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大清华10堂价值课

北大清华10堂价值课

  • 字数: 25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杨翼
  • 出版日期: 201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13241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5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北大和清华百余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内在精神,综合提炼出了10个最有价值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是成就北大、清华百年声誉的根本原因,也是造就无数英才的原动力。
目录
第1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使命
无论北大还是清华,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属性:爱国。蔡元培、 鲁迅、钱伟长、华罗庚……这些耳熟能详的教授,在中华民族遭遇危机之时毅然站了出来,用铮铮铁骨为年轻人做出了榜样。今天的我们,不必再遭受炮火的袭击,但爱国的情操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振兴中华,扬我国威",在我们的肩头,有一个沉甸甸的爱国使命。
激活体内的爱国基因  2
弘扬中国文化,才是真的爱国  7
想要真的爱国,唯有用知识武装自己 11
即使功成名就,也不能忘记"国家"二字  15
唯有理性,才能真的爱国 19
......
摘要
    激活体内的爱国基因 蔡元培,这是北大历史上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名字。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从来没有中断过的爱国举动,让北大这座百年名校从建立以来,就戴上了爱国的光环。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各国准备签订《巴黎和约》,然而这份条约对中国并无好处。于是,北大学生决定在5月7日举行游行抗议活动。5月2日,国务总理钱能训向正在巴黎参加和谈的中国代表团拍发密电,命令代表在合约上签字。 这一消息,被国务院电报处的一名小职员知道了,于是他连夜向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林长民通报。随后,林长民当即向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汇报。 事实上,外交委员会已经在当天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拒签和约。汪大燮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焦虑,5月3日凌晨,他便专程前往蔡元培家中,告知蔡元培这个消息。蔡元培极为震惊,他明白,政府是已经接近不能指望,现在,能够挽救国家命运的专享希望便是爱国学生。 5月3日早上,蔡元培召开紧急会议,与罗家伦、傅斯年等部分学生代表商量对策。同时,他又以北京欧关同学会总干事的身份,与副总干事王宠惠、叶景莘联名致电中国使团首席代表陆征祥,劝他不要在合约上签字。 与此同时,其他各校的学生代表也召开了紧急会议,一致认为必须马上采取行动。5月3日晚上,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第二天举行示威。对于这次大会,蔡元培不仅没有阻止,还特地召集学生代表谈话,予以鼓励,并再三嘱咐,为了避免为政府干涉造成口实,在行动的时候一定要严守秩序。从凌晨到晚上,蔡元培都在为调动各方力量,为促成第二天的行动而竭尽全力地奔波,而他位于东堂子胡同的家更是人流如梭,一夜没有停歇。 1919年5月4日下午,数千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大会,并与不断加入的市民、工人、商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上街,有名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当他接到政府要求停止的要求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制止。” 最后,队伍冲破军警阻拦,行至卖国贼曹汝祥的住地赵家楼的时候,放火烧掉了曹宅。一时之间场面无法控制,赶来弹压的大队军警逮捕了32名学生,其中有20人是北大的学生。学生被逮捕之后,蔡元培冒着危险多方营救,使被捕学生于5月7日全部获释。 这件事,让政府大为动怒,免去了蔡元培的职务。为保全学校,保护学生,蔡元培引咎辞职,毅然决定离开北大。知道蔡元培出走之后,北大及各校师生组织请愿、罢课,强烈要求蔡元培回任,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一时间学潮汹涌,举行了影响力颇大的“挽蔡行动”。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1919年9月12日,病后初愈的蔡元培再次回到北京;8天之后,北京大学三千余人在法科大礼堂召开欢迎蔡元培返校的大会,盛况靠前。如此“校长救学生、学生留校长”的佳话,世所罕见。 蔡元培先生和北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而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虽然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不需要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爱国的精神却不能丢。我们应该像蔡元培那样,时刻维护国家的利益,做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年。 爱国主义精神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做爱国主义青年,就要不畏惧挑战,有勇气迎接即将面临的一切困难。不论是清华教授朱自清的“不食美国救济粮”的决定,还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牺牲精神,还是邱少云面对烈火焚身的无所畏惧,都是源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所以,当他们面对祖国危难的时候,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高,甚至高于他们的生命。这种为了国家的义不容辞,为了国家的无所畏惧,正是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近代有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回国之前,曾经环游欧洲,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有名古建筑。当他看到别的国家的古建筑受到保护,并且有专门的学者在研究,而国内的古建筑大多无人问津,并受到严重的破坏的时候,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梁思成回国之后,在东北大学的邀请下,来到东北大学任教。在东北大学,梁思成创建了建筑系,他自己担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很快沦陷。在动荡不安中梁思成一家迁到了北平。 回到北平的梁思成,参加了专门研究古建筑的营造学社,并且担任法式部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随后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北平之后,主办了“东亚共荣协会”,并邀请梁思成出席会议。 那个时候,日本的确非常强大,出席这样的会议就意味着将会得到更多学术上的支持,这对于任何一个科学家来说,都是的机会。然而,梁思成不忘国耻,誓死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随即举家搬走,经过长途跋涉,于1938年到达昆明。 1939年,梁思成再次搬家,来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国难当头的时候,国家科研经费就变得更加紧张了,营造学社的经费一度中断,所有人员的工资一概停发,梁思成一家的生活日渐拮据。当时,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也患了严重的肺病,卧床不起,梁思成由于积劳成疾,患上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很不方便。 就在这个内外交困的时刻,梁思成接到美国好几个学校和机构的邀请,让他到美国一边教书,一边治病。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梁思成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些邀请,他说:“国难当头,我怎么可以擅自离开呢?”于是,梁思成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再次选择了后者。 就这样,梁思成拖着带病的身子,带着仅有的几位研究人员,在云南、四川等地继续坚持着古建筑的研究。他们不辞辛劳,辗转调查了40余个县,为当时的中央博物馆绘制了大量古建筑模型图。他的妻子林徽因也每天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数以千计的照片、草图、数据和文字记录。 在条件特别恶劣的情况下,梁思成和团队仍然出版了营造学社的社刊。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在困境中,梁思成先生展现出的民族气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学子为民族而奋斗! 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爱国”都是它们从未丢弃过的精神。这样热血澎湃的爱国精神,也在近代中国目前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那么,作为一个爱国主义青年,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做爱国主义青年,就是要像秋瑾那样义不容辞。作为一位有才有貌的女留学生,她本可享受生活,成为众人钦慕的对象,然而,当她看到国家危难的时候,义不容辞撇下红装,选择了革命,像花木兰那样扛起保护国家的大旗。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秋瑾也英勇就义,但黄花岗起义成为了中国近代目前作用巨大的一次起义。什么是爱国?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国家危难时,面对生死抉择永不退缩。 做爱国主义青年,就是要像武文斌那样坚强。一位26岁的士兵,本应该是朝气蓬勃的花样年华,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还有许多的风景要看。但是,当地震的一声巨响让祖国的城市变成残垣断壁的时候,他为了多挽救一个生命,永远沉睡在了抗震的第一线上。他用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用竖起的旗帜告诉我们要坚强,而他,却在流尽自己的汗水之后,到了另一个地方。什么是爱国?爱国就是当国家需要时,勇于向前,从不退让。 做爱国主义青年,就是要像神七航天员那样,坚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拓展天疆,使中国的足迹从此在深邃的星空中闪耀。三位航天勇士明知试验有危险,也要坚决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不能辜负祖国的期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称得上是“爱国青年”!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