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 字数: 17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坤著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718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至今仍然欣欣向荣,文化起了关键性作用。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热”“国学热”已经显现的今天,如何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界定、概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务之急。面对现状,青年学者赵坤的新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系统阐释,深度挖掘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能够帮助人们理清文化思路、发现文化价值、剔除文化糟粕、避免文化盲目,是一部适合社会大众、文化工作者、领导干部、在校师生阅读的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15MZD044)阶段性成果。本书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角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分析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挑战,总结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教训,探索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途径,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理论阐发和实践指导价值。
作者简介
赵坤,男,1984 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现为空军某训练基地政治工作教研室讲师。曾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和出版论著二十余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四、学术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一、基本概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科学评价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评价问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评价的影响因素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评价标准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评价结论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一、凝聚整合价值二、借鉴启发价值三、德育教化价值四、审美娱乐价值五、文化产业价值 六、世界和平发展价值第五章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和挑战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机遇 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挑战第六章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经验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教训第七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途径 一、基本原则——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二、具体方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依靠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结束语: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导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平发展做出了很好贡献。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碰撞交锋中,中华文化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批判,甚至遭到了某些人的抛弃、破坏。“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第2版。传承中华文脉,复兴中华文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神圣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民间和学术界也掀起了“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较为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持,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在这种背景下,重新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丰富内涵,努力探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方法途径,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对待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持革命性的批判,又坚持科学性的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必须与传统进行“最的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这里的“传统”是指阻碍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旧制度和旧思想,并不是指一切传统文化。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传统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基础,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它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不是全盘抛弃,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苏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思想分歧,明确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5页。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等人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科学方向。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对于如何“承继”,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还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接收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提到要利用传统文化,他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又有了新的发展。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封建主义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而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5页。指出:“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如何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系统的阐释和指导。(一)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繁荣稳定,既需要适宜的地理环境和雄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第3版。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伟大梦想需要伟大力量,伟大目标需要文化支撑。习近平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第1版。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优势。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第1版。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国梦顺利实现。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第1版。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扎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和有益借鉴。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