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生活在裂隙 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
字数: 17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 立雯
出版日期: 2020-12-01
商品条码: 978755162241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5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刘瑜 吴声 高群书(@他回精神病院了) 熊培云 联合推荐 ★ 以简白干净的散文为形式,以作者在中美两国十余年的生活体悟与感悟为缘起。 ★ 分为人生智慧、世间真相、处世之道、爱情亲情、中美之间、人文表达、走过之城、生活之历八辑。 ★ 不琐碎,不空泛,以古典静美的方式传递锐利的思想。 ★ 为现代快节奏都市人群提供直抵内心深处的智性文字。
内容简介
一艘船如果不扬帆,任何风一艘船如果不扬帆,任何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信息碎片化、焦虑日常化时代的我们,如果不时常冷萃自我,梳理自知自洽的人生理性,没有坚韧从容的心,生活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生命变得不可承受之轻。《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作者深爱哲学人文,基于她广泛的阅读与多元的经历,在历经波士顿漫长的冬日和太平洋两岸的喧嚣与静寂,逐渐生成自己的人世哲学。在《生活在裂隙:有关“人性、欲望、痛苦与智慧”》中,她试图撕破生活的表皮,让人看到更深的内底,并在这种看见中,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知、平稳的力量与活着的智慧。
作者简介
立雯,八零后,生于江苏无锡,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后获全奖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比较媒体硕士项目。毕业后旅居波士顿,从事过金融、市场、战略等工作,现任国际创新咨询公司frog全球市场总监。十余年来,以“异乡人”之眼,借商业之遇,观人世冷暖,察人性百态,一一诉诸文字。微博ID:@立雯。
目录
第一辑 智慧能使人站到生命之上
“生命在则欲望不止,欲望不止则痛苦不息。”
人性比你想的复杂/002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004
如何成为智慧之人/007
无用之学之有用/010
“逆来顺受”的智慧/013
当下的力量与幸福感/016
欲望的万有引力/019
快乐的本质/022
苦难的底色/025
放下方得解脱/027
大多数人是如何平庸化的/030
天才的月亮/033
爱好也是解药/037
克服油腻的惯性/040
人以群分/042
成于人合,败于不合/044
矛盾与创造力/046
自由即自律/048
自足的智慧/050
用回忆证明来过这世界/052
衰老的亮度/054
遗忘的时代/056
生活的箴言/058
人的样子/060
取舍的能力/062
生死为边界,困局即出口/064
第二辑 液态时代一切的坚固都在消散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崇拜与荷尔蒙,缺的是冷静的注视与理性。”
世间一切皆假说/066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068
舆论的乌合/070
偶像崇拜都是造神运动/072
警惕自传/074
固态与液态时代/076
加速时代的异化/079
每个人都渴望回声/082
人群的秩序/084
幸福与贫富/086
争辩背后的我执/088
量化时代/091
人工智能与人的创意/093
被观看的价值/095
第三辑 圆润人际须照见自我与他人
“共情能成为连接你与另一个生命的桥。”
真诚是稀缺品/098
什么样的人是大将之才?/100
职场上的岗位人格/106
公司平台与个体价值/108
人的多面性/110
“共情”的素养/112
体育教育与合作精神/115
嫉妒的天性/128
自私的抱怨/121
人的修养在于克制/123
敏感之美/125
青春的凶猛/128
人生无须太着急/130
人际舒适圈/134
深厚的人/136
第四辑 一切美好的关系都须立足友情
“爱情可以成为婚姻的起点,却不足以成为婚姻的支点。”
有关爱情的碎语/138
爱情与婚姻并不同/140
伴侣何如,你便如何/145
人性的围城/147
优选的男女关系/150
父母与孩子的距离/152
一个人远行/155
不必见/157
时间的稀释/158
美貌从不是人生的捷径/159
消解起落/162
你与自己/164
你与他人/165
第五辑 你所见的中美差异也许只浮于表面
“人性是超国界的,差异的只有程度。”
边际人/168
语言与文化/170
简素的美学/172
烹饪,文化的延伸/174
美国人的“城府”/177
第六辑 阅读是每个人纯粹的精神陪伴
“周国平说过,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影像里的人生/182
读书的本质是为了读自己/184
纸质书的庄重/188
多读非虚构的书/190
电影的优选/192
保持言说的钝感/195
第七辑 走过一些城,留住一些剪影
“还是要多旅行,为了看到另一个角度的生命。”
上海的气质/198
波士顿的精神密度/200
图书馆一角的黄昏/203
“慢”生活/205
美中之间,疏密之别/206
上海与波城之秋/208
旅行的意义/210
台湾的舒张/212
第八辑 生活的乐趣在于人的意外
“人都是‘两栖’动物,表面内敛的人往往有最狂野的内心。”
旅美十年后的感悟/216
记忆中年少的碎片/221
校园的诗/224
大学时的茫然与反思/228
内向与外向/231
思考的宿命/233
一个庸人的梦/235
性别的逆向/238
清淡的苦行/240
人都是“两栖”动物/242
忆对我影响至深的老板/244
不一样的美国老人/247
故事提供价值/249
摘要
人性比你想的复杂 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人性。 毛姆说:“卑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的。”所以,人性经不起判断,它的灵活多变让每个人既是天使,亦是撒旦。 某种意义上说,我对大众媒介最抵触的,莫过于它对人性的简化。因为介质的有限性,无论是电影、电视、纸媒……都承托不了人性的复杂。 新媒体的快速流转更是加快了我们对他人的粗暴概括。历史人物都会被后人盖棺定论,“定论”之后,真相便不再重要——这实在是后人对前人优选的残忍。世人眼光永远只停留在行为的结果,却无人追溯行为的理由。 于是,犯罪者必然毫无善心,投降者必然与坚毅无关?在我看来,人的某些行为具有偶然性,用必然去覆盖偶然,难免过于绝对。 我们幼年所阅历过的大量文本都充斥着这种简化的绝对,等我们踏入社会后,依然沿用这种思维的惯性去判定人,辨别敌友。简化是为了站队,复杂方能包容。 个人与群体彼此包容的起点在于——对人性复杂的懂得。 所以,我会时常提醒自己,去理解人性,不要急于判断人性。 人的动物性与植物性 记得木心曾说过,政治是动物性的,艺术是植物性的。 我觉得很多事物都可以这样二分,比如——商业是动物性的,文学是植物性的;军事是动物性的,科学是植物性的……甚至,人也可以分成这两种。更动物性的人有极强的世俗欲望,精力旺盛,目标导向性强,精通权术,胆大冒险,野心勃勃,甚至藐视规则、伦理与道德。 2006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企业高管精神状况失常的比例要比普通人群高。 这个结论一点也不意外,商业本就是丛林环境,符合社会达尔文主义,往往是那些欲望与权谋更强、有胆量挑战规则甚至道德的人爬得更高。也正是基于对“人性本恶”的认识,西方政治体系充满对政客的各种制约。 《历史的教训》一书里就写道:“社会的基础,不在于人的理想,而在于人性,人性的构成可以改写国家的构成。” 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总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一个人世俗成就越大,品行道德越完美。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时甚至是反面。 正如尼采所述:“人和树一样,他愈求升到高处和光明,他的根就愈往下扎,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所以,世人对位高权重的人其实应更多审视,而非盲目崇拜,毕竟,“在崇高中有恶”。 更植物性的人包括哲学家、作家、艺术家。这个群体与动物性的人不同,他们与群体保持距离、冷眼旁观,他们往往会有更高层面精神上的追求(虽然世俗欲望也存在于他们内心),且可以通过自身才华来纾解欲望。精神追求至极,必然要和世俗物质发生冲突。这就如同僧人必须要出家,了断尘缘,才能一心钻研佛法。 历史上很多不朽的哲学家、画家,要么孤立遗世,要么生活潦倒——主动或被动之下。他们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 大多数人最初会在动物性与植物性之间徘徊。随着人生的丰富与选择的递进,一个人的人格渐渐出现明确的偏向。 P2-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