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治疗师的作用
首先,我们想强调的是分析心理学与心理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有人对称“分析心理学”为心理学本身就持反对意见)。当我们的面前站着一位有心理疾患的人,分析心理学是一种思考如何去帮助他的心理学。也就是说,分析心理学并不以精密、明确的理论体系为骄傲,而是首先致力于探求在实际治疗现场更有效果的方法。就像修车的人必须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给人们看病的医生必须了解人的身体一样,我们这些心理治疗师——荣格倾向于称为“心灵的医生”(Seelenarzt)——则必须了解人类的心灵。荣格心理学就是构筑给予我们这种知识的心理学。
仅仅看到这里,读者可能就有很多疑问涌上心头。比如说,心灵真的存在吗?关于心灵的知识到底是指什么?心理疾病能治好吗?治疗心理疾病与治疗身体疾病的方法一样吗?我们不着急马上就扑上去解决这些难度很大的问题,先来看看心理治疗的现场究竟在发生些什么事情。
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首先说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的症状、苦恼等等。把这些都说出来了以后,可以说毫无例外地都会问:“先生,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呀?”面对这样的问题,治疗师保持沉默——真实情况或许是什么都说不出来。接下来,疑问又会出来:“事情到底怎么会变得这么糟糕呢?”这个疑问来自一种逻辑推理:自己的困境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到原因,除去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的烦恼也就解决了。思考过程实在是逻辑清晰、简单明了。基于这种想法,来访者把折磨自己的苦恼说给“有名的老师”“心理学专家”听,以为请教一下专家到底是什么原因,然后就可以解决问题。抱着类似期待来访的人很多。暂且搁置一下这种简单明了的想法在心理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先来想想,在治疗现场人们时不时地发出的“为什么?”“怎么会?”,这些疑问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位女性马上就要举行婚礼的时候,最爱的人因为交通事故去世。这个人一定也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会死了?”面对这样的疑问,医生可能会解释“因为头部外伤”等等,回答接近没有毛病。可是这位女性能够从回答中得到慰藉吗?为什么一个医学上很正确的回答没办法满足人的需求呢?因为,这类回答无意中把一个“为什么”(Why)的问题转换为“如何”(How),所以答非所问。医生只不过在回答:“How did he died?”(他是怎么死的?)这不禁令我想起亥姆霍兹的名言:“物理学不是为什么的学问,而是如何的学问。”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会刮风?不要企图去思辨这些,而要准确地记述雨是怎么下来的、风是怎么刮起来的等现象,基于这种态度,近代物理学得到发展。说得特别一点,正是依赖于把“Why”转换为“How”,自然科学才取得了今日的辉煌成就。继而,科学文明带来了原子弹这样的强力武器。只是,这么辉煌的成就,面对患者的“他为什么死掉了”的朴素的“为什么”时,却给不出任何有用的回答。现实世界中,心理治疗师就义不容辞地站在了“为什么”这个难题面前。就算是无法对“为什么”给出直接的答案,面对着在“为什么”的路上苦苦追寻的某一位悲伤生灵,治疗师陪同在身边的姿态却绝不会松懈。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不得不预感到,当心理治疗师面对人类心灵苦境时,仅仅具有纯粹自然科学性质的心理学,是难以担当重任的。
那么,现实中无法满足于“How”的解答的人,会转换自己的思路,把“Why”置换成“What”。比如说刚才的例子当中,在“为什么死掉了”的疑问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时,很多人会转换思路,进而去思考:“死,究竟是什么?”但是,“把我们这样深爱的人分开的死,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治疗师依然是很难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说“问题已经超出了我所能及的范围,请到宗教家或者哲学家那里寻求解答”吗?或许存在这样的做法,但现实中经常还是在不知道解答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不得不继续治疗下去。(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