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印度的发现
字数: 567千字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出版日期: 2017-04-01
商品条码: 9787208137684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4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10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尼赫鲁于1944年5月-9月在狱中写的一本关于印度过去的历史和正经历的现实的书。在书中尼赫鲁的传奇生涯与印度的悠久历史和恢弘的解放运动交相辉映。全书分十章,前两章主要谈他对周围世界和人生问题的看法,并讲述了自己近期的经历和感受。第三到第六章主要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诸方面讲述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历史,突出印度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多样性中所体现出的一致性。第七、八两章是讲述近代印度的历史,也就是英国统治时期的历史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历史。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介绍当时印度所经历的事件并提出他的一系列对现实和未来的看法。
作者简介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1889-1964),印度共和国任(1947-1964),印度现代民族国家的。
尼赫鲁诞生在印度一个婆罗门贵族家庭,从16岁起在英国哈罗公学度过了中学时代,两年后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21岁时又进入伦敦法学院攻读法律。毕业后,他投身于印度民族解放斗争,参加过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者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继承了甘地的衣钵,逐渐成为印度国大党的。从1921年至1945年,他先后9次入狱,在狱中撰写了《尼赫鲁自传》《尼赫鲁世界史》和《印度的发现》等重要著作。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后,尼赫鲁成为印度历目前任。他在任期间,曾于1954年访问过中国,并与共同提出了有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印两国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和构建和平的靠前环境做出了很好的贡献。
尼赫鲁常被称为“博学的尼赫鲁”,在历史、生物学、诗歌、戏剧等领域有广泛爱好。他曾谦虚地说:“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只是爱好者。”但是尼赫鲁的几部历史作晶充分显示,他的历史知识与见解是十分精深的。梁本彬(译者)
重庆市翻译家协会会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翻译教师,长期致力于人文类图书翻译,出版译著数十本,包括《第三帝国》《法国外籍兵团》《激战时刻》《坚不可摧》等。
目录
中译本序言
序
章 亚马那加堡垒
一、二十个月
二、饥荒
三、争取民主的战争
四、在狱中对时间的感觉对行动的要求
五、“过去”对于“现在”的关系
六、人生哲学
七、过去的负担
第二章 巴登外勒,洛桑
一、卡麦拉
二、结婚和婚后
三、人类的关系问题
四、一九三五年圣诞节
五、死亡
六、墨索里尼回国
第三章 探索
一、印度历史的全景
二、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三、印度的力量和弱点
四、寻找印度
五、印度母亲
六、印度的多样性和一致性
七、旅行全印度
八、大选
九、群众的文化
十、两种人生
第四章 印度的发现
一、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二、亚利安人的到来
三、什么是印度教
四、最古的记载经典与神话
五、《吠陀》
六、人生的肯定与否定
七、合并与调整种姓制度的开始
八、印度文化的持续性
九、《奥义书》
十、个人主义哲学的好处与坏处
十一、唯物主义
十二、史诗 历史、传说与神话
十三、《摩诃婆罗多》
十四、《薄伽梵歌》
十五、古代印度的生活和工作
十六、大雄和佛种姓
十七、旃陀罗笈多王和阁那迦 孔雀王朝帝国的建立
十八、国家的组织
十九、佛的教义
二十、佛的故事
二一、阿育王
第五章 世世代代的回忆
一、在笈多王朝下的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二、南印度
三、和平发展与作战方法
四、印度对自由的要求
五、进步与安定
六、印度与伊朗
七、印度与希腊
八、古代印度戏剧
九、梵文的生命力与持久性
十、佛教哲学
十一、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十二、印度教怎样同化佛教
十三、印度的哲学看法
十四、哲学的六大派别
十五、印度与中国
十六、在东南亚的印度殖民地和印度文化
十七、印度艺术在国外的影响
十八、古代印度艺术
十九、印度的国外贸易
二十、古代印度的数学
二一、发展与衰微
第六章 新的问题
一、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二、阿拉伯文化的繁盛及其与印度的接触
三、伽色尼的麦哈慕德和阿富汗人
四、印度一阿富汗人
印度南部
维查耶纳伽尔
巴卑尔
海权
五、混合文化的合成及成长
闺阃制度
克比尔
师尊那纳克
艾密尔?胡斯鲁
六、印度的社会组织
集团的重要性
七、农村自治
苏克拉的《政术精华》
八、种姓制度的理论与实际
大家庭
九、巴卑尔与亚格伯
印度化的过程
十、亚洲及欧洲在机械进步及创造能力上的对比
十一、共同文化的发展
十二、奥朗则布开倒车
印度民族主义的滋长西瓦吉
十三、马拉塔人和英国人的争夺霸权英国人的胜利
十四、印度的落后以及英国人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优势
十五、兰杰?辛格和杰?辛格
十六、印度的经济背景两个英国
第七章 最后阶段(一)英国统治的巩固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帝国的思想意识新的种姓
二、孟加拉的掠夺物帮助了英国工业革命
三、印度工业的摧毁和农业的衰败
四、印度初次成为另一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附属体
五、印度土邦制度的成长
六、英国在印度统治的矛盾
罗姆?摩罕?罗易
报纸
威廉?琼斯爵士
孟加拉的英国式教育
七、一八五七年的大起义种族主义
八、英国统治的伎俩均势与对称
九、工业的成长各省不同之点
十、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中的改革以及其他的运动
十一、凯末尔帕夏
亚洲的民族主义
伊克巴
十二、重工业的开始
铁拉克和郭克雷
分别选举单位制
第八章 最后阶段(二)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一、中产阶级的束手无策甘地出现
二、甘地领导下的国民大会党成为一个生气蓬勃的组织
三、各省的国大党政府
四、印度的动力与英国在印度的保守主义
五、少数派问题
伊斯兰联盟
默?艾?真纳先生
六、国家计划委员会
七、国民大会党与工业
大工业与农村工业
八、政府阻碍了工业发展
战时生产是正常生产的转变
第九章 最后阶段(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国民大会党拟定一种外交政策
二、国民大会党对战争的态度
三、对战争的反应
四、另一次国民大会党的提议和英政府的拒绝
温斯顿?丘吉尔先生
五、个别人的和平抵抗
六、珍珠港事变以后
甘地与非暴力主义
七、紧张
八、克里浦斯爵士来到印度
九、挫败
十、挑战:退出印度的决议
第十章 还是亚马那加堡垒
一、一连串发生的事件
二、两种背景:印度和英国
三、群众的骚动和被镇压
四、国外的反应
五、印度的反应
六、印度的疾病
饥荒
七、印度的动力
八、印度发展受到阻挠
九、宗教、哲学和科学
十、民族观念的重要性
印度变革的必要性
十一、印度:分割的还是成为强有力的民族国家,或是超民族国家的中心?
十二、现实主义与地理政治学
世界的征服或世界的联合
美国与苏联
十三、自由与帝国
十四、人口问题
出生率的降低和民族的衰微
十五、理解旧问题的新途径
十六、结束语
后记
索引
摘要
章亚马那加堡垒
一、二十个月
亚马那加堡垒。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三日。
自从我们被解到这里已经有二十多个月了,我第九次入狱也过了二十多个月了。当我们到达这里时,在变得越来越阴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微光的一弯新月正欢迎着我们。月亮逐渐变圆的光明的上半月正在开始。从此以后,每次新月光临,都提醒着我入狱的另一个月已过去了。我上次入狱也同样与新月俱始,刚巧在灯节之后。这经常在狱中陪伴着我的月亮随着亲密熟悉程度的加深而愈来愈滋长着友谊,它使我想起这个世界的可爱、生命的茁长和凋谢、黑暗后的光明、死亡与复活相互替承而永无止境。它老是在变化着,可又老是一个样儿。我曾经观察过它的种种形象、种种情态;有时在黄昏时刻当影子变长的时候,有时在更深人静的时候,有时当破晓的时候,黎明所发出的清香和草木飒飒的声音又带来了来日的希望。计算天数和月数,月亮是多么有用啊,因为在人们可以看得见它的时候,它的大小与形状相当准确地指示出这是一个月中间的某。它是简便的日历(虽然一定要时时调整),对田地里的农民来说,在指出时日的推移与季节的逐渐变易上,它是一个很方便的日历。
三个星期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所有外界的消息全被隔绝。与任何东西没有接触,没有会客,没有信件,没有报纸,没有无线电。甚至我们的在此处的事实,都被假定着是国家机密,除管理我们的官员外,不让任何人知道;可怜的机密啊,其实全印度都知道我们在那儿。后来,报纸准看了;若干星期后,近亲写来的关于家庭情况的信件也准许看了。但在这二十个月当中,没有会客,也没有其他的接触。
这些报纸登载着经过严密检查的新闻。可是它们给了我们关于那正在毁灭大半个世界的战争以及在印度我们的人民受到怎样的遭遇的一些概念。除掉成千成万的人未经审判而被关在监狱中或拘营中,成千的人遭到枪毙,成万的人从学校和学院里被赶出来,以及与戒严法并无区别的一种法令已颁布施行于全国,恐怖和震惊使得大地变得黑暗之外,我们对我们这些人民的情况知道得太少了。他们的处境更要糟,远比我们要糟得多,那些成千成万在监狱中的人们像我们一样未经审判,他们不仅不能会客,而且没有信件和报纸给他们看,甚至连书籍都难邀准许。很多人因缺乏营养的食品而患病;有些我们的亲爱的人们因缺乏适当的照料与待遇而致死亡。
有成千上万的战俘关在印度,他们多半是由意大利来的。我们曾将他们的命运与我们自己人民的命运作一比较。别人告诉我们:他们是按照日内瓦战俘公约的规定而加以管理的。但是,我们印度监犯和被拘留的政治犯们的生存条件,除了我们的英国统治者们凭他们的高兴随时发布的法令之外,并没有任何公约、法律或规则来加以约束,加以管理。 二、饥 荒
饥荒来临了,它如幽灵一般,蹒跚不定,恐怖可怕非言语所能形容。在马拉巴,在俾查浦尔,在奥利萨,尤其是在孟加拉的富庶而肥沃的省份里面,男女老少因为缺乏食物每天成千成万在死亡。他们就在加尔各答的豪华的建筑前倒地死去,他们的尸体躺在孟加拉的无数乡村中的污浊茅舍里,有的就死在农村的道路和田地上。人们在世界各处垂垂待毙,战场上互相残杀;往往是猝然死亡,常常是壮烈牺牲,为主义而死,为目的而死,在我们这个疯狂的世界里,死亡仿佛是坚定冷酷而不可避免的事,是我们所不能塑造或不能控制的生命的骤然终结,到处有死亡,死亡是太平凡了。
但是在我们印度这里,死亡没有目的、不合情理、没有必要;它是人类无能和麻木不仁的结果,它是人为的,恐怖慢慢地蔓延开来而无法挽救,生命被吞没而枯萎以至于死亡,死神从萎缩的眼睛与干瘪的骨架中向外瞻望,虽然生命还在想苟延残喘。说出这种情况是被认为不妥当或不适合的;要谈论或描写令人不快的话题是被认为粗鲁的举动。这样做法是把不幸的情况“戏剧化”了。虚伪的报道由那些在印度或英国的负责当局发布出来了。但是尸体却不能够视而不见,它们是明摆着的事实。
正当地狱的火焰在毁灭孟加拉与其他地方的人民的时候,不错当局先对我们说由于战时的繁荣,印度许多地方的农民的粮食简直多得吃不了。后来又据说这毛病是归咎于省自治的关系,而在印度的英国政府或在伦敦的印度事务部,因为都是些拘守宪法的人们,不能干涉省里的事务。实际上那宪法被停止、亵渎、不理睬或每天因总督――他的权力是专享而无限的――发布的成百道的法令与条例而变更。那宪法毕竟只是意味着单独一个人的不受控制的独裁统治,他在印度不对任何人负责,而且拥有较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独裁者更大的权力。那宪法通过一些常设的行政部门官员来执行,主要是印度的文官和警察,他们主要对省长负责,而省长就是总督的代理人,即使还有厅长存在,省长也很可以不理睬这些厅长的。这些厅长们,无论是好是坏总是忍辱负重地生活着而不敢违抗从上面来的命令,甚至于连名义上隶属于他们的服务部门的所作所为都不敢加以干涉。
很后,某些措施终于实行了。发出了一些赈济。可是一百万人,或者是两百万人,或者是三百万人已经死掉了;没有一个人知道在这恐怖的岁月里有多少人是死于饥饿或死于疾病。没有一个人知道有多少百万的憔悴了的少男少女和儿童仅仅从死亡中逃出来而肉体和精神已受到损伤和毁坏,而蔓延开来的饥荒和疾病的恐怖仍然笼罩着大地。
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包括不虞匮乏的自由。可是富足的英国与更富足的美国却很少注意到使印度死去几百万人的那种肉体的饥饿,正如他们也很少注意到精神上的燃烧着的饥渴,那种饥渴正使印度人民憔悴衰萎。据说挽救印度是用不着金钱的,而由于战时的需要,载运食粮的船只也不够用。可是尽管政府的阻挠和意欲将孟加拉那幕惊心动魄的悲剧缩小到大力度优惠的限度,但在英国和美国还有其他各处敏感而热肠的男女们都来援助我们了。尤其是中国政府和爱尔兰自由邦,虽然自己的富源不足,又有很多本身的困难,还是给予了慷慨的援助,由于他们曾有过饥饿与穷困的痛苦经验,因此体会得到印度的肉体与精神困苦之所在。印度有一种久远的记忆力,但是任何其他的事情不管记得也罢忘记也罢,她永不会忘怀这些仁慈而友好的行动。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