关注我,向我提供意见:这是一种无声的召唤,可以感知到困扰我的问题并予以评论。这样一种召唤以它特有的节奏、只属于它的笔调贯穿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逐渐解开了我的困惑,缓解了我的痛苦。 到了二十岁,我们很快就会栽跟头。在这个年纪,我们很轻易地会相信一些极其荒谬的事,把动乱错误地当成革命。“五月风暴”(1968年5月)虽然刚刚结束,但这个事件对我而言却并不重要,我的伤痛与那些疯狂的口号没有丝毫关系。那时的我深陷不幸,独自一人,孤立无援,如同田间的稻草人。只有阴云笼罩在我的头顶,飘忽不定,变幻莫测。我开始看《随笔集》,内心很快便得到了安抚。虽然既没有摆脱痛苦也没有走出阴影,但再不像之前那样茫然若失。蒙田扭转了我人生的风向标。 他的作品里有某种让人感到平和的东西。他总是不疾不徐,走着自己的路。他让人意识到一个慢慢膨胀的宇宙,以及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坚定的存在。桌上就摆放着他的《随笔集》,我们翻阅整整几页或一些片段,时而流连于字里行间,时而细细品味。想法产生的过程虽然迂回曲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却从未中断。要发现一种扩张的思想需要耐心,虽然它偏离主题,由矛盾交织而成,但它还是一致的。这本书是一座有组织的迷宫,一堆杂乱无章、一闪而过的想法。混乱的表象被一个隐形并且有序的框架支撑起来。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宇宙,所有一切都在此交织、折叠,在此相连、分开。步入成年的读者在寻找人生道路的途中自信地冲向这个体系,它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复杂的、严密的、总揽全局的。 一部接近适合我们阅读的作品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生,而直接融人这样的作品是一件幸事,甚至是一个奇迹。我们难以自控,步履蹒跚。在迷雾中,我们停滞不前。不稳固的地面,对空虚的恐惧,一片混乱。正是青春期的脆弱引发了这些烦恼,蒙田便为消除这些烦恼而存在。 就像被人们无视的年轻人一样,他从前并不为人所知。 年轻人通过蒙田相识。他们承受着同样的困惑,他们询问是什么困扰着蒙田。他们依赖于蒙田的回答,就好比孩子离不开自己的母亲。蒙田给人的亲近感由此产生。他们也写随笔,因此,如果他们有机会阅读,确切地说是有幸阅读《随笔集》,就会在其中找到这本书带给自身的某种益处,并因此而对蒙田心生感激。鲜少有著作会这样充分引发读者的认同感。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我身上。蒙田十分肯定的是,在书本中,我们学习生活并不比学习死亡更多。但我们仍然要在其中学会平息悲伤。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著作《蒙田》中写下了几乎同样的感受:“面对他的作品,我感觉不是与书相伴,而是一个为我出主意、安慰我的伙伴,一位知己陪伴着我。” 以下说明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实:我们这一代抛弃了书本,被镜中的自己所迷惑,却迷恋上了蒙田。他怀疑自己的后代。面对现在所享有的声望,他可能会目瞪口呆。人们一直在议论他,但从未像最近这样。读者们重新找到或发现了这本书,翻阅、品昧、浏览它,有时也会沉浸其中。先是专家,接着是读者,他们都在仔细研读。这份荣誉是有生命的。人们为他编织的月桂冠不仅缠绕在他的额前,还将蔓延到他头上戴的以防着凉的一顶无边软帽上。他抚慰人心,令人欢喜。或许他一边从怀疑论的高度去嘲讽它,一边又会为它感到高兴,因为他珍视他的《随笔集》,就如同父亲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靠前地催生了如此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从浅显易懂到博大精深,都发人深省,甚至有些作品理所当然地被打上书店畅销书的印记。对这部著作的研究超越了对其他任何一位法国作家的研究:自《随笔集》首次出版以来,诸多成卷的书籍、论文、传记、教材、哲学论著、文章、讲座、座谈会、研讨会都以它为主题,这些研究和出版物进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