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全新教养:这样读懂孩子心理

全新教养:这样读懂孩子心理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马志国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889913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国十余名心理教师联合推荐。邀请了来自北京、深圳、福州、重庆、湖南、山西、哈尔滨、大连、长春、鄂尔多斯等地的十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对这本书进行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有名心理学家马志国先生在从事幼儿心理咨询工作中,多年积累的智慧结晶,里面的案例真实而丰富,且具有代表性。本书精选了90个很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故事,结合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热点,从幼儿的成长心理、跟家人的沟通心理、才智心理发展、人际心理发展、心理偏差分析、入园的幼儿心理探究等六个方面剖析家长在幼儿家教过程中的心灵困惑,时时记录家长在家教中的心路历程,通过家长自述、心理解析及专家建议的模式,呈现真实场景,为家长量身定制了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马志国,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未来教育家》等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专家。出版著作30余部,入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部典籍。
目录
章 你的焦虑来自不懂孩子的心――探索幼儿的成长心理
宝宝抓咬妈妈是为了表达情绪
接纳孩子的反抗
每个孩子都有讨人烦的阶段
管教“小暴徒”需要讲究方法
做个“懒妈妈”,做个“狠妈妈
孩子需要科学的性启蒙
孩子喜欢在墙上涂鸦,我该不该制止他?
从开始就不和孩子讲条件
与其吼孩子,不如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爱穿妈妈裙子的小男孩
家长的惩罚是孩子犯倔的原因
孩子,哭吧哭吧不是罪
别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
拆玩具是孩子探究新事物的途径
孩子的攻击性从哪里来?
“好情绪”与“坏情绪
孩子喜欢夹腿是不是学坏了?
如果你也有一个任性的孩子
孩子打架为什么喜欢抓人脸?
不听话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吗?
换个角度看孩子说话不算话
孩子天生不会撒谎
第二章 优选的教育在家庭――幼儿与家人的沟通心理
不会鼓励孩子的家长很失败
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
父亲,开始和孩子对话吧
管教孩子,父母要配合默契
缺乏父母陪伴的成长是不完整的
离婚后该怎样爱孩子
老人应给孩子有度的爱
祖辈怎样伴孩子成长?
老人带娃,你怕了吗?
第三章 让学习成为一件简单的事――幼儿的才智心理发展
孩子的智商有多重要?
教育孩子错过关键期怎么办?
认识“我”好难
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给孩子一张习惯养成清单
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有一种爱叫放手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病吗?
这样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对了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好奇宝宝
快乐的孩子都是一点点教出来的
恭喜你,孩子话多了
孩子看书“上瘾”了,该怎么办?
别急着教孩子知识,培养兴趣更重要
孩子画画反映了什么心理?
孩子贪玩,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应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你的孩子是“天才”吗?
艺术班,到底上还是不上?
第四章 在与人的交往中认识世界――幼儿的人际心理发展
你听懂孩子的哭声了吗?
眼神是孩子内心的一面镜子
孩子为什么变内向了?
别否定孩子的胆小
孩子爱玩游戏不是错
好玩具不一定是花钱买的
孩子为什么喜欢模仿“坏人”?
换一种视角看待孩子的“人来疯
如何教孩子交际礼仪?
孩子挨欺负了,该不该教他打回来?
孩子的嫉妒情绪是一场小感冒
孩子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家长该不该干涉?
有一种小心思,叫说话兜圈子
让孩子安心长大
怕生,是适应能力问题
不让亲近是安全感的缺失
如果你也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礼物
孩子不敢说话,有时只是需要家长的鼓励
第五章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幼儿的心理偏差分析
心灵被伤害的孩子
忽视孩子就是“教育事故
“儿童电视孤独症”,你听说过吗?
孩子“梦游”是怎么回事?
说话结巴不可怕
“装病”都是不得已?孩子为什么要装病?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我该惩罚他吗?
让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得更顺利些
孩子多动是得了“多动症”吗?
让男孩像一个男孩
第六章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要入园的幼儿心理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我该做什么准备?
拥抱孩子的分离焦虑
不是孩子不乖,是他不适应
入园天至关重要
这样挖掘孩子的潜能就对了
如何不再“押送”孩子入园
让孩子在互助氛围中成长
孩子住宿or不住宿幼儿园?
小学生活vs幼儿园生活
附录亲子心理测试
测试一:你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测试二:你的孩子是哪种依恋类型?
测试三:你们的亲子关系好不好?
测试四:你是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吗?
测试五:父母是怎样的关系类型?
测试六:孩子入园,家长的分离焦虑是什么样的?
测试七:你的家人心理亲和度如何?
摘要
    接纳孩子的反抗
     晓欢是个两岁左右的男孩,大家都说他是个乖孩子。晓欢从生下来,家人几乎没听过他哭闹,没看过他磨人。用晓欢姥姥的话说,我们宝贝咋这么乖!可是,很近大家却发现,晓欢不那么听话了,不那么乖了,什么都要插手,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常常是大人越不让干的,他越要干,大人追来了,他就跑。
     晓欢姥爷每天都要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样刊。过去,晓欢就等着大人给他打开牛皮纸信封,才拿过去玩。现在可不行了,他非要自己拆开信封不可。有,晓欢拆不开信封才递给妈妈,那意思是让妈妈起个头,妈妈却直接全给拆开了。好家伙,晓欢又哭又闹,那意思是,我要自己拆,谁让你给全拆开了?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大人说那个东西危险不要碰,晓欢非要伸手,说不听,拦不住,非要闹到被大人打屁股。还有,晓欢和他的姥姥从外面回来,该上楼了。晓欢却还要在下面玩,说什么也不肯上楼,常常是弄得妈妈和姥姥不知如何是好。本来一个很乖的小男孩,现在怎么变得这样了?
     ――晓欢的故事
     听听专家怎么说 孩子到了反抗期
     晓欢的表现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他只是到了反抗期。
     什么是反抗期?细心观察,随着孩子天长大,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知识经验不断增多,孩子就会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能力不够也要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太听话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反抗期”。反抗期的情况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来得比较早,有的时间比较长,一般从2岁开始进入反抗期,4岁左右达到高峰。晓欢变不乖了就是反抗期的表现,属于来得比较早的。
     孩子到反抗期的时候,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会要求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自己倒水,自己爬到高处去,非要到水坑里玩,非要爬到树上去。这时候,有些性子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动手打孩子了。其实,这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进入了“反抗期”。有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非要选择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被子、特定的讲故事的人;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按自己的主意去做,他如果在试着用积木搭一个楼,尽管搭不好,却不让大人插手,有时会因大人的“好心”帮忙而变得急躁起来,或干脆将积木一把推倒。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会发现,从前听话的孩子突然不乖了,他可能变得很固执,甚至有些自以为是。比如,妈妈刚问他一句什么话,他便不假思索地就回一个“不”字。有的家长说:“孩子本来喜欢吃糖,我顺口问他一句吃糖吗,他却说不吃,好像故意气我似的。”当然,这期间也不全是“缺点”,这时的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为了达到目的,也能想办法克服困难。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反抗期?
     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随着孩子体格的快速发展,身体活动能力也逐渐成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他们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尝试去做新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受伤等原因,都会加以阻拦和,于是孩子就会产生反抗的情绪。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知道孩子的自我意识也是逐渐发展的。在很早的时候,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而在两岁后,他们可以渐渐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进而让孩子产生了挫折感,很终导致了他们的反抗行为。
     孩子心理需求的发展。随着孩子活动能力的增强,探索环境的机会增加,对世界的认知逐渐丰富,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导致孩子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岁前孩子靠妈妈喂食,但2―3岁时他很想自己动手吃完一餐饭,可又掌握不好力量,经常弄得到处都是。如果家长仍用老眼光对孩子,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行为。
     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不成熟。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们主要的宣泄方式,而家长就认为这是孩子在无理取闹,是他们反叛的表现,于是便去制止和反对他们,从而导致了孩子进一步的反抗行为。P16-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