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个乡村教师平凡的一生: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父亲

一个乡村教师平凡的一生:谨以此书纪念我的父亲

  • 字数: 7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金翔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5880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3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难看到别人完整的人生,看别人的一生,可以总结别人,吸取经验和教训。父亲的一生是完整的,值得写。写父亲就会涉及整个家庭,就会涉及家庭文化,我认为家庭文化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值得写的。而体现家庭文化,我认为重要的要朴实,真实,可信,文字后面要有一定意义……我也看过几本类似的家书,我写的是一种,并不类同于别人……我没有写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这些表面的东西……我写的东西我觉得是有些浅,但我想想写家人,写家庭,还是浅些的好……浅而简,文字背后的东西点到为止,留有思考的空间,这是我想表达的,
作者简介
金翔,19岁时从宁夏农村到北京财贸学院(1995年同北京经济学院合并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学,大学毕业后分别进入银川市黄河律师事务所、银川市黄河律师事务所天津分所、北京市中孚律师事务所、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
2005年3月18日,作者作为创始合伙人之一,与其他合伙人创办了目前的北京市京剑律师事务所,为该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该律师事务所为综合性的律师事务所,作者擅长传统的法律服务业务,包括担任法律顾问、代理诉讼、仲裁等业务,尤其熟悉、擅长土地、房屋、房地产及房地产法相关的法律业务。
作为律师,作者不仅仅做好每一项律师业务,还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除律师业务外,作者还参与了一些环保公益活动。现为中华环保联合会很好志愿律师联盟成员。除此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撰写出版了《房地产开发经营法律实务》《房地产诉讼与仲裁操作指引》《房地产诉讼与仲裁案例精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物权法律全书》《房屋土地征收补偿纠纷180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实用指南》等著作,还发表关于房地产方面的文章十多篇,并经常参与房地产方面的修法及立法活动。作者还被北京市律师协会连续评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很好委员,2012年度被北京市律师协会聘为“北京青年律师阳光成长计划阳光导师”,2013年2月荣获“北京市靠前房地产律师”称号,2018年3月被北京市海淀区司法局评为很好律师。作者还被聘为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与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及优选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
认真工作,活在当下,热爱生活,不断超越自己,是作者永远的追求。对于未来,作者充满着信心,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的春天!
目录
第一章 父亲的出生、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 第二章 命运的转折——从北京到宁夏 第三章 顺应时代,随遇而安 第四章 父亲的工作经历 第五章 父亲的退休生活 第六章 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第七章 父亲的葬礼 第八章 评价父亲 第九章 父亲去世后的思考 第十章 怀念老伴 第十一章 怀念父亲 父亲一生的履历 后记一后记二
摘要
    第三章 顺应时代,随遇而安
     从上面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那时迁移到宁夏的人员还有很多,老爸一家仅仅是众多人家中的一家。到了1958年,宁夏才刚刚建省,宁夏基本属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工业不发达,自然资源也不丰富,干旱、少雨、缺水。好在“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水养育了两岸的宁夏人民,当时从北京到宁夏就业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有的留在了银川。那时候,银川也基本上跟一个大农村差不多,老爸与奶奶及两个姑姑被安排在了宁朔县的叶盛乡哈村二队落户,队上给盖了两问平房。我奶奶种地,我爸爸被安排到甘肃省宁朔县蒋顶乡玉南大队新华小学当教员,当时该学校实际上是设在一个庙里,大约有三个老师。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宁朔县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朔县后改名为青铜峡市。老爸刚开始当小学教员时,我母亲也是小学教员,他们俩并不在一个学校,后来母亲因政策原因又不当老师了,到农村当了会计。1961年2月6日,父亲(24岁)与母亲(19岁),在青铜峡市叶盛乡哈村完婚,他们是经人介绍,结婚时,二人均是乡村小学教师。父母结婚后共同生活了50多年。
     老爸老妈结婚后,生活也就逐渐地稳定了下来,我大哥、二哥、三哥均是在宁夏的宁朔县(现青铜峡市)叶盛乡哈村出生的。1967年年底,老爸老妈连同奶奶小姑迁到了宁夏青铜峡市蒋顶乡新民四队,当时大姑已经出嫁。住房是老爸老妈借队上的房子,后于1968年7月,盖了四间新屋(平房,这四间新屋目前已不存在)。1969年11月7日,我出生在老爸老妈新建的房子里。1972年6月1日,妹妹也出生了。1982年4月,老爸老妈在原宅基地的基础上又盖了八间平房(目前还在)。这次盖的平房是带院落的那种,父母在院子里种花种菜。
     父母在农村结婚后,再加上有了孩子,生活变得很实际了。后来母亲不当老师后,在农村的生产队里当会计,所以家里还是有地的。老爸在内心逐渐地认可了这样生活:一方面当老师,另一方面也当农民。农村的割小麦、割水稻、碾米、磨面,养猪、养鸡、养羊……他都会,农民需要干的活,老爸都干过……
     老爸作为公办乡村老师,除了有工资还有节假日。所以在节假日的时候,老爸还分别带家里人来北京。我是7岁的时候来过一次北京,那时的情形现在还记着呢!记忆中的北京有许多外国人,还看到有的外国女人上身穿貂皮大衣,大冷的冬天膝盖以下还光着腿,还有的外国人在大街上走,手里还牵着条狗……那时候来北京是坐火车的,记得火车上的饭特别好吃……
     我理解老爸在农村的日子里还是很怀念北京的生活.毕竟他19岁才离开的北京。在老爸的遗物当中,有一个信封,该信封是大爷爷(我爷爷的大哥)写给我爸爸的信,现在只剩下信封了,一看,就是我大爷爷写的字。
     那个时候大家沟通是用写信的方式,现存这个信封也是亲戚之间联系的一个凭证,也真心感谢大爷爷对老爸的挂念了。
     在那个年代,人首先要解决生存,生存就是吃饭问题,在叶盛乡种地,起码能够解决吃粮问题,但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同时,政府也重视教育问题,再偏僻再贫穷,只要有人的地方,政府也尽可能的要设立学校,听我母亲说老爸很初去的学校是设在一个庙里的,这就充分说明国家的政策是地方再穷也要有教育。P28-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