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农科耀南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服务

农科耀南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服务"三农"纪实

  • 字数: 2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423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是全局稳定的“定海神针”。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服务“三农”的领头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方面,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其间也产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2018年,南方农村报社开启了农科故事的追寻之旅。十余名记者采访水稻所、果树所、蔬菜所、作物所、植保所、动科所、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茶叶所、动卫所等16个研究所的专家,通过实地访谈、专家解读、案例再现等形式,挖掘来自科研一线的鲜活故事,探寻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
目录
第一章 底气——引领农业科技的先锋1
农科平台铸就创新之魂1
成绩丰硕满结希望之果2
一、追寻辉煌足迹,书写水稻传奇3
二、岭南佳果,香飘四季7
三、瓜类蔬菜的创新与荣耀11
四、旱地变良田,农户喜丰收13
五、新时代植物医生,农田庄稼守护神17
六、水产养殖担使命,畜禽育繁谱华章19
七、设计创制营养食品,致力提升国民健康21
八、改良土壤、改善生态、改变未来29
九、聚焦动物疫病防控,勇攀兽医科技高峰33
十、智育农经,慧泽"三农"35
十一、一个茶品种支撑一方茶产业36
十二、洋兰国产化,国兰世界化38
十三、构筑组学技术平台,建设农科"诺亚方舟"40
十四、"监"守质量安全底线,走出特色发展之路43
十五、工厂化生产模式,服务广东设施农业45
……

摘要
     第一章 底 气 ——引领农业科技的先锋 农科平台铸就创新之魂 广东省农科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改善科研试验条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提供阵地和舞台。随着各类平台建设日臻完善,省农科院发挥了大学和企业不可替代的技术创新和转移作用。 目前,省农科院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有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观测试(实)验站6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3个,广东省公共实验室3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种质资源圃6个,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圃3个,广东省、广州市共建种质资源圃(库)11个,收集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4万余份。重量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原原种基地、国家品种改良分中心共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广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以省农科院为依托,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联合共建中国农业科技华南创新中心,整体科研条件达到国际优选水平。在广州白云区建设20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是广东广州重量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部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成绩丰硕满结希望之果 进人2l世纪,省农科院屡创佳绩,一直位居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前列,农科人勤勉奋进、孜孜以求,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不断斩获新成果。 2001_2019年,省农科院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350项,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86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参与,排第7)、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奖银奖1项;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贡献奖1人;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4项、二等奖65项、三等奖113项;获广东专利奖金奖1项、优秀奖2项、杰出发明人奖1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74项、二等奖136项、三等奖36项。 其间,省农科院通过审定、登记、鉴定品种1243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品种212个、广东省审定品种933个;获授权专利913件;获植物新品种权137个;制修订地方及以上标准140项,其中国家标准7项,行业标准74项;获软件著作权358件;发表科技论文10904篇,其中SCI论文1619篇;出版著作481部。 一、追寻辉煌足迹,书写水稻传奇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为丁颖教授于1930年创立的中山大学稻作试验场,主要开展稻种资源、品种培育、分子生物技术、耕作栽培、生理生态等公益性研究、成果推广转化与“三农”服务工作。至今获科技成果奖励245项,其中重量17项、省部级114项;获授权专利36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获植物新品种权79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948个(次),其中重量审定170个(次);育成在生产上累计种植1000万亩(1亩一0.067公顷)以上的品种31个。为水稻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引领水稻矮化育种,开创农业发展目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 以黄耀祥为首的大批育种专家们,经过大胆创新、艰苦探索,通过利用引进的矮秆资源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进行杂交与系选,于1959年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籼型半矮秆水稻高产品种——“广场矮”,开创了一条水稻矮化育种新途径。 水稻矮化育种的成功,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与墨西哥的小麦矮化育种一起,并称为农业发展目前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矮化育种成功还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继“广场矮”培育成功之后,很快又相继育成了“珍珠矮”“广解9”“广陆矮4号”“广二矮”“双竹占”等矮秆品种,逐步实现了矮秆品种的熟期配套。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省基本实现了早稻品种矮秆化,大面积种植每亩产量由过去的200一-250公斤,迅速提高到350—400公斤。与此同时,矮秆水稻快速向中国南方各省扩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稻籼型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累计高达1.5亿亩,其中“广陆矮4号”在长江流域双季稻区种植面积之大,利用时间之长,为常规稻矮秆籼稻品种之冠。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南方籼稻区基本全面实现了水稻品种的矮秆化。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