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如何让工作为生命赋能
字数: 122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作者: (日)榎本英刚
出版日期: 2021-01-01
商品条码: 978751582881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39.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不仅指导我们如何设计自己的工作,也展示了如何在工作中达到内心的满足。它让我们思考自己为什么工作,它给了我们清晰的人生指引。一旦掌握了人生的底层逻辑,我们就像在沙漠中旅行的人突然有了指南针一样,终于脱离了焦虑,拥有了踏实回家的感觉。在本书中,作者从时代变迁对人的工作与生命意义的影响入手,用浅显的比喻和论述,揭示了创造工作和人生意义的道理,以及现实可行的路径。
作者简介
榎本英刚(Enomoto Hidetake),日本教练与领导力培训领域的领军者,CMW“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工作坊创始人。1964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于一桥大学法学部毕业后,加入瑞可利公司。1994年从瑞可利公司离职,前往美国留学,获得加利福尼亚整合学院(CIIS)组织开发与变革领域硕士学位。留美期间,在教练培训学院(CTI)学习教练技术,获得CPCC资格。2000年,创立CTI日本公司(现名Wake Up公司),开始在日本提供教练课程。此外,他还成立了推广“转型城镇”和“改变梦想”的非盈利性组织,致力于创造一个可持续的、有韧性的未来。主要著作有《活出真正的自己》《发挥员工潜能的管理艺术之企业教练》,独立翻译图书《虚拟组织》,合作翻译图书《教练圣经》。
目录
序章 追寻“真正的工作”
因为父亲而萌生的对“工作”的疑问
为了深度探究“工作”而留学
“正在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吗?
也在支配人生的“工作观”
戴着“四副眼镜”看待工作
改变我的“创造有意义的工作”的故事
第一章 生命的意义——为何要以“赚钱”为名义工作
物质时代和心灵时代
能否相信存在生命的意义?
因为“赋意”不同而人生截然不同的双胞胎
不论在地球上还是历史上,你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波解放已经开始
第一副眼镜:工作=谋生
工作是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生命意义
“首先走出家门吧”
认同感丧失才是失业带来的真正打击
不断进化的生命意义
“内在工作”和“外在工作”
第一章小结
“冥想引导师”井上先生
第二章 纯粹意愿——为什么不将“想做的事”变为工作?
想做事的意念从何而来?
改变我人生的思考
纯粹意愿不需要理由
损耗灵魂的意愿与滋养灵魂的意愿
【尝试一下】任务①
探索心灵的涌泉
从纯粹意愿到生命的意义
第二副“眼镜”:工作=忍耐
“不去做想做之事”才是任性?
人们不去做“想做之事”的四个理由
让分母大于分子
痛苦和悲伤也是纯粹意愿的源泉
为什么我对“工作”如此执着?
【尝试一下】任务②
通过疗愈自我也可以疗愈他人
“神”的拼图
从问题所在之处看见“有意义的工作”
每个人都有应该从事的事业
【尝试一下】任务③
第二章小结
“食物设计师”高桥良子
第三章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如何凭借“想做之事”谋生?
将“想做之事”变成工作的人们
为何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如何创造“只属于自己的工作”?
【尝试一下】任务④
第三副眼镜:工作=适应现有的职位
经济复苏也无法增加就业
第四副眼镜:工作=只做一份工作
活用“出租车工作”
我创造有意义的工作的历程
关于“职业组合”的想法
做“想做之事”,钱会随之而至吗?
这是“神”的安排
维持生计到底需要多少钱?
相比“做什么”而言,“为什么做”更重要
有意义的工作是多个工作的有机组合
【尝试一下】任务⑤
第三章小结
“静好生活的实践者”加藤大吾先生
第四章 共鸣行动——创造有意义的工作,从何做起?
所有的现实都存在于理想之中
佯装“成年人”的代价是什么?
小心“恶魔的窃窃私语”
心理上战胜恐惧的方法
【尝试一下】任务⑥
人们往往想对“纯粹意愿”有所贡献
惊人的共鸣力量
【尝试一下】任务⑦
“微不足道的信息”也能改变人生
发现充满世间的共鸣
以共鸣为指针,先行动起来
“是孤独扼杀了梦想”
【尝试一下】任务⑧
许下承诺,“神”也会感动
“Give up”吧
有如神助
创造有意义的工作的四个步骤
有意义的工作在不断进化
第四章小结
“生命治疗师”志村季世惠女士
后记
认证导师感言
摘要
物质时代和心灵时代 在进入工作的话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聊一个更大一点的话题,那就是什么能带给我们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满目疮痍,但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我们却成为了被称为经济大国的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般复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人。 “追赶欧美,超越欧美”的全民口号支撑着他们一路拼搏努力,而他们下意识里恐怕也有这样的念头——重拾我们因为战败而粉碎的荣耀。 同时,我觉得他们之间有一种很默契的共识,那就是“富足的物质生活是获得幸福的捷径”。也正是如此,很多的男性(当时女f生进入社会工作会受到很多)才不顾家庭,始终“克己奉公”,埋头苦干。 当然,也许他们的想法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内心中还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但是“物质富足等于幸福”这个公式,恐怕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支撑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的头脑中。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个公式产生疑问。 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人拼尽全力让日本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物质富足的国家,对此我们这一代日本人,甚至我们的后代真是千恩万谢都不为过。不过,如果按照上面的公式来看,是不是目前在日本觉得幸福的人数也应该大幅增长呢?似乎并非如此。 虽然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但GDP(国民生产总值)目前也排在美国和中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光看经济指标,日本依然是世界上最为富足的国家之一。 既然如此富足,按理说有人大摇大摆地宣称“我很幸福”也不足为奇,但实际上很少有这样的人。与之相反,总体来看大多数人倒是心有不满、常常抱怨。 事实上,根据联合国2013年世界各国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包括日本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日本排在第43位,是发达国家中幸福指数大力度优惠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家眼中,可能这根本就是有钱人自寻烦恼,但是可悲的是,这才是日本的真实情况。 那么,如果物质不能让人幸福,那什么才能带给我们幸福呢? 我认为是“心灵”,是“精神上的富足”。 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探寻自我”“生存意义”之类的寻求精神富足的词汇频繁见诸报端。大家去书店的话也会发现,以往被堆放在角落里不引入瞩目的有关精神世界的书籍,现在地位提升了不少,被更多的书店摆放在比较醒目的专区进行售卖。甚至,最近“幸福学”也腾空出世,在世间开始崭露头角。 这种趋势可不仅仅发生在日本。以美国为首,在整体上物质生活相当富足的所谓“发达国家”,人们对富足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日俱增。 我长期从事教练工作,这个职业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于欧美,之后在很多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开来,这背后与这些国家的人们对富足的精神生活的渴求是密不可分的。 如此看来,在人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以发达国家为代表,对于“什么能带给我们幸福”这个问题的看法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将影响我们人生的每一个方面。在本书中,我会就这种变化给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正在带来或者将要带来的影响做深入探讨。 为了方便区分,在书中我将重视富足的物质生活、经济泡沫破灭之前的那个时代称为“物质时代”,将之后越来越重视富足的精神生活的时代称为“心灵时代”。 当然,实际上是不能这么简单地划分时代的。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秉持着物质时代的价值观,相反地,一直以来就笃信心灵时代价值观的人也大有人在。 此外,即便是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多时候物质时代的价值观和心灵时代的价值观也是共存的。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如此界定呢,这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划分时代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什么样的价值观会阻挠我们发展的可能性,而什么样的价值观会拓宽我们发展的可能性。P17-2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