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文梅陇

人文梅陇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编者:杨建华 著作
  • 出版年份: 2018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2212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建华主编的《人文梅陇》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人文梅陇微论坛”。此论坛是梅陇的文化品牌;此论坛不设选题,从诸子百家到琴棋书画、茶道花道,从西方文化到中国古文鉴赏、诗词习作,从国之四维到坐卧行禅,它就像和朋友谈经论道,以书会友,以文会友,以学会友,为作者和读者打开知识之窗,让大家共同感受文化的魅力。
目录
序  杨建华
《解放日报》老总走进《人文梅陇》
鲍美利传递“开心”到梅陇
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梅陇丛书》首发研讨会
激情来自感动
叶辛献计《人文梅陇》
居民提笔撰写《人文梅陇丛书》
“三长”智慧馨传上海书展
“人文梅陇”摄影大赛获奖作品研讨会
读书节,从“阅读蒋星煜”开始
童世骏梅陇谈“尊严教育”
我们都是大写的人
自产自销“豆腐干”
圆梦大飞机
流浪汉走进图书馆朱
诗人,从嘉陵江走来
爱情与生死
画师的春天
陇上益友情,十年精彩路
空中党课,梅陇开播
客堂间里轧闹猛
蒋星煜读书社梅陇书友研讨会
蒋星煜读书社成立一周年座谈会
《人文梅陇》作品研讨会
最动情的歌是《家住梅陇》
走上大舞台,书记演书记
梅陇朗读者
梅陇绿竹景致多
故事中的两岸情
梅陇人的大山情缘
大血管、小血管与毛细血管
老干部爱读《人文梅陇》
摘要
    鲍美利传递“开心”到梅陇
    2014年10月20日下午,在第八期“人文梅陇微论坛”上,“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鲍美利和她的团队成员,用歌声、琴声及生动的语言,将“开心小屋”的发源和成长历程娓娓道来,打动了梅陇的听众。
    鲍美利,一个78岁的退休音乐教师,用自己的歌声和乐观,改变了一个个老人的晚年。这么多年,许多老人带着各种各样的烦恼,来到“开心小屋”,他们有的沉迷过麻将,有的得过抑郁症,有的家庭不和,但“开心小屋”用神奇的力量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如今,“开心小屋”已发展到22家,成员200余人,还有源源不断的老年人慕名而来。
    论坛现场,鲍美利站在长桌前,双目炯炯,中气十足,绘声绘色地讲述“开心小屋”的故事。演讲中,鲍美利的三位团队成员,分别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各自从“不开心到开心”的经历,情之所至,他们还在鲍老师的钢琴伴奏下,高歌一曲,抒发衷肠――歌声引得四座皆凉,会场中不时爆发热烈掌声。
    论坛很后,众多听众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鲍美利的回答,从容亲切,真实感人,触动了大家情感中很柔软的部分――罗阳六居居民胡晓敏听得热泪长流,情不自禁地上台与鲍老师久久拥抱。
    “开心小屋”用自己的欢声笑语与人生智慧,为梅陇的社区干部、新闻志愿者、《人文梅陇》的作者、读者上了生动的一课。下面,摘录一部分鲍美利与梅陇听众的“互动”:
    问:我退休后心里很失落,没地方玩,只得到原来居住的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去玩,来来回回跑了五年。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介绍,梅陇有一个很开心的地方,叫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在图书馆,一本梅陇办的杂志上有一篇关于鲍老师的文章。我看过以后,就想去龙柏拜访鲍老师,想不到鲍老师今天来了!
    鲍美利:欢迎你来“开心小屋”!退休后“失落”的问题,我们也是蛮多的;对女同胞来讲,还有一个更年期,需要进行调整,心态的调整是健康的保证。
    “开心小屋”里有个成员,觉得一只手弹电子琴不够刺激,她说我不是残疾人,我另一只手也要弹,我能买架钢琴学学吗?她的儿子立马反应:“妈妈,我们马上去买架钢琴,马上买!”孝道,这是多么大的精神安慰啊。他的儿子,原来过年要给长辈红包的,这次新年里发了三个“大红包”:三架钢琴,一个送给老妈,一个送给姨妈,一个送给岳父。岳父以前抽烟很凶,弹上钢琴后,很少抽了。什么是“孝”?不就是让父母“老有所乐”吗?来“开心小屋”,不再孤独。一孤独,你就做“三等”公民了――等吃等睡等死。
    问:看了《人文梅陇》上的文章,知道您的大嫂是有名越剧演员马樟花,想了解一下,您所知道的马樟花?
    鲍美利:我的家,旧社会叫鲍公馆,我是鲍家三小姐。为什么我的“鲍美利”是胜利的“利”而不是美丽的“丽”?因为我爸爸是吃洋行饭的,算是“外资单位”,我家几个姐妹是爸爸到一个地方养一个。我出生在温州,是家里很小的女儿。我出生的时候家里的生意很顺当、很得意,所以叫“鲍美利”。我1936年10月1日生的,1937年到上海来。
    妈妈是贤妻良母,到上海交了上海朋友,喜欢一起去看绍兴戏,虽然大字不识,但绍兴戏看得懂,每次看戏她都要送花篮。当时的演员叫戏子,她们找干爹、干妈,因为生活没有保障,要碰到流氓。我妈妈当时看中了马樟花,这也是缘分。马樟花靠前次来我家时,我才三岁,当她进门时,我从亭子间摔下来,头卡在楼梯间。按迷信来讲,这是不吉利的,但也没什么。然而,马樟花第二次来我家时,我又摔了一跤,我怎么这么触霉头,为什么早不摔晚不摔,她进来两次我摔两次?嫁到鲍公馆,对马樟花来说是翻了个身,有了依靠,我哥哥是大学生,当时和“戏子”的地位相差很远,大学生和“戏子”结婚,在当时是靠前的头一次,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哥哥只得从命。马樟花死了,我哥哥便出国去了。马樟花从订婚结婚到死去,只有两年时间,对家里的损失却很大。P15-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